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代小龍
5月的中原大地,麥浪由綠泛黃,“中國糧倉”即將迎來新一年的收獲。
“這幾年,天氣有好有壞,但不管地里旱不旱,我們心里都不慌。”5月13日,看著村里的麥田一派豐收景象,洛陽市孟津縣擴莊村村支書張芳心里一陣喜悅。讓張芳底氣十足的,是該村已投運近6年的機井通電工程。
我省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但由于基礎薄弱,農田排灌專用電網長期沒有改造完善,農民澆地十分不便。2008年,省電力公司在全省范圍內實施“農田機井通電”工程,全力服務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孟津縣擴莊村當年即實現了全村機井通電,成為這項“惠民工程”首批受益對象。
“不能澆灌的麥地,年產也就是二三百斤,通電的機井,一按電鈕水就出來了,方便不說,畝產也都在九百斤靠上!”張芳回憶說。
如果作物增產是做“加法”,其實還有“減法”。
“機井通電可幫了我的大忙,用電澆地比用柴油機澆地能省一多半錢呢!”使用電灌5年,清豐縣馬村鄉東小岳村西瓜種植專業戶車獻忠對機井通電工程深有體會。他算了一筆賬:自己種植了4畝西瓜,從栽秧到瓜熟,一般要澆上9遍水。用電澆地,一次澆地每畝費用7元錢左右,而用柴油機澆地,一次澆地每畝費用20多元錢,4畝地全部澆灌下來,每年用電比用柴油機可節省500多元錢。
這道“減法”的結果還要乘以一個幾何級倍數。因為自省公司2008年啟動“農田機井通電工程”以來,我省共投入資金34.9億元,新建改造配電臺區1.87萬個。截至2013年年底,我省121.4萬眼機井中,使用電力灌溉的占54%,新增受益農田約1160萬畝,僅此一項每年減少農民灌溉支出11億元。
對農民來說,這道“減法”是實惠,而對全省人民來說,這道“減法”意味著新鮮空氣。因為,當農民在使用清潔的電能灌溉時,意味著減少了柴油的損耗。以我省近些年新增的1160萬畝電灌農田為基數計算,電力灌溉每年至少可減少全省柴油消耗約14萬噸。
“眾所周知,柴油是一次性能源,在消耗的同時會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而這些正是造成目前空氣污染重要原因。”省公司營銷部主任助理李發超說。據計算,如果每節省柴油10萬噸,就可以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4.9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近1162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1000噸。
目前,減少污染已經成為我省每個部門、每個行業、每個公民的責任。持續推動全省“機井通電工程”建設,能夠加快推動我省實施“以電代油”步伐,有效減少全省空氣污染物的排放。
“理論上講,如果全省121.4萬眼機井全部實現電灌,每年可以減少柴油使用近30萬噸,也就意味著可以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00萬噸,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李發超說。
這是一個理想的結果,也是省電力公司希望達到的結果,但也遭遇“現實之痛”。據《人民日報》報道,目前河南農村每建一個排灌臺區投資約30萬元,每年閑置10個月,加上折舊,供電企業一年虧損約1.5萬元。維護成本也不少,每年供電企業都要花費2萬多元維修。按照河南目前電價水平和出資政策測算,每增加一個排灌臺區,每年供電企業虧損1.56萬元,全省已建成配電臺區1.87萬個,每年供電企業虧損約2.9億元。
“與此同時,后續的投資依舊很大。據測算,如果我省機井通電全面鋪設完畢,大概需要107億元,資金缺口很大。”公司農電部副主任楊付軍說。全面推進機井通電工程建設,顯然不是供電部門能夠單獨完成的。
如何實現科學可持續發展?專家指出,農田機井通電工程公益性和社會效益明顯,因此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提高工程政府資本金比例,落實好配套資金,使各方出資模式及比例更為科學。
盡管遭遇重重難題,但我省推進“農田機井通電”工程步履依舊鏗鏘。下一步,我省將繼續按照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要求,在現有基礎上,集中力量再建設8市43縣10.87萬眼機井通電配套設施,同時努力籌措資金,擴大機井通電工程覆蓋面,爭取實現糧食生產核心區15市95縣全覆蓋。
隨著各方的共同努力,我省農田機井通電工程建設將持續健康推進。屆時,全省農民只需按動電泵旋鈕,中原大地收獲的不僅是金色的果實,還有綠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