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紅
(廣西玉林市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手術室,廣西玉林537000)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能夠有效治療關節炎,將關節功能重組,使患者恢復膝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在手術治療過程中,需要護士與醫生密切配合,這也是手術是否進行順利及術后減少并發癥的主要因素。我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對80例患者進行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均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手術配合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80例需進行膝關節手術患者,男性39例,女性41例。年齡41~78歲,病程8個月~5年。老年性關節炎患者39例,股骨細胞瘤患者5例,股骨下端惡性腫瘤3例,風濕性關節炎33例。
1.2 手術方法 (1)術前采用CT、三維檢查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術前輸入血漿200~300ml[1];(2)取正中膝關節切入,關節囊切開,顯露膝關節,韌帶切斷,將關節咬除,將韌帶適當松解;(3)術前X線所測量截骨為準,將下肢機械軸和股骨軸線的角度確定,并對其角度進行控制,對股骨遠端、斜面截骨,假骨穩定后,需要再次截骨,將其固定。髓內外固定,從脛骨遠端2cm處截骨。髕骨置換應在18mm以上厚度。試模型號需要與之相同,確保關節活動度可在90°以上[2]。將其安裝,過戶頂,將股骨、脛骨、髕骨的假體固定。術后對關節殘片進行檢查,關閉切口。適當對止血帶進行松、張;(4)對脛骨進行定位,采用定位釘,將其釘在十字韌帶處。失血較多的患者,及時在術中采取止血,根據醫生要求,準備明膠海綿、骨蠟,并將定位架拆除,再用保護架。確認尺寸后,將骨鋸植入。髕骨準備,并對其進行測量,然后將骨贅咬除,選擇適合的髕骨鉗,打孔后,安裝髕骨試模。假體安裝完成后,檢查其是否合適,將試模拆下,清洗關節后,采用骨水泥,對關節處進行固定;(5)用可吸收線縫合切口,固定膝蓋,保持膝關節功能位置的穩定。在關節穩定后,使用交換車,將患者送回病房。
1.3 結果 80例患者手術配合順利,手術醫生滿意,本組無一例發生術后感染、出血等并發癥。
2.1 術前準備 (1)術前一日到病房了解患者現狀,用簡煉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手術過程和配合要點,介紹成功的病例,讓患者樹立對手術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2)做好手術器材、物品準備等,其中包括相應的手術敷料包,供應商器械,根據實際情況準備假體,并做好相應的護理記錄。
2.2 術中配合 (1)器械護士再次核對器械等,將手術器械按順序排放整齊;(2)用驅血帶驅血后,行膝關節正中切口,顯露膝關節;(3)遞上電鉆,在股骨髁間凹的中心處鉆孔,遞給髓內定向桿并插入,緊貼股骨遠端,連接股骨遠端切割模塊定位,遞給電動擺鋸,切除股骨髁遠端,遞上試模測量股骨假體型號,完成股骨髁截骨4面的切割后,再切割髁間切跡的內、外側面,然后測試假體試模;(4)根據脛骨髓外定位器定位,拆下定位架、標尺,安裝上切割保護架,切割尺寸再次確認,遞上電鋸進行平臺切割;遞上間隙試模測量松緊度及內外平衡;用骨鑿打脛骨近端中心位孔;用電刀去髕骨邊緣神經化;分別安裝股骨髁和脛骨試模進行復位,測試平衡狀態和松緊程度;(5)用脈沖沖洗器沖洗關節腔后,攪拌好骨水泥,遞上假體及協助安裝好,伸直膝關節,并用骨水泥固定;膝關節固定后進行清理和沖洗,檢查膝關節活動度和穩定性;清點器械和縫合。
3.1 人工關節置換術將磨損較為嚴重的關節面切除,植入人工關節,恢復關節面的光滑度和平整度,使膝部骨關節炎及膝關節功能損傷的患者恢復行走能力,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
3.2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發生感染是影響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手術應安排在層流手術間進行,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手術參與者應戴雙層口罩、手套;謝絕上呼吸道感染和手術參觀者進入手術室;手術過程中,在遞送假體前更換手套及紗布,將假體包裹后傳遞給術者。在手術過程中,盡量避免人員進出,加強預防感染的力度。本組患者術后無一例發生感染。
3.3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對手術配合的要求較高,安排有手術配合經驗的護士參與手術,手術護士要熟悉手術步驟及配合的關鍵點,手術配合中做到心中有數,配合動作敏捷、到位,及時無誤地傳遞器械,將手術時間盡可能縮短[3]。手術在安放極板時要注意安全,避免被電灼傷,保護患者的安全。
[1] 魏瓊,洪奕珊,曾思梅,等.膝關節表面置換術的手術配合[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6):54-55.
[2] 王和.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的手術配合與護理[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1,24(8):280-280.
[3] 王雪娟.膝關節表面置換的手術配合[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1,(12):39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