李 艷 張 昭 馮桂蘭 張 穎 王 斐 李 偉
1.北京市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內科,北京 100072;2.北京市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重癥醫學科,北京 100072
隨著社會經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肥胖和多種代謝異常為特征的代謝綜合征(MS)在全球范圍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 MS 可明顯增加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危險。
1998 年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正式提出MS 的工作定義,此后許多國家和學術組織都制訂了各自的MS 的診斷標準并不斷更新,但各種MS 診斷標準的差異和爭議較大。 2009 年由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心肺血研究所聯合發布的MS 的診斷標準[1]使世界范圍內對MS 的定義達成了新的共識,新標準和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成人治療組第三次報告(third report of Adult Treatment Panel,ATPⅢ)中的MS 定義[2]幾乎相同。 2007 年我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中關于MS 的診斷標準[3]是以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CDS)的診斷標準[4]為基礎制訂的,與ATPⅢ的診斷標準一致性較高。為了解CDS 和ATPⅢ兩種診斷標準下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鎮周邊中年農民MS 患病率的異同,并了解兩種診斷標準診斷符合率的一致性,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現報道如下:
于2010 年2 月~2013 年4 月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從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鎮周邊抽取40~65 歲的中年農民637 人,選擇具有完整血糖、血脂、血壓、身高、體重指數(BMI)、腰圍(WC)、病史等資料共632 名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54.5±10.4)歲。 其中男258 名,平均年齡(54.8±10.6)歲,女374 名,平均年齡(54.2±10.2)歲。
1.2.1 病史和體格檢查 使用統一設計的流行病學調查表,由經過培訓的醫務人員進行現場問卷、填寫表格。內容包括年齡、性別、相關疾病(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等診斷治療史,個人用藥情況)等,疾病均由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確診;并進行全面體檢。由專人用經矯正的彈簧體重計和標尺測量BMI、WC 和身高,BMI 測量方法為空腹, 輕便著衣并脫鞋;WC 經肋骨下緣和髂脊連線中點繞腰一周測定。 血壓的測量為坐位休息5 min 以上,由專人用汞柱式血壓計測量右側肱動脈血壓3 次, 取平均值,并由專科醫生進一步明確診斷;BMI 計算方法:BMI=體質量(kg)/身高2(m2)。
1.2.2 實驗室檢查 入選者均禁食8~10 h 后抽取清晨靜脈血,由同一個中心實驗室測定分析。 用全自動生化儀器測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 血糖(two-hour post-load plasma glucose,2 h PG)、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
CDS 標準為具備以下4 項中的3 項或全部者:①超體質量和(或)肥胖:BMI≥25.0 kg/m2;②高血糖:FPG≥6.1 mmol/L 和(或)2 h PG≥7.8 mmol/L 和(或)已診斷為糖尿病并治療者;③高血壓: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90 mm Hg和(或)已診斷為高血壓并治療者;④血脂紊亂:TG≥1.7 mmol/L 和(或)男性HDL-C <0.9 mmol/L,女性HDL-C <1.0 mmol/L。
ATPⅢ標準為符合下列3 項以上改變者:①腹型肥胖:男性WC>102 cm 或女性WC>88 cm;而對于亞裔美洲人,采用男性WC>90 cm,女性WC>80 cm;②高TG血癥:TG >1.7 mmol/L;③血HDL-C 降低:男性HDL-C <1.04 mmol/L 或女性HDL-C <1.30 mmol/L;④高血壓:血壓>130/85 mm Hg;⑤高血糖:FPG≥5.6 mmol/L。
采用Epidata 3.01 軟件建立數據庫,全部數據由專人錄入,采用SPSS 13.0 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不同診斷標準下MS患病率的兩兩一致性采用Kappa 值評價。 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的632 人,各項檢測指標結果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身體測量、生化檢測指標特征()
表1 調查對象身體測量、生化檢測指標特征()
注:BMI:體重指數;WC:腰圍;SBP:收縮壓;DBP:舒張壓;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 血糖;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 mm Hg=0.133 kPa
?
