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平 楊海波 孫劍虹 李 元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骨科,北京 100038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股骨粗隆間骨折發病率逐年上升[1]。其主要發生于老年人,如采取保守治療,需要長期臥床,易導致墜積性肺炎、壓瘡、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2]。因此目前臨床上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尤其是不穩定型骨折,多主張積極手術治療,力爭早起負重活動[3]。 亞洲型髖關節髓內釘(Asian intramedullary hip screw,ASIAN IMHS)和InterTan 系統因其創傷小,操作簡便,目前在臨床上已被廣泛應用。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自2011 年1 月~2014 年1 月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分別采用亞洲型髖關節髓內釘和InterTan 系統兩種金屬植入物治療的78 例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現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①老年患者,年齡65 歲及以上,伴骨質疏松癥或脆性骨折;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按Tronzo-Evans 分型為Ⅲ、Ⅳ、Ⅴ三類型;③新鮮骨折,未合并身體其他部位骨折;④術前進行麻醉風險評估,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評級為3 級或以下;⑤非病理性骨折;⑥精神正常,配合治療;⑦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同意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篩選后共計78 例,其中男25 例,女53 例。 根據所采用手術方式分為兩組,采取亞洲型髖關節髓內釘固定為ASIAN IMHS 組,采取InterTan 系統內固定為InterTan 組。其中ASIAN IMHS 組47 例,男14 例,女33 例,年齡65~96 歲,平均(82.3±11.5)歲。InterTan 組31 例,男10 例,女21 例,年齡65~93 歲,平均(83.1±12.3)歲。 術前準備時間1~7 d,平均3.5 d。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術前積極治療合并內科疾病。入院第1 天起給予抗凝及抗骨質疏松治療至術日。 術前0.5~2 h 常規靜脈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術前拍攝髖部X 線片,測量患側及對側頸干角、股骨近端髓腔寬度及股骨前弓角度,并行骨密度檢查。
均采取全麻,麻醉生效后,取仰臥位。雙下肢置于牽引床上,通過牽引患肢使骨折閉合復位,C 型臂透視下見骨折復位滿意后,消毒鋪巾,于股骨大粗隆頂點略偏上取縱行切口,長4~6 cm,鈍性分離臀中肌,暴露大粗隆頂點,在大粗隆頂點內側向股骨髓腔中插入導針,C 型臂透視見導針位于髓腔軸線上, 插入軟組織保護套筒,沿導針開髓,向髓腔中插入主釘至合適深度。 ASIAN IMHS 組:安裝近端瞄準器,向股骨頸中央偏下位置打入導針,至關節面5~10 mm 停止進針,沿導針擴孔,測深,置入頭釘1 枚,再次透視確定位置滿意后,定位螺釘鎖定,遠端擰入合適長度鎖釘1~2 枚,安裝尾帽。 InterTan 組:應用導向系統向股骨頸打入導針,測量導針長度,下方釘孔插入防旋刀片,擴孔后置入合適長度的拉力螺釘,退出防旋刀片,置入加壓螺釘,根據骨折移位情況調整骨折處的加壓程度,遠端在組合套件下置入遠端鎖釘。沖洗切口,查無活動性出血,逐層縫合切口。 兩組患者均未放置引流管。
術后12 h 后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24 h 內常規靜脈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鼓勵患者積極功能鍛煉,盡可能早期下地活動,根據自身情況確定負重活動時間。出院后定期復查,告知功能鍛煉具體方法,并囑其堅持門診抗骨質疏松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末次隨訪時髖關節Harris 評分,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Harris 髖關節評分包括疼痛、功能、畸形及運動范圍四方面。 總分100 分,得分>90 分為優,80~90分為良,70~<80 分為一般,<70 分為差,分值越高,說明髖關節功能越好,相反則功能越差[4],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采用SPSS 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78 例患者中,5 例未能完全隨訪,其中3 例隨訪過程中因其他系統慢性疾病死亡,2 例退出隨訪。73 例患者獲得完全隨訪,隨訪率為93.6%。ASIAN IMHS 組43 例,InterTan 組30 例,隨訪6~21 個月,平均13.5 個月。 InterTan 組手術時間短,出血量較少,與ASIAN IMHS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注:與ASIAN IMHS 組比較,*P <0.05
?
