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時良,許 電,鄧行行,陳慧珍,文建國,應 聰,吳 燦,何 誼
(瓊海市中醫院針灸科,海南 瓊海 571400)
十步正骨手法配合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00例療效觀察
許時良,許 電,鄧行行,陳慧珍,文建國,應 聰,吳 燦,何 誼
(瓊海市中醫院針灸科,海南 瓊海 571400)
目的 觀察十步正骨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分別采用十步正骨手法+中藥(治療組)和常規推拿手法+中藥(對照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各10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1~3個療程后,治療組脫失6例,對照組脫失4例。治療組94例中治愈53例,好轉28例,有效4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0.43%;對照組96例中治愈31例,好轉36例,有效2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80.21%,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十步正骨手法配合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顯著,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十步正骨手法;中藥;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主要是指椎體間的纖維環破裂和髓核突出壓迫相應水平的一側或兩側神經根所引起一系列癥狀、體征的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好發于20~45歲的青壯年,尤其是重體力勞動者。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學“腰痛”、“腰腿痛”、“痹癥”等范疇。十步正骨手法是天津中醫一附屬醫院已故老中醫葉希賢主任醫師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四十多年臨床治療經驗的總結。隨著現代醫學對本病的認識逐步深入,后人對其進行歸納總結、完善修訂,形成了自身特色。《素問·血氣形志篇》:“形數志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故推拿能夠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我科對十步正骨手法配合中藥活血化瘀、益腎填精等綜合治療方法,經小范圍患者試用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瓊海市中醫院針灸科門診符合診斷標準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00例,按隨機對照試驗原則分為治療組(十步正骨手法+中藥組)和對照組(常規推拿手法+中藥組),各100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95例;年齡19~65歲;病程1個月~20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①有腰部外傷、腰部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發生于青壯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時疼痛加重;④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弱;⑥CT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以③、④、⑤、⑥項為基本依據,其他兩項可協助診斷。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者;②近兩周內未接受激素、非甾體抗炎藥、止痛藥等藥物治療者;③自愿參加此項研究,并能夠遵守研究規定、隨訪計劃,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不能保證遵醫囑治療,不能按時隨診者;②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嚴重感染、精神病患者;③孕婦、哺乳期婦女;④巨大椎間盤突出或伴有馬尾神經壓迫癥狀或出現肌力明顯下降等;腰椎結核、腫瘤患者;⑤合并腰椎滑脫、椎體壓縮性骨折及有較大的骨贅等。
1.5 治療方法
1.5.1 治療組[2]取督脈及膀胱經俞穴為主。(1)十步正骨手法:①揉背,患者俯臥,醫者用掌或掌根從背部至骶直肌即兩側膀胱經和正中督脈反復緩揉2~3次。②封腰,患者俯臥,全身放松,醫者在兩側腰三角處用兩手拇指或中指徐徐用力按壓,以產生酸痛舒適感為宜。③放通,術者自腰骶部開始按第一步揉背法銜接而下,先自臀溝反復3次,再自臀溝沿坐骨神經走行方向至足跟后部順揉而下3次。④扳按,醫者右手托住患者右股骨前下端,左手按住腰骶關節斜板,以同法施術于另一側。⑤牽抖,患者俯臥,雙手攀扣床緣,術者以兩手握住患者足踝部,拉直患者軀干向下牽引,待患者周身松弛后,持緊足部突然抖顫。⑥斜扳,患者側臥,下肢伸直,上腿屈曲,醫者站立患者前面,右前臂置于患者肩前部,左前臂置于髂前上棘前內方,兩臂向相反用力,穩健旋轉,此刻可聽見“咔嚓”之響聲,同法施術于對側。⑦滾迭,患者仰臥位,自大腿根部向下順揉至小腿踝部,反復三次,然后自上而下滾揉(如搟面法)。沿脛骨內緣后側寸許,自上而下以兩大指迭壓至內踝后窩,壓迫少頃時間。同法施于對側下肢。⑧宣泄,患者仰臥位,屈曲兩側髖、膝。術者以左手挾住患者右膝,右手挾住患者左膝,先后左側旋搖轉動,各7、8次。然后術者右手推按患者雙膝之左側,向右側極度斜倒。左手按住患者左肩前部,用斜形橫扯勁,兩手同時按壓之。⑨壓牽,患者仰臥位,將兩膝強度屈曲,接近腹壁,并以兩手緊握兩側床沿,術者兩手用力按壓患者雙膝,然后術者再以雙手各握住其兩踝上部,用力向下穩而伸拉。⑩起伏,患者坐起以兩手指交叉鎖住屈曲雙膝。術者右手扶持患者兩小腿脛骨中部,左手扶持患者頸后部,使患者仰面向后倒下。術者兩手前后扶按起伏如不倒翁狀,最后趁其倒下時,使患者松開自己兩手。術者握住患者足踝部再次向下穩脆伸拉。(2)中藥:消髓化核湯,生黃芪20 g,防己10 g,當歸10 g,川芎15 g,地龍15 g,水蛭8 g,白術15 g,木瓜15 g,威靈仙15 g,白芥子8 g,玄胡15 g,雞血藤15 g,澤蘭12 g,牛膝12 g,牛蒡子10 g,鹿含草12 g,甘草6 g。服法:水煎服,1劑/d,分三次飯后溫服。
