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意針
摘 要: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說:反思是重要的數學活動,它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課前反思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保證,同時加快教師的成長。作為一個數學教師,要善于想、善于思、善于學才能讓課堂充實起來,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反思;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課前反思學生,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前首先思考的是學生,由于學生先天的不同、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就造就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1)反思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才能有的放矢。首先要清楚學生原來學會了什么。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乘法估算時,教師要清楚地知道,一年級就有寫出接近的整十、整百數,二年級有加減法的估算,教師只有熟知教材編排,才能知道學生原來學過、學會的知識,下一階段還要學習什么內容。還要知道,學生的已有經驗怎么樣,包括學生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社會經驗。他們的學習態度會如何?怎樣更利于他們學習?還有,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差異是什么?(2)反思學生的基本技能。即了解學生的語言表達能、計算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例如,計算的能力有高有低,在課堂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會正確計算,而且要讓學生說清想法,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與空間。我始終相信一句話:會說想法的學生一定會做,會做的不一定會說。(3)反思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習慣包括上課認真聽講、質疑、合作與交流、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我發現學生回答問題存在這樣一個現象:低年級學生回答問題恨不得多長兩只手可以舉手,到中年級就少舉手,而到高年級干脆就不舉手。
二、課前反思教材,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課前應反思的是教材:新課程標準提倡“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什么會有幾套不同版本的教材?是不是說明我們也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適當修改和補充?讓學生覺得數學就是我們身邊的事、學數學有用,使學生學得更積極主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效、更靈動。明天課堂教學中要教什么?
想明天我要教會學生什么,就是要求教師在上課前要把握教材、熟悉教材、領悟教材。要創設怎樣的教學情境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設計哪幾個教學環節才能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怎樣結合學生身邊的數學才能讓學生覺得不會累或者覺得上數學有趣等等。如,在教學連乘應用題時我設計三個教學環節:
1.乘法的意義
27×38表示: ,列式計算15個18是多少。
2.提問題
5個小同學買冰激凌,每人買3個, ?
3.寫表示
5個小同學,每人買3個冰激凌,每個冰激凌2元。5×3表示: ?3×2表示 ?5×2表示 ?5×3×2表示 ?這樣的練習不是一次就能讓所有的學生一下就能學會的,但經常有意識地訓練,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要用教育智慧活用教材,巧妙設計課堂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短短的40分鐘數學課堂內,達到你所設想的預期教學目的。
三、課前反思教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教學方法是指為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所借助的輔助工具。我個人對教法的理解:所謂教法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而教材內容、學生實際等不同因素決定了不同的教法。余文森教授的三條鐵律為選擇教法指明了方向。低年級的學生要“先教后學”——以教導學,學生是處于依靠教師的學習階段,學生認得的字不多,更不用說算理了。所以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幫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還要幫學生搞清楚為什么是這樣。中、高年級的學生要“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當學生已經能夠自己閱讀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時候,具有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必須先學后教。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剪一剪、拼一拼、看一看、說一說能搞清楚面積的推導過程,教師就不要包辦了。教師要本著“學生能做的我不做,學生不會的我才做”,這樣才能教得輕松,學得有勁。“溫故知新”——學會了才有興趣,數學知識以舊知識為基礎的,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起來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豐富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和技能,學會思考。例如,教學面積單位時,課前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動手剪一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一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畫一畫(畫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1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用自己的方法比一比兩個正方形的大小)、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結合學生現實生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促進了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經常進行課前反思,能促進你的教育教學能力;能讓你的課堂更高效、更靈動;學生會越來越喜歡你的。“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就從想你的下一節課開始吧!
參考文獻:
虞萍.指導小學生有效預習的策略.江西教育,2009(18).
(作者單位 福建省德化縣尚思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