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鴻儒,孫 浩,劉正杰
(黃河水利委員會 水土保持局,河南 鄭州 450003)
為了解典型暴雨過程中淤地壩運行(受損)情況和存在問題,分析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做好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和安全運行監督管理工作,我們調查了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臨汾市大寧和隰縣等3縣(區)的邵村溝、菏葉溝、坊底3條壩系和陜西省延安市志丹、安塞、延川、寶塔等4縣(區)的孫岔、馬家溝、豐柏勝、高家溝、高莊、麻莊等6條壩系的淤地壩在2013年暴雨過程中的運行狀況。現結合調查所掌握的資料,分析總結淤地壩受損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2013年7—8月,陜西、山西等省的局部地區出現了強度大、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的連續強降水。陜西省延安市7月3—26日出現了9次暴雨,且降水量全部超過了歷年同期極值,如寶塔、延川等6縣(區)出現了次降雨超過100 mm的大暴雨,延川縣的降水量達到607.7 mm,超過多年同期降水量的8倍;志丹縣7月11日24 h降水量103.4 mm。山西省臨汾市隰縣7月8—16日降水量達347.2 mm,為隰縣氣象站自1957年建站以來觀測到的最大值;大寧縣7月18—28日連續降水10 d,5次暴雨,降水量達444.7 mm;運城市鹽湖區7月9日夜2 h降水達141.9 mm。詳見表1。
9條壩系共建成淤地壩407座,其中骨干壩89座、中型壩150座、小型壩168座。暴雨造成了31座淤地壩沖缺,其中骨干壩2座、中型壩2座、小型壩27座;8座受損比較嚴重,其中骨干壩5座、中型壩2座、小型淤地壩1座。詳見表2。

表1 2013年汛期七縣(區)暴雨情況

表2 9條小流域壩系淤地壩受損情況 座
延安、臨汾市2013年7月不僅暴雨次數多,且持續時間長、降水量大。長時間持續強降水使土層達到飽和,滑坡、坍塌、流泥等地質災害頻發,導致部分淤地壩放水工程臥管、明渠、壩坡排水渠和溢洪道被堵塞、壓埋或基礎受損;受壩體和兩側道路、山坡產生的大量徑流沖蝕,放水工程、溢洪道和壩體受損;一些地方的暴雨洪水超過了中小型淤地壩30~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直接導致部分中小型淤地壩嚴重受損。
有的淤地壩壩址基礎條件較差,如兩岸溝坡較陡等。有的無設計或設計有缺陷,如20世紀80年代以前修建的“三無”工程,即無規劃、無設計、無放水設施,特別是中小型淤地壩,許多只有壩體“一件”。有的淤地壩雖有放水工程,但最低放水孔偏高,造成新建壩初期壩內長時間大量蓄水排不出;絕大多數淤地壩沒有溢洪道,或者雖有溢洪道但溢洪道高程偏高,壩內高位蓄水難以排出。有的淤地壩沒有護坡措施,壩頂兩側無擋水坎,壩體兩邊沒有排水渠等,特別是壩路結合的淤地壩兩邊路面來水對壩體沖蝕比較嚴重,這些問題均需要在以后淤地壩建設的前期選址、工程設計和監督管理中加以重視、進一步改進和規范。
有的壩體干容重達不到規范要求,往往導致淤地壩后期受損嚴重。有的淤地壩上壩土料含水率不符合要求、鋪土層過厚、碾壓不實,特別是在施工中若對壩體和涵管(洞)結合部位技術處理不到位,則當壩內洪水較多時,可能出現滲漏和管涌。有的對壩體、涵臥管、溢洪道的基礎技術處理不到位,漿砌石、混凝土、回填土施工質量達不到要求,出現放水工程、溢洪道裂縫、斷裂或被埋,壩體不均勻沉降、裂縫等影響壩體安全的現象。有的淤地壩工程壩肩及壩坡排水、壩體護坡質量不高,取土場整治不好等均會影響到壩的安全運行。
