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霞
摘 要: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生活就是習作的源泉,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讓習作教學成為師生積極的生命互動,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才能喚起學生對習作的興趣。
關鍵詞:習作;生活化;互相優化
現在語文老師都在抱怨習作教學難,學生埋怨習作難。這是因為我們的習作教學往往只見“文”,不見“人”,在指導時“人”與“文”成了兩條互不相交的平行線。我認為小學習作教學應當回歸到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上來,習作指導必須與孩子的活動同步,文體與語體并重,他評與自評兼容,在相互融合中逐步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優化習作教學過程。
一、指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有些學生經歷的事也不少,家里家外、課上課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許多事經歷了,可到作文的時候,一片朦朧,沒有鮮明的印象,不知從何寫起。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用心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并用心體會。還可以開展“小記者”活動,讓“小記者”們廣泛接觸社會,抓“焦點”問題進行采訪。譬如,在多年來持續開展的“人人爭做小雷鋒”活動中,不但帶領學生組成一個個“學雷鋒小組”,活躍在校園里、社會上,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做好事,爭進步,而且同步持續開展“爭當小記者”寫作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自己的小雷鋒,爭當美德好少年,熱情地進行宣傳。習作教學要努力營造貼近學生生命表達需要,貼近學生言語傾訴需要的情境,讓學生忘記自己正在寫作,而是急切地表達自己的生命需求。如果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那么體驗就能喚醒、激活學生的習作之泉,只有讓學生的習作之泉充滿活力,學生的筆才能譜寫出動人的詩篇。
二、文體與語體并重,激發學生的習作情趣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我意識也日益增強,教師可加強多種載體的綜合訓練,讓學生用盡可能多的形式表達自己熟悉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如,為了研究蝸牛怎樣生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捉來一些小蝸牛,可通過喂養、用鹽水浸泡、將蝸牛請到屋外、接受陽光的考驗等方法讓學生觀察蝸牛。回憶生活的“每一步”,學生便會覺得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探究生活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求,又使他們獲得了知識,并對生活的體驗作出了創造性的表述。如,楊××同學的《蝸牛》,側重于寫蝸牛的危害,以翔實的資料抒發了“蝸牛,愛你不容易!”的真實感情,強調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性。而伊××的《蝸牛跑道》則寫出“蝸牛真有趣,運動員還自己畫‘跑道呀!”還有張××筆下的《蝸牛》更有奇跡出現:“咦,蝸牛爬動起來,在它肚子底下又出現了一粒‘小珍珠。啊!這下我知道了,原來這就是蝸牛的卵呀!”學生的這些習作內容充滿十足的生活氣息,語言洋溢著實足的靈氣。
三、他評與自評兼容,體驗成功喜悅
語文教育活動又是一項極其復雜的活動,我們必須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機制,用評價為小學生寫作撐起一片藍天。很多教師把大量的心血放在對學生的作文指導上,卻忽視了對學生作文的評改。其實,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作文教學得失的關鍵環節。對學生來說,作文是自己生活的寫照,見聞的載體,真情的表露,思維的火花,所以,教師的批改應當重視、理解、尊重、欣賞學生寫作過程中的個性體驗,努力發現其作文的閃光點,對學生多加鼓勵,激發其習作的積極性。所以,在作文教學中,還要轉變傳統的評價觀念,采取多元評價策略,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鼓勵學生張揚個性,讓學生享受作文的成功之樂。同時,習作評價還要立足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不僅有自評、互評、教師評,還應有分項二次評分法和個人發展參照評價,引導學生將自己修改的作文同修改前進行比較,這次作文同上次作文比較,現在作文與過去作文進行比較,它的積極意義是在于對進步和潛力的重視,把評價作為激發學生積極性的一種手段。在批改學生習作時,很少用優良或分數評價,而是以星級數評價。凡是文中有一個好詞句,甚至好特點,我都給他畫“…”,再給個☆,而用詞不準或有錯的地方則畫_____,讓學生在上面修改。修改后,我再次評改,還可以得到一個☆,學生為了多得個“☆”,有時不知要修改多少次。學生自評自改、互評互改也是如此。設立“習作擂臺”“擂主”的作文,今天是甲或明天乙的習作修改后達到或超過甲,那么乙就登上“擂主”的寶座。有時一篇文章會有兩次“擂主”的機會。實踐還表明:他評與自評兼容,不僅使廣大學生為自己能成為評價的主人而深受鼓舞,還會讓他們逐步懂得如何實事求是地評價,并正確地對待自己、別人的優缺點。這對他們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也是很有好處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作文教學必須回歸生活,以生活為本源。學生的寫作素材,主要來自于生活。生活與作文可以構成一個“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環。在這個過程中,生活的質量會因學生對生活認識的提高而提高,習作能力會因學生對生活表達能力的提高而提高。
參考文獻:
袁浩.小學作文教學心理研究與實踐.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西洞學區新地小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