1.5.2 對照組 患者先臥于牽引床上,常規牽引,重量為l5~30 kg,30 min/次。取督脈及膀胱經俞穴為主。(1)患者俯臥,醫者立于患者一側,在患者患側腰臀及下肢用輕柔的按、揉等手法治療;(2)醫者用雙手有節奏地按壓腰部,使腰部振動,然后在固定患部的情況下用雙下肢后伸扳法,使腰部過伸;(3)用腰部斜扳和旋轉復位手法,以調整后關節紊亂;(4)沿受損傷神經根及其分布區域用按、點、揉、拿等法,促使氣血循行加強。配合中藥,中藥處方和用法同治療組。
1.5.3 兩組治療方法 兩組均為1次/d,10次為一個療程,一般治療1~3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休息3 d。
1.6 療效標準 治療1~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3]。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恢復正常工作;好轉:腰腿痛明顯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可勝任日常工作,但活動多時腰部有輕度酸痛;有效:腰腿痛較前減輕,腰部活動功能部分恢復,日常工作時腰部有輕度酸痛;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1.7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分布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1~3個療程后,治療組脫失6例,對照組脫失4例。治療組94例中治愈53例,好轉28例,有效4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0.43%;對照組96例中治愈31例,好轉36例,有效10例,無效19例,總有效率為80.21%,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因是椎間盤本身的退行性變或有椎間盤發育缺陷、損傷、勞損。在姿勢不當、用力不妥等外因作用下,可使腰椎間盤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連同髓核一并向外突出,壓迫神經根或脊髓(馬尾,引發腰部及下肢放射痛。中醫認為或因寒濕、濕熱等外邪留著經絡,或因氣滯血瘀、跌撲外傷致經脈阻遏,不通則痛,或因腎虧體虛致經脈失養,不榮則痛,以舒筋通絡、活血止痛、填精益髓、還納髓核為治則。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十步正骨手法配合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顯著。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采用十步手法治療腰椎同盤突出癥可疏通氣機,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分解粘連,增寬椎間隙,利于髓核還納;且本手法主要作用于督脈、膀胱經俞穴和臟腑背俞穴,具有調節臟腑、益腎填精之效;解剖學方面亦能糾正小關節錯位,改善組織血液循環,解除肌內痙攣而痛消,修復破損的纖維環,減輕或消除對脊髓硬膜和神經根壓迫刺激,使癥狀消失,功能恢復而痊愈。其中揉背、放通、滾迭等手法[4]可使體表產生熱量,加速血液循環,促進局部致痛物質降解和運轉,達到消炎解痙止痛的治療作用;牽引、按壓及側扳手法可糾正脊柱的旋轉和小關節紊亂,減輕椎間孔的后關節壓力,并能松弛或增寬椎間隙,減輕突出物對神經的機械壓迫;搖法、扳法、抖法可松解神經根粘連;宣泄手法則可緊張后縱韌帶,對椎間盤起到向前推壓作用,有利于腰椎力學結構的恢復。運動類療法可恢復腰背肌、腹肌及骶棘肌的肌力和韌性,改善和調整腰椎生物力學平衡。而驗方消髓化核湯,選用活血化瘀、通痹除濕、疏經通絡止痛之品,旨以活血化瘀、益腎填精,二者相配共同達到治療本病的目的。而對照組采用牽引和常規手法配合驗方消髓化核湯,常規手法雖對本病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其在解痙止痛及恢復腰椎力學結構方面療效弱于十步正骨手法。故臨床治療中可大力推廣十步正骨手法。
[1]安國俊.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32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9):3596-3597.
[2]王 平.葉希賢臨證精華——頸肩腰腿痛特效手法治療圖解[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69-81.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
[4]鄭長榮.十步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體會[J].頸腰痛雜志, 1998,19(1):75.
R681.5+3
B
1003—6350(2014)02—0250—02
2013-09-29)
許時良。E-mail:1229306584@qq.com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