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艷蕾 王增武 王 馨 范國輝 陳 祚 張林峰 郝 光 趙天明
1.濰坊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山東濰坊 261053;2.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區防治部,北京 100037
目前,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已成為全球范圍內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且有80%的心血管病死亡事件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1]。 2012 年我國心血管病病死率為255/10 萬,在城鎮居民疾病死亡構成中占41.1%,農村居民占38.7%。 心腦血管疾病也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2012 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總費用為49.61 億元,顱內出血為147.06 億元,腦梗死為298.45 億元[2]。 已有研究證實,高血壓、吸煙、血脂異常、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3-6],危險因素水平高,心血管病的發生風險也高。 國內不少研究也表明,危險因素聚集風險更高,而且可致病變程度加重、范圍擴大[7-8]。 檢索文獻,在農村居民心血管病的研究中大多都是針對心血管病的患病率、知曉率以及控制率的研究,本研究通過調查分析甘肅省榆中縣農村地區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素的分布與聚集特點,為進一步進行健康干預提供基線數據,同時可以為我國研究農村地區心血管疾病積累大樣本特定人群資料,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學意義。
本研究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于2013 年6月抽取甘肅省榆中縣35 周歲以上常住農村居民共計1185 名,其中,男563 名(47.5%),女622 名(52.5%)。對調查對象進行血壓、身高、體重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資料收集。本研究已經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調查對象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研究內容 包括問卷調查、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 調查問卷由專業流行病調查人員制訂,采取面對面詢問記錄方式,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吸煙史、相關疾病既往史等。 體格檢查包括血壓、身高、體重等。 實驗室檢查包括空腹血糖、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生化指標。
1.2.2 診斷標準 高血壓診斷標準: 采用2004 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實用本)推薦的標準,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張壓≥90 mm Hg,對既往確診的高血壓患者或在2 周內服用過降壓藥者,不論檢查時血壓是否異常均診斷為高血壓。超重和肥胖診斷標準:以體重指數(BMI)作為衡量超重和肥胖的指標,根據中國肥胖工作組對我國成人超重和肥胖分類標準的建議,以24 kg/m2≤BMI<28 kg/m2為超重,BMI≥28 kg/m2為肥胖。 血脂異常定義:既往確診或實驗室檢查存在高總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癥中任意一項即定義為血脂異常。 糖尿病定義:既往確診或實驗室檢查空腹血糖≥7.0 mmol/L 即定義為糖尿病。吸煙定義:吸香煙者定義為一生中至少吸過20 包或每日至少吸1 支且連續至少1 年;吸煙葉者定義為一生中至少吸過1 斤煙葉。
采用Epidata 3.1 軟件雙錄入,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Pearson 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有效完成調查1226 名,其中,男582名(47.5%),女644 名(52.5%);各年齡分組及所占比例具體見表1。
表1 研究人群年齡性別分布[n(%)]
2.2.1 危險因素分布概況 該地區35 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26.4%,吸煙率為28.9%,超重率為34.9%,肥胖率為8.6%,血脂異常率為46.2%,糖尿病患病率為7.0%。 超重率、肥胖率和血脂異常率偏高,需要特別引起關注。
2.2.2 不同性別間危險因素暴露情況 男性吸煙率高于女性(χ2=525.23,P <0.001),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χ2=3.850,P <0.05), 而男女間高血壓患病率、 超重率、血脂異常率和糖尿病患病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2.2.3 不同年齡主要危險因素的患病率情況 人群高血壓、血脂異常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升高(趨勢檢驗P <0.01)。 75 歲及以上人群,高血壓男、女患病率分別達到47.6%、61.5%,血脂異常率則分別達到71.4%、53.8%。糖尿病雖然隨年齡增長患病率也顯現增加趨勢,但是患病率相對較低,75 歲及以上人群男女患病率分別為14.3%、23.1%。其他危險因素年齡趨勢不明顯。 見表2。
2.2.4 主要危險因素聚集情況 該地區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聚集程度較嚴重, 具有1 個及以上的危險因素人群達到84.0%,同時具有5 個主要危險因素的為0.4%,且均為男性。在危險因素個數聚集的構成比中性別差異明顯, 各危險因素聚集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 不存在或只含有1 個危險因素的比例女性高于男性, 而含有2、3、4、5 個危險因素聚集的比例男性均高于女性,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 見表3。
表2 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各危險因素現患率比較[n(%)]
表3 研究人群5 個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素聚集構成與性別間比較情況[n(%)]
心血管疾病是最為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目前, 發達國家通過落實對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大幅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病死率[9],但心血管疾病依然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流行, 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等)患病人數最多,病死率也很高[10]。
國內外許多研究[11-14]均顯示,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本次調查顯示高血壓患病率為26.4%, 相比較而言高血壓患病情況不是很嚴重,略高于全國水平的24%(15 歲以上人群),這是因為本次調查對象為35 歲以上人群。 但是高血壓患病率隨年齡升高而增加,75 歲及以上人群患病率最高,可見農村高齡人群應該確定為重點防治和保護人群。
