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_董振群
中國人對大自然的鐘愛和敬仰之情,向來讓人感嘆不已。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無論風花雪月抑或山水云雨,皆可信手拈來融入詩詞歌賦或者書法繪畫之中。這其中,對天上一輪明月的描述可謂古往今來洋洋灑灑、綿綿不絕。“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月亮在《詩經》里只那么稍稍展露了一下,就伴著嬌艷柔美的佳人款款而出,讓人浮生無限的遐想來了。
到了唐朝,詩人們對明月的吟詠更是掀起了高潮。既有“林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靜獨處,又有“秦時明月漢時關”“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的刀光劍影,更有“床前明月光”“月是故鄉明”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思鄉情懷。同是月初的月牙兒,也滋生出了“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和“露似珍珠月似弓”截然不同的感懷。到了《紅樓夢》中那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直把古人望月傷感的情懷推向了極致。
中國人鐘情于明月,其實,遠遠沒有停留在字里行間,民間不僅有嫦娥奔月之類的傳奇故事,歷代帝王更有“春祭日,秋祭月”的傳統禮制。《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的記述,看來中秋節由來已久。唐《洛中見聞》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來月餅作為賞賜——只有到了餐桌和舌尖上,這才算徹底升華了對明月的滿腔愛戀之情。
千萬不可小看了這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升華,正是有了月餅的誕生,中國人的中秋節才開始真正有了物證。從此以后,人們不僅一如既往地贊頌著月亮,也在花樣翻新地完善、改良著月餅。
月餅最初的做法不得而知。蘇東坡詩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油和飴糖做餡,想必是美不勝收的。《宛署雜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乎為月餅。”看來,此時的月餅已經從帝王、官宦那里走進了平常百姓家。
傳說朱元璋舉旗造反時,將寫有“八月十五起義”內容的字條,秘密藏匿在月餅里傳遞消息,結果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江山,這是月餅首次顯現出其不同凡響的價值,月餅因此在明朝推而廣之。《紅樓夢》里有中秋節“焚著斗香,秉著風燭,陳獻著瓜、餅、各色果品”進行祭祀,和“西瓜月餅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的描述,除了紀念和分享之外,也沒有特殊的含義。賈珍對賈母的那句“月餅是新來的一個餑餑廚子……做了孝敬來的”,僅僅表達了對長輩的恭敬之意。
不曾想,歷史的車輪滾動到現在,月餅再一次華麗轉身,在表達傳統意義上闔家團圓的同時,竟然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內涵:每逢中秋佳節,不少單位用公款慷國家之慨給職工發放福利;更有甚者,借向上級送月餅之際,將金表、金卡、首飾、名酒等貴重物品一同裹挾其中,變相行賄送禮之風愈演愈烈。電影《私人訂制》里,那個向首長贈送塞滿鈔票的“綠豆餡”月餅的場景,更是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令月餅已經不堪重負的社會現實。
去年,黨中央專門下發紅頭文件明令禁止各單位:不得借中秋節之際發放月餅。日前,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今年的中秋節尚未來臨,就有人通過網絡、微博、微信等,隱形、變通推銷中秋月餅,引起了中紀委的高度重視,告誡全黨要警惕“四風” 抬頭,指出“整頓作風,從小事抓起”。小小的月餅竟然如此頑固地敗壞著社會風氣,詩人若在,不知又會作何感慨。
7月23日,著名作家二月河在做客中紀委官網時說:“現在的反腐力度,讀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繼而指出,盡管可用“蛟龍憤怒,魚鱉驚慌,春雷一擊,震撼四野”來形容,但同時坦言“腐敗問題懲治起來是很艱難的”。這不禁讓人想起了二月河在《雍正王朝》里,描寫胤禛和心上人喬引娣訴說衷腸的一幕:“月亮悄悄地升了起來,飄漾在微波蕩蕩的湖面上”,“先帝把這個國家交給了朕,朕為了天下的蒼生不得不去殺一些人,處置一些人,還要去奪一些人的財富給另一些人……朕知道,現在天下許多人恨朕。”直說得“月光的映照下,喬引娣的眼中閃出了淚星”。
皎潔的月光面對一代帝王整頓吏治、鐵腕反腐后遇到的困窘,竟也愛莫能助,可見懲治腐敗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明月有光人有情。小小的月餅介乎于月亮和人情之間,蘊含的僅僅是相思,寄托的無非是團圓;其余,均為其無法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