兩組髖關節功能Harris 評分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表2)。 并發癥方面,ASIAN IMHS 組1 例隨訪時發生股骨頭切出,后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InterTan 組1 例患者術中主釘置入過程中發生內固定遠端股骨干裂紋骨折,延遲下地時間后自行愈合,均無切口感染、內固定斷裂及髖內翻等其他并發癥發生,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表2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情況比較(例)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逐年增多,內固定材料也不斷創新與改進,每一種內固定材料都有其優勢和劣勢。目前常用內固定材料大致可分為髓外固定及髓內釘固定兩類。髓外固定中動力髖螺釘(DHS)最具代表性,曾廣泛應用于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但因Tronzo-Evans 分型Ⅲ、Ⅳ型骨折股骨頸內側皮質破壞, 壓力無法通過股骨距傳導,易導致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因此多用于穩定型骨折,同時髓外固定創傷多較大,暴露相對廣泛,往往破壞骨折端血運,并易導致感染[5-6]。 髓內固定包括Gamma 釘、亞洲型髖關節髓內釘(IMHS)、股骨近端交鎖髓內釘(PFN)、InterTan 系統等[7-9]。對于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髓內釘固定具有重心近、力臂短等優勢,提高了內固定系統的抗剪切力,有效防止骨折遠端向內移位,降低骨折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髓內固定創傷一般較小,對骨折血運破壞較少,有利于骨折愈合,降低感染風險。 同時髓內固定術后患者可早期活動,可減少壓瘡、墜積性肺炎、下肢靜脈血栓等長期臥床所致并發癥的發生,對老年患者而言具有更重要的意義[10]。
亞洲型髖關節髓內釘是基于亞洲人體解剖特點設計的髓內固定系統,其主要結構包括主釘、定位螺釘、拉力螺釘、尾帽及遠端鎖定釘5 個部分構成。主釘近端有4°外翻角,直徑16.25 mm,較其他髓內釘系統直徑小,方便插入股骨髓腔,同時盡量避免破壞股骨近端骨質,拉力螺釘由滑動螺釘和套筒兩部分構成,二者合為一體,擰入前可根據實際測深調節至合適長度。 鎖定定位螺釘后可將套筒鎖死,可有效阻止骨折端旋轉,同時套筒配合滑動螺釘,使力學傳導呈逐步遞減分散趨勢,起到抗旋、加壓及穩定的作用,是拉力螺釘和髓內固定技術的結合。亞洲型髖關節髓內釘為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有效方式,但同時也需注意,拉力螺釘在股骨頸內盡量位于中下位置,避免負重后股骨頭切出;股骨近端避免過度擴髓,盡量保留正常骨質;對于不穩定骨折合并骨質疏松癥,遠端鎖定釘應選擇靜力孔,或靜力孔、動力孔兩顆螺釘同時固定[11-12]。
InterTan 系統是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系統,其主釘采用梯形橫截面設計,增加了髓內釘在髓腔內的抗旋穩定性,遠端音叉式開槽,有效地避免了應力過于集中,更符合生物力學要求,降低假體周圍骨折的發生率。 兩枚頭釘聯合鎖定是InterTan 的獨創性設計,上方頭釘為直徑11 mm 拉力螺釘,下方頭釘為7 mm 加壓螺釘,這種交鎖雙釘組合在頭頸部形成橢圓形結構,起到抗旋穩定作用,同時也完全避免了“Z”效應,在擰入下方較細的加壓螺釘時,由于兩枚頭釘相互耦合,可將旋轉力轉換為軸向壓力,使骨折端得到有效加壓,促進骨折愈合。 這種耦合雙釘設計降低了兩枚頭釘在股骨頸內的空間,盡可能減少了對股骨頭血供的破壞[13-14]。 相對于亞洲型髖關節髓內釘,InterTan 系統在抗旋轉穩定性及加壓效果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對于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理論上可獲取更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InterTan 是基于歐美人種骨骼特點所設計,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均為歐美型,尚未推出亞洲型。 亞洲人種體形多較矮,而且股骨前弓相對較大,同亞洲型髓內釘相比,在敲入InterTan 主釘時,主釘末端容易沖擊股骨前弓角度較大處周圍皮質,增加主釘插入難度,甚至造成股骨干骨折。 本研究術中發生1 例內固定遠端股骨干裂紋骨折,未完全斷裂,延遲下地時間后骨折自行愈合。 因此,術前應對患者體形及影像學檢查充分評估,根據其骨折類型、股骨長度、髓腔大小、前弓角度等,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及內固定材料,在獲得最佳治療效果的同時,盡量避免或減少手術并發癥。 此外,老年患者多合并嚴重骨質疏松癥,在處理骨折的同時,應長期抗骨質疏松治療[15-17]。
InterTan 系統作為新一代內固定材料,依靠其優良的穩定性,有效提高了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愈率,其獨特設計為臨床醫生帶來許多新的治療理念,本研究為小樣本病例的短期回顧性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其遠期效果尚需更多病例長期隨訪實證。 亞洲型髖關節髓內釘和InterTan 系統均為治療老年不穩定型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有效手段,InterTan 操作更為簡便,對于一般情況較差的患者更為適用。