兩種不同MS 診斷標準下患病率各不相同。CDS 診斷標準下,長辛店鎮周邊中年農民MS 患病率為17.0%,男性為19.4%,女性為15.6%,男性與女性之間MS 患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ATPⅢ診斷標準下, 長辛店鎮周邊中年農民MS 患病率為20.7%,男性為18.6%,女性為22.2%,男性與女性之間MS 患病率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 兩種診斷標準下MS 患病率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 見表2。
表2 兩種診斷標準下代謝綜合征患病率比較[n(%)]
將CDS 與ATPⅢ診斷的患者進行分析,有88.4%患者相一致,CDS 與ATPⅢ診斷符合率的一致性較高,Kappa 系數為0.887。 具體見表3。
表3 CDS 診斷標準與ATPⅢ診斷標準一致性分析(例)
目前對于MS 的診斷標準還存在爭議和不同的學術觀點,但對其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性國內外醫學界已取得共識,MS 可明顯增加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危險。 2010 年有學者發表的薈萃分析總結了國際上87 項共計95 萬人群的關于MS 與心腦血管病發病危險關系的研究結果。 這項研究顯示MS 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的風險均明顯高于無MS的人群,其中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相對危險度為2.35(95%CI 2.02~2.73),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發病的相對危險度分別為1.99(95%CI 1.6l~2.46)和2.27(95%CI 1.80~2.85)。 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對危險度為2.40(95%CI 1.87~3.08),全因死亡的相對危險度為1.58(95%CI 13.9~1.78)。 尚未發生糖尿病的MS 患者發生2 型糖尿病的相對危險度為6.92(95%CI 4.47~10.81[5])。 MS 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的患病率明顯高于非MS 者,MS 各組分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心腦血管疾病預防的切入點[6]。
MS 是多基因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目前公認的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糖、致動脈粥樣硬化的血脂異常以及血栓前狀態和炎癥前狀態,還有諸如尿酸[7]、同型半胱氨酸[8]、靜坐方式[9-10]、腎素-血管緊張素等[11]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MS 發病基礎是肥胖和胰島素抵抗。肥胖是MS 發生的最初原因[12],胰島素抵抗是MS 病理生理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因素[13]。MS 致心血管疾病的機制復雜,既涵蓋了年齡、體力活動不足、吸煙等傳統危險因素,同時還涉及到內分泌及基因因素,如高胰島素血癥、高血糖和脂肪細胞因子共同導致了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血脂異常、高血壓和血管炎癥,這些又共同促進了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發展[14-15]。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內皮細胞損傷及功能障礙、脂質沉積以及動脈血管壁平滑肌細胞內單核白血球的增殖和轉移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關鍵因素,而MS 的各組分直接或間接地與這些動脈粥樣硬化的核心危險因素相聯系。 除MS 定義中提到的經典組分外,目前致動脈粥樣硬化性因子在MS 致動脈粥樣硬化機制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脂肪組織分泌的各種細胞因子或激素,包括脂聯素、瘦素、血管緊張肽原、脂蛋白脂肪酶、白介素6、血漿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 等。胰島素抵抗以及胰島β 細胞功能障礙是糖代謝異常的重要標志,隨之產生的高血糖及糖毒性又進一步加重了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 細胞的損害。在脂肪組織胰島素抵抗加速了脂肪分解,產生大量游離脂肪酸,阻礙了脂代謝過程。 負載大量游離脂肪酸的肝臟降低了HDL-C 濃度,并產生分泌TG,形成脂肪肝,并通過抑制糖的攝取與利用反過來又加重胰島素抵抗。 此外,游離脂肪酸還破壞胰島β 細胞的胰島素分泌。 在內皮細胞中,胰島素刺激一氧化氮和內皮素-1 的產生。 然而,胰島素抵抗破壞了一氧化氮和內皮素-1 的平衡,導致內皮功能障礙,產生血漿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 及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阻礙胰島素相關血管舒張功能,并抑制抗炎反應和抗血栓形成反應。胰島素直接刺激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 和E 選擇素在內皮細胞中的表達,從而導致血栓前狀態誘發血栓形成。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以及慢性低級炎癥狀態是MS 的重要致病因素。 脂肪組織作為內分泌器官,可以分泌激素和其他物質,產生促炎癥狀態,并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肥胖者的脂肪組織可以產生大量游離脂肪酸和TG,降低細胞的糖攝取與利用,此外這些游離脂肪酸誘發胰島素抵抗、破壞胰島β細胞、導致血脂異常、脂肪肝或者可能導致高血壓;脂聯素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并具有抗炎和抗血栓的作用,脂聯素的濃度與肥胖標志物呈負關聯,肥胖者的低脂聯素濃度將使他們不能免于罹患MS,肥胖者脂聯素水平下降,可能導致心血管風險升高[16-17]。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北京市做為國家首都,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狀況都有著很大改變,城鄉結合部的農民自改革開放以來生活狀況更是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嚴重影響勞動力人口素質,是導致衛生費用上漲和疾病負擔加重的主要因素。
MS 具有高度異質性,不同研究MS 患病率存在差異,這與人種、地域、疾病狀態等有關,亦取決于所采用MS 定義的不同。 有研究表明按照國際糖尿病聯盟(IDF) 2004 年度推薦的中國人MS 的診斷標準,我國成人MS 患病率為16.6%[18];我國11 省市MS 的流行病學調查使用美國NCEP-ATPⅢ2006 年修訂標準,35~64 歲人群患病率為18.7%[19]。CDS 2007~2008 年組織的一項大規模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中城市和鄉鎮20 歲以上人群MS 患病率為14%。對于我國中老年人MS 的患病情況調查, 分別采用CDS 和IDF診斷標準,60 歲以上男性患病率分別為20%和25%,女性為18%和35%[20]。 采用ATPⅢ的診斷標準,65 歲后達MS 患病的高峰,男性21.6%,女性38.2%[21]。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鎮周邊中年農民MS 患病率在相同診斷標準下高于國內成人平均水平,低于中老年人水平,基本可信,也進一步證實了隨著年齡增長,MS 各組分發生率增加,MS 發生率也在增加,與隨著年齡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增加有著很好的一致性。