吸煙是中國人群心血管病發病的第二大危險因素,人群中約1/3 的心血管疾病發病可歸因于吸煙[3]。病例對照和前瞻性研究均證明吸煙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吸煙者患冠心病的危險是不吸煙者的1.5~4 倍[15-17]。 本次調查抽煙人群主要集中于男性,男性抽煙率為60.6%,高于《2010 中國成年人吸煙與戒煙行為調查》發布的全國男性平均水平(53.3%)。 且45~<55 年居民吸煙率(69.7%)最高,該年齡段男性生理和心理都發生變化,吸煙率高可能與其生理心理變化有關。本地區女性吸煙極少,共發現1 例,女性吸煙率為0.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5%。 因此,提示中老年男性是農村控煙教育的重點人群。
已有研究[18-20]指出,我國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別為22.8%和7.1%, 均低于本研究的結果(34.9%和8.6%),說明調查地區的超重和肥胖需要進行合理控制。 另外,超重率和肥胖率在本研究中顯示同年齡段內女性高于男性,這與全國研究結果一致,可能與農村男性重體力活動較女性多有關。 上述結果提示,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超重和肥胖率也依然需要重視。
本研究結果顯示, 血脂異常率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別為46.2%和7.0%, 均高于已經公布的18.6%和2.6%[9], 認為與調查人群以中老年人群為主有關,調查人群內患病率基本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的現象也佐證了這一點。 血脂異常率過高應該引起當地衛生部門的重視。
危險因素在個體的聚集會大大增加患病風險,它所產生的致病作用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疊加,而是存在一種正向的交互和協同作用。我國多省市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前瞻性隊列研究[21]顯示,在55~64 歲年齡組中,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發病絕對危險是1%,具有3 個危險因素時是18%,6 個危險因素時是57%。 本研究結果顯示, 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聚集較嚴重,該地區農村人群至少具有一個危險因素的占37.5%,不具有危險因素的人群只占16.0%,且具有2 個以上的危險因素比例男性均高于女性。這說明在該農村地區中具有危險因素者比較高,且以男性為主,需針對重點人群加強健康教育。
綜上所述,該農村地區高年齡組人群高血壓問題較為突出,中年男性吸煙問題較為嚴重,農村地區肥胖問題也要引起重視, 血脂異常問題需要重點解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聚集較為嚴重,應重點針對農村男性加強健康教育。 總之,重視預防,加強健康教育,以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為主的多重危險因素的高危人群針對性控制亟待開展,這對占有全國相當高比例的農村人群來說尤為重要。
[1] Gersh,Karen S,Bongani M,et al.The epidemic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global implications[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0,31(6):642-648.
[2] 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R].北京:2014.
[3] 陶壽淇,吳錫桂,周北凡,等.中國人群心血管病危險因素作用特點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l):58-61.
[4] 曹少軍,周書明,尹秋生.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及分析[J].解放軍保健學雜志,2006,8(3):156-158.
[5] Suglia SF,Clark CJ,Gary-Webb TL. Adolescent obesity,change in weight status,and hypertension:racial/ethnic variations [J]. Hypertension,2013,61(2):290-295.
[6] 李平,丁占林,王松嶺,等.天津市武清區18 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及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3,21(6):708-710.
[7] 王貴亮.冠狀動脈病變特點與冠心病危險因素相關性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08.
[8] 王倩.超重及肥胖與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聚集性研究[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07:1-39.
[9] 陳可冀,劉玥.2013 年中美國家心血管病報告要點對比解讀及其啟示[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33(3):293-297.
[10] RajendraP,Dorairaj P,Viswanathan M.Emerging economies and diabetes and CVD[J].Diabetes Technology and Therapeutics,2012,14(1):59-67.
[11] Kazuaki S,Toru K,Hiroshi M,et al.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Japanese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 sub-analysis of the Japan Lipid Intervention Trial(J-LIT)Study,a large-scal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J]. Hypertens Res,2005,28(11):879-887.
[12] 馬瑞,武文華,張寅斌,等.青年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3,3(23):21-23.
[13] 王擁軍.高血壓與腦卒中[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6):574-576.
[14] 許國開,李曉.社區高血壓流行病調查和綜合預防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3,3(22):178-180.
[15] 朱秋良.同型半胱氨酸與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3):85-87.
[16] 劉鐘梅,李綏靜,李欣,等.遼寧省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現狀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6,14(5):339-341.
[17] 韓羽,李洪源.社區居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的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7):175-177.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志,2004,2(12):919-922.
[19] 艾麗曼·奴爾買買提.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6):32-33.
[20] 傅升華.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4):43-45.
[21] 王薇,趙冬,劉靜,等.中國35-64 歲人群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與發病危險預測模型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2):90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