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在兩會閉幕后的記者見面會上,李克強總理在回答記者有關能接受的最低經濟增速的提問時說,“GDP增長的預期目標是7.5%左右,“左右就是有彈性的,高一點,低一點,我們是有容忍度的。”
這再次引發了外界有關中國政府對經濟放緩程度的接受范圍有多大的疑問。有分析人士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認為,政策對經濟下行的容忍度已經提高,往年的GDP增長目標常被看作政府可以接受的增速下限,而今年的目標將不再是一個增速下限。
7.5%意味著什么?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認為,這意味著中國未來很可能仍將延續“穩增長”思路。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這一目標顯然是就業等因素壓力之下做出的平衡。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政府7.5%的增長率定得過高,他們擔心這個目標可能無法兼顧必要的改革。
與去年相比,今年中國經濟面臨更多不利因素,包括房地產市場放緩和不斷增加的債務風險。這些經濟學家擔心,這使得政府更加難以同時達到經濟增速目標和其他目標,包括使金融風險得到控制和治理污染的目標。
李克強顯然已經意識到了這點。他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承認,“今年可能會有更復雜的因素”,但他強調之所以把經濟增長率定在7.5%左右,“考慮的還是保就業、惠民生,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我們更注重的是數字背后的民生、增長背后的就業”。
他說,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也難以增加社會財富。他還提到在基層曾經訪問過一些“零就業”家庭,說“一個家庭沒有一個人就業,真是毫無生氣,沒有希望”。
經濟增速放緩的過程中,最大的考驗就是就業。據政府公布的數據,2013年第四季度,中國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為1.10,創歷史紀錄。在2002-2008年中國經濟繁榮期間,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為0.90。
事實上,去年10月21日,李克強應邀在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經濟形勢的報告時,就對中國GDP的增速問題作了闡述。他說,他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有關方面反復測算,都認為要保證1000萬的新增就業和4%左右的城鎮登記失業率,經濟增速不能低于7.2%。
之前,他還表示經濟增長的底限是7%,2008年經濟增速一度跌到7%以下,導致農民工大規模返鄉,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壓力。去年,中國政府為1310萬人創造了就業機會,數量創下歷史新高。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曾對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作過測算。他發現,只要實際增長率不低于潛在增長率,生產要素得到充分地利用,就能實現充分就業,避免出現周期性失業現象。
蔡昉他們的研究顯示,中國勞動人口的增長在2010年達到峰值,之后出現負增長。這意味著人口紅利開始消失,潛在增長率將由“十一五”時期的平均10.5%下降到“十二五”時期的7.2%。這正是李克強在前述報告中提到的“新紅線”。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兩會記者會上說,政府將GDP增長、居民消費價格和新增就業視為經濟表現的三個關鍵指標,在這三個指標當中,政府更看重新增就業。
他表示,只要達到新增就業目標,7.2%的增速也能接受。他說,“就業是我們最重要的目標”,“今年的經濟增長是7.3%、7.2%,算不算7.5%左右呢?也可以算。”
樓繼偉表示,中國今年7.5%的經濟增長目標有回旋余地。這可能是對中國經濟目前面臨挑戰的一種承認。
近期,由于錢荒、產能過剩等國內結構性矛盾的凸顯。
管清友分析說,在這種壓力,7.5%左右的增速有助于穩定社會預期和市場信心。他說:“如果把目標定在7%,則相當于向世界宣告中國經濟難以維持7.5%的增速,這將給市場和投資者的預期帶來不小的打擊。”
北京大學經濟觀察中心主任仲大軍認為,“左右”二字的定義較為寬松,給政府留出了自由的空間,不管是7.3%還是7.7%,都屬于7.5%左右這個范疇。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示,7.5%更應當被看作是一個預期,而不是政府可以接受的最低增長率。
有經濟學家警告說,如果中國政府不惜一切代價來實現7.5%的增長目標,就可能感覺到有必要放松信貸環境以提振經濟。然而中國的信貸水平(包括通過傳統渠道和影子銀行系統獲得的信貸)已經令人十分擔憂。
他們認為,中國經濟過高的增長目標會成為抑制信貸增長的一大障礙,也是導致更大范圍的經濟改革難以推進的一個因素。
對此,李克強的做法是:不追求高速度,但是合理的增長速度是需要的。他在給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說,“作為我們這樣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經濟增長已從原來的高速進入到了中高速階段。什么叫中高速?我認為,7.5%左右,或者7%以上就是中高速。”
他說,“我們測算,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年均增長速度只要7%就夠了。這樣,有利于各方面用更多的精力來調整結構,消化過剩產能,加強節能環保,提高質量,保護環境,留出可持續發展空間。”
既要穩增長、保就業,又要防通脹、控風險,還要提質增效,治理污染,李克強坦言,“多重目標的實現需要找一個合理的平衡點,這可以說是高難度的動作。”
中國去年GDP總量達到568845 億元,僅增量就相當于一個土耳其的經濟總量。在仲大軍看來,對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而言,均速運行、保持平穩是最為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就像開車一樣,猛加速、急剎車對車和車上的人都沒好處。”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體量增長,經濟的增長必然面臨下滑趨勢。管清友說,毋庸置疑,與往年不同,7.5%的增速對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來說,開始變成一個“有壓力”的目標。
分析認為,中國將在未來一年持續面臨這樣的難題:在保增長(就業)、防風險以及建立政策信用(改革)之間如何達到妥善的平衡?由于7.5%的增速目標存在一定難度,如果將增長放在首要位置上,那么中國則需要部分犧牲結構性改革,同時增加對環境的壓力。
如果經濟下行壓力過大,中國是否會像以往那樣出臺刺激政策?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諾,只要今年增速不滑出底線、就業保持基本穩定,就不采取短期刺激政策對經濟運行進行強力干預,而是穩定市場預期,適度預調微調。
仲大軍提醒說,通過打赤字、發票子來帶動投資,雖然當年可能見效,但需要財政、貨幣政策有相應的運作空間,更重要的是這種短期刺激政策難以持續。
去年,中國在沒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的情況下實現了經濟增長7.7%的目標。
“今年沒有必要為了實現7.5%的經濟增長目標推出刺激舉措。”管清友認為,一是有了去年應對經濟下行的經驗,二是不能再片面追求GDP。他說,“這次彈性目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