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_寇寶剛
手機具備了移動終端功能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一個小小的手機,聯絡了廣闊的世界,手指在那幾方寸的屏幕上輕盈地舞蹈著,各類信息洶涌而至,讓人目不暇接。微信、微博、QQ上此起彼伏地閃爍著最新的訊息,刷屏的頻率趕不上更新的速度,往往為遺漏有些你認為重要的信息而郁悶。忙碌的手指間,時間悄悄地流逝了。手機上看了半天,揉揉過度疲勞的眼睛,腦子里可能又是一片空白。娛樂化、碎片化的閱讀只是一種消遣,你每天瀏覽了上萬的文字量,很可能收獲的只是一堆文字垃圾。
我們需要的是移動終端的便捷,而絕不是當它的奴隸。還是從手指的舞蹈中解脫出來,找點空閑,捧起久違的書本,在墨香的熏染中,為干枯的心靈注入一股清泉,為思想插上飛翔的翅膀。
這里說的讀書不是業務書籍的鉆研,不是臨時抱佛腳的考試指南,更不是股市實戰之類的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書。而實際情況是,要么不讀書,若讀,手不釋卷的恰恰是這些為食祿墊底的術數之書。讀這些書當然是必要的,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對技能類書籍的學習是生存的工具,是提升職業技能的必有過程,是獲取生活資料的手段。這里說的讀書,指的是讀“無用之書”,是那些構筑人類精神高度的經典。
令人欣喜的是,在很多班組書屋的書架上,時常可以在成排的專業技術書籍的末端,看見幾本稱得上經典的書籍,雖然寥寥,卻格外醒目,彌足珍貴。一家單位員工圖書館新近購置的圖書中有《胡適文集》《王羲之墨跡本》《唐寅落花詩冊》等諸多“閑書 ”,主事者可謂目光不凡。讀那些文集、墨跡、詩冊不能評定職稱,不能帶來財富,但它能充盈你的精神,增強生命的能量。
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典》中,給經典下了十多條定義,從那深刻的定義里,自然回答了為什么讀的問題。他對經典的解說實在是太精彩了,轉述大意不足以傳遞原意,好在下面這段很有理性的文字還不算枯燥:“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對讀過并喜愛它們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但是對那些保留這個機會,等到享受它們的最佳狀態來臨時才閱讀它們的人,它們也仍然是一種豐富的經驗。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么自己以遺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象力打下印記,要么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我們以前讀過的東西的書。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一口氣讀完這段不含水分、容量密集的摘要文字,可能還要回過頭重復一遍,才能慢慢消化它蘊含的豐富內容。
讀書如牛吃草,如豬吃食兒,說不上是哪一口上的膘,更說不出哪一本書更有價值。人類思想的進程,常常躲藏在那些“無用之書”的字里行間,延伸了人們瞭望世界的目光,為我們的思想插上了翅膀。一個人的厚度,等于讀書的高度,那都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積累。
還是回到網絡,這時代讀書實在是便利無比,再不會為一本書去抄、去借,沒有了費盡周折而不得的煩惱。網絡上的書無所不有,閱讀、下載皆隨心意。在閱讀幾乎是零成本的今天,缺少的可能是翻動書頁的清風吧。
福樓拜說:“閱讀是為了活著。”想想這句話,顛倒過來說,我們活著卻沒有閱讀,那該是多么空虛與乏味的人生。
宋人黃庭堅說:“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之,則俗塵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也。”尤其在講究儀容姿態的現今,服飾脂粉不過是外在裝扮,你即便是粗衣亂發,只要心有文墨,自是“腹有詩書氣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