比較兩種不同診斷標準的MS 患病率,以ATPⅢ診斷標準的MS 患病率較高。 兩種診斷標準下的MS患病率不同,主要緣于各診斷標準對于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定義標準不同。
本研究結果顯示,CDS 診斷標準與ATPⅢ診斷標準比較,有88.4%的調查對象相一致;盡管不同診斷標準下的患病率不盡相同,但是經過Kappa 檢驗顯示兩種指標的符合率較高,一致性較好。在工作中,如果調查是為了掌握MS 的流行水平,則建議選擇多種診斷標準并詳細分析比較;如果調查是為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則兩種診斷指標可根據需要選擇。目前,兩種關于MS 診斷標準的適用性及價值的評價仍需在前瞻及隨訪研究中進一步證實。
[1] 宋秀霞,紀立農.國際糖尿病聯盟代謝綜合癥全球共識定義[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3):178-180.
[2] Scott MG, James IC, Stephen RD,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scientific statement [J]. Circulation,2005,112(17):2735-2752.
[3]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0-419.
[4]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代謝綜合征研究協作組.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關于代謝綜合征的建議[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4,12(3):156-161.
[5] 趙東,鄭崢.代謝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中國循環雜志,2011,26(2):87-88.
[6] Celik-Ozenci C,Tasatargil A,Tekcan M,et al. Effects of abamectin exposure on male fertility in rats:potential role of oxidative stress-mediated 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acdvation [J]. Regul Toxicol Pharmacol,2011,61(3):310-317.
[7] Jin MJ,Liu GX,Shi YJ.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uricemia And insulin resistance[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2,15(3):233-236,248.
[8] 申秀敏,李亞峰,范雪梅,等.同型半胱氨酸與代謝綜合征各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11):1411-1415.
[9] 葉真,胡如英,沈玉華,等.靜坐行為和時間與代謝綜合征相關性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3,29(9):756-760.
[10] 李萍,傅曉英,徐谷根.廣州地區健康體檢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與代謝綜合征的發病情況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5):162-163.
[11] 王可.血管緊張素Ⅱ受體AT1 拮抗劑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血清脂聯素水平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0):2602-2605.
[12] 高孟,傅世英,李瑩,等.正常體重指數成年人中心性肥胖對代謝綜合征其他組分聚集性的影響[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33(5):460-463.
[13] 余國膺.糖尿病前期、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危險[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2,26(2):184.
[14] 陳向東,甄瑾,趙焱.腦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 白介素8 白介素12 及白介素18 水平的研究[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44(11):1358-1359.
[15] Engelsen C,Koekkoek PS,Gorter KJ,et al. 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to detect metabolic syndrome in a centrally obese population:a cross -sectional analysis [J]. Cardiovasc Diabetol,20l2,11(14):25.
[16] 周桂秀,錢金榮,曾黎峰,等.糖代謝異常患者血清脂聯素水平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30(2):130-132.
[17] Kovacova Z,Tencerova M,Roussel B,et al. The impact of obesity on secretion of adiponectin multimeric isoforms differs in visceral and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J].Int J Obes(Lond),2012,36(10):1360-1365.
[18] Burnett RW,D′Orazio P,Fogh-Andersen N,et al. IFCC recommendation on reporting results for blood glucose [J].Clin Chim Acta,2001,307(42):205-209.
[19] Gu D,Reynolds K,Wu X,et al.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verweight among adults in China [J].Lancet,2005,365(9468):1398-1405.
[20] 張毅,曾平,朱雪峰,等.北京市特殊老年人群代謝綜合征患病調查[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7,26(11):867-869.
[21] 任振勇,黃磊,龐星火,等.北京市成人代謝綜合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5,21(8):98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