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柄根

3月26日上午在深圳五洲賓館舉行的“第八屆私募基金高峰論壇”中,多位私募大佬、業界專家、政府官員齊聚一堂,就互聯網金融大潮對行業影響,IPO重啟后的投資機會,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獲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證書等問題展開深入了探討。
其中“私募牌照”的話題引發了最多的關注。這也是今年3月17日首批50家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獲得“牌照”后,私募業界在公開場合對這一話題所進行的最集中探討。參會的多位私募大佬更傾向于認為私募牌照是一把“雙刃劍”。
正面的意義更大
創東方合伙人金昂生表示:“這個事情(指私募牌照)總體來講還是正面的意義更大,第一、它給普通投資者今后一個參考體系,凡是有能力達到標準的機構,最優秀的機構還是會在獲得資格的群體里;第二是提高了行業的門檻,這是對于整個普通投資者以及從業投資機構的自律、專業性提高方面都是正面的效果。”
創新投副總裁湯大杰表示,第一,以前私募是游擊隊,發了牌照以后,起碼從法律上或者理論上對私募從監管層開始關注了;第二,以前私募機構不能自己募集資金,得找信托、銀行,錢拿到手的時候,成本就花了一大筆出去,現在拿了牌照就可以自己發產品;第三,私募以前是發改委管的,現在變成證監會管,相對于發改委來講,證監會更市場化一點,這對行業的自律和發展從長遠看是有好處的,接下來我們肯定會積極申請。
前海復星瑞哲資產總裁楊偉強表示,監管這個事更多是以備案為主的監管,一定是件好事,是大好事,金融機構往后面發展,會有很多做金融產品的。“以前我們做金融產品老是找做通道的,他們經常拿走你2、3個點,給到私募名分之后,很多金融產品和牌照的發行權、自主權就會慢慢給到大家。”楊偉強表示。
天馬資產董事長康曉陽則表示沒想到會開放的這么快。
“聽說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馬上就出來了。但我也有點擔心,以前的金融機構是券商1200家,公募100家,私募一下變成2000家、5000家,監管得過來嗎?”康曉陽如是說。
重監管還是重自律?
對于“私募牌照”的現實意義,也有不少私募基金管理人提出了究竟是應該重監管還是重自律的討論。
“據說金融辦通過工商查詢深圳的投資機構大概有8000多家,這里面相當比例是股權、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投資機構,這么算下來,全國可能多達數萬家,這個監管怎么監管?我原來是律師,我理解這個監管應該重在自律,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而不是對股權投資機構具體經營行為合法性或者限制性過多的行政干預。” 東方富海合伙人宋萍萍表示。
高特佳聯席牽頭合伙人黃青表示,對于PE、VC行業,已經運作了十幾年,這么長時間的運作,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這些機構還是在蒸蒸日上的發展,說明這些機構在以前沒有監管之前,我們也是在規范健康的成長和運作,金融行業一定需要自己的誠信,自己規范健康的運作,而不在于政府給不給監管,拿不拿牌照,即使拿了牌照,運行的業績不好,三天兩頭出事情,沒有給投資人很好的回報,我想這個牌照或者監管是虛的。
基石創投合伙人王啟文表示:“首先對第一批公布所謂的名單,社會上沒必要過分的解讀,這中間可能有行政誘導的狀況,行業還是要完全由市場化的方式去發展,基金管理人的登記和管理基金的備案在工商注冊登記環節已經有了,現在把這個作為行業協會再做一遍,我不知道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能帶來什么效果,更談不上第一批拿到牌照,我覺得這不存在牌照的問題,因為不存在審批的問題;另外,這中間衍射的行政手段,比如4月30號之前不去登記或者備案就不能開展私募股權投資的業務,我覺得這就是國務院簡政放權,通過政府把一些權限放給行業協會進一步行政化,這個導向我覺得是不好的導向。”
風格仍要追求多元化
私募基金獲發牌照后,納入一定范圍的統一監管,會不會引發像公募基金那樣的同質化問題?這也是目前業界所擔憂的。
惠正投資董事長江作良也認為,私募畢竟發展那么大之后,可能要納入監管,這個也是必然的。“但做私募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私募有些想做的很大,有些不一定想做很大,本身是多元化,包括投資風格也多元化,政府對這塊監管有沒有必要,還是要鼓勵差異發展,有時候會不會有些矛盾,怎么協調,私募和公募可能不一樣,沒必要都一樣的風格。”
達晨創投總裁肖冰表示,私募有人監管以后,可以正式備案,這個牌照有很多積極的作用,我們肯定會申報,已經在報材料的過程中,但這個事情不要看的那么重,它并不是審批,只是備案,主管機構并沒有說拿到牌照的管理人就是好的管理人。“對我們自身來說,還是把自身的能力提高,這可能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