[1] Bergstr?m U,Jonsson H,Gustafson Y,et al. The hip fracture incidence curve is shifting to the right [J]. Acta Orthop,2009,80(5):520-524.
[2] Carpintero P,Caeiro JR,Carpintero R,et al. Complications of hip fractures:a review [J]. World J Orthop,2014,5(4):402-411.
[3] Valera M,Bonifacio L,Basman S. Outcome of surgery for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octogenarians [J].Malays Orthop J,2014,8(1):26-31.
[4] 齊海,丁悅,許杰,等.Harris 評分和X 線在評價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療效中的作用[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09,3(4):444-448.
[5] Barwar N,Meena S,Aggarwal SK,et al. Dynamic hip screw with locking side plate:a viable treatment option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J]. Chin J Traumatol,2014,17(2):88-92.
[6] Dhamangaonkar AC,Joshi D,Goregaonkar AB,et al. 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 versus dynamic hip screw for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J].J Orthop Surg(HongKong),2013,21(3):317-322.
[7] 李凡,陸海明,王秋根,等.PFNA 與Gamma 釘治療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早期療效評價[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16):1265-1267.
[8] Kammerlander C,Doshi H,Gebhard F,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the augmented PFNA: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trial[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4,134(3):343-349.
[9] 張曉光,李金亮,丁寶江,等.亞洲型髖關節螺釘系統(ASIAN IMHS)與PFNA 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2,27(6):524-525.
[10] Swart E,Makhni EC,Macaulay W,et al.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fixation options for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 [J]. J Bone Joint Surg Am,2014,96(19):1612-1620.
[11] 艾春芳,吳鵬,王衛糧.亞洲型髖關節髓內釘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分析[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2,9(1):53-55.
[12] 馬胡晶,周君琳,杜海山,等.亞洲型髖關節螺釘系統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5-7.
[13] 賈鵬,趙棟,王志強.InterTan 系統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和安全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2):2911-2913.
[14] 張巍,羅從風,曾炳芳.髓內釘InterTAN 治療股骨近端骨折的回顧性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10,16(10):731-733.
[15] Coughlan T,Dockery F. Osteoporosis and fracture risk in older people [J]. Clin Med,2014,14(2):187-191.
[16] 林彩龍.四種方法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對比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9):36-37.
[17] 楊樂.DHS 和PFN-A 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