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張玉芹
常憶兒時,平疇千里,沃野歡歌,青山如畫,浣碧流翠。天是藍的,水是清的,每一條河溝里,都清澈見底、魚蝦成群。
而今,霧霾已不分季節,大風走了它就來。今年春節期間霧霾給全國大部分地區造成的出行困難尚且記憶猶新,隨后的春天和初夏,霧霾也常常現身。本該春光明媚的4月,河南18個省轄市中,空氣質量最好的南陽有21天達標,而最差的濮陽只有6天達標。省會鄭州4月份的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10天,倒數第四。記憶中總是天藍水綠的鄉村,也不能幸免,霧霾同樣常常遮蔽陽光。
頻繁生發的灰霾、霧霾天氣背后,是工業化迅速、過度依賴煤電、汽車保有量迅猛增長導致的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退化。有研究證實,在我國,每年因空氣污染引發的呼吸系統疾病會導致35萬至40萬人“早死”。
要構建天藍、地綠、水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中國”,必須要對形形色色的污染說“不”。在全民翹首企盼中,國務院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各級政府積極跟進,出臺相應的污染防治政策。河南省政府3月底印發了《河南省藍天工程行動計劃》,鄭州市也于5月23日發布了《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2014~2018)》,計劃利用5年時間,以治理燃煤污染、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遏制揚塵污染、預防復合型污染為重點,從源頭上治理污染,還民眾蔚藍天空。
電力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產業,電網是電能傳輸、資源配置的基本載體,在保障能源安全、高效、清潔發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早在國務院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之前,國家電網公司就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建設美麗中國的艱巨任務中主動承擔責任,全面啟動“電能替代”,實施“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來的是清潔電”發展戰略,一方面大力支持清潔能源發展,加快建設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的堅強智能電網,把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遠距離輸送到負荷中心;另一方面,在終端用能環節大力實施電能替代,推動減少城市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活環境,緩解霧霾困擾。
“電能替代”的功效不僅于此。它的實施,還能構建與能源發展方式轉變和能源戰略轉型相適應的綠色能源消費模式,并且能夠降低能源對外依存度,顯著增強我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實施電能替代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電網企業、政府部門、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公眾的積極參與。電網企業應進一步加強城鄉電網建設改造,提高供電可靠性和安全性、經濟性;開辟電能替代綠色通道,推動相關技術設備研究,普及電能替代知識。政府應出臺鼓勵支持政策,引導社會主動選擇使用電能,摒棄高污染、低效率的能源消費方式和發展方式;對城市中心區的燃煤(油)鍋爐采取強制淘汰措施;建立支持電采暖、電動汽車充換電等電價機制和稅費政策;協調推進能源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和現代電網體系建設,加快城鄉電氣化進程。城鄉居民也應更新能源消費理念,選擇綠色、低碳生活和現代用能方式,呵護賴以生存的生態家園,守護碧水藍天。
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一定能夠形成強大合力,驅散霧霾,共享天藍云白水綠的大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