淤地壩管護不到位,管理不規范,是部分淤地壩特別是一些中小型壩在本次強降水過程中受損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淤地壩工程特別是一些偏遠地方的淤地壩,建成移交當地鄉、村組織或群眾管理后,雖然落實了管護人,也簽訂了管護責任書,但由于沒有經濟收益,也沒有管護經費,所以實際管護并不到位。管護不到位就會出現放水工程、溢洪道被滑塌體掩埋或放水孔堵塞無人清理的情況,無法放水、排洪而出現險情。有的淤地壩工程放水操作不當,引起涵洞、涵管出現有壓流而受損,甚至威脅壩體安全。
調查發現,同一個地區、同一條壩系、同樣的設計防洪標準,在同樣的降水條件下,有的淤地壩安然無恙,有的卻受損嚴重,主要原因就是淤地壩的建設質量問題,而保證工程質量是淤地壩安全運用的重要前提。
為提高淤地壩工程質量,一是要把好選址關。應根據不同地區的溝道地質地貌條件,因地制宜選取壩址,宜壩系則壩系,宜單壩則單壩,盡可能避開兩岸較陡,容易滑塌造成溢洪道、涵洞、放水明渠、壩坡排水渠堵塞和管護不方便的壩址。下游影響范圍內有村莊、學校、重要設施的,堅決不能建淤地壩。二是改進工程細部設計。要根據淤地壩在不同地區的主要功能,研究采取不同的樞紐結構組成及結構尺寸,優化工程設計,如通過改臥管為豎井等解決岸坡塌陷導致臥管被埋、斷裂和雨天管護人放水致交通困難等問題;盡量降低臥管(豎井)的最低放水孔高程,減少壩內蓄水;完善壩頂兩邊擋水及壩體兩岸、壩坡排水系統,防止壩體沖蝕等。三要保證施工質量。要強化對施工隊伍和施工過程的管理,保證每一座淤地壩的施工質量。四要落實建設監理責任。放水工程及細部施工等重要環節,要真正做到旁站監理,保證建設質量。五是把好工程驗收關,特別是要嚴把隱蔽工程驗收關。淤地壩建設質量是由各個環節的工作共同構成的,要明確各個環節的責任人,對相關環節的工程質量終身負責。
加強和規范淤地壩的運行管護,一是要落實管護人員,做到一座壩一名管護人員。二要加強對管護人員的業務培訓,通過培訓,管護人員要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操作技術,做到正確操作、管護規范。三是推廣各地的成功做法和經驗,推動縣級政府盡快出臺本縣(區)的水土保持淤地壩管護辦法,將淤地壩特別是大中型淤地壩管護經費真正納入縣級財政預算,解決淤地壩管護人員的最基本報酬,提高管護人員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四是積極爭取利用中央財政補助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公益性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經費,對淤地壩工程進行維修養護。
落實淤地壩除險加固任務,一是有關省(區)政府及主管部門要按照水利部與各省(區)政府、黃委三方簽訂的《淤地壩安全運用和除險加固責任書》,積極籌措資金,安排除險加固工作。二是各省(區)在年度水土保持投資計劃中,安排部分急需的淤地壩除險加固工程。三是部分位置重要和有用水要求的骨干壩,其運行可參照小型水庫進行管理,并按照輕重緩急,逐步納入國家和省級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計劃。
在落實淤地壩防汛責任方面,水利部和各地政府都有明確要求,關鍵是抓好落實。一是各地要切實把淤地壩防汛納入整個防汛責任體系,層層把責任落到實處,明確各級人民政府責任人及主管部門責任人、骨干壩和重要位置中型壩的防汛行政責任人和技術責任人,從組織、人員、資金方面提供保障。二是制定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淤地壩防洪度汛預案,落實防汛隊伍、物料、設備、通信、交通工具等,保障各環節的措施落實到位。三是各級淤地壩防汛主管部門要嚴格執行汛期24 h晝夜值班制度,加強汛期監測、預警預報,及時上傳下達淤地壩防汛信息。
淤地壩是黃土高原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之一,其功能和作用除淤地生產外,更主要的是攔沙滯洪、減少溝道沖刷、防止溝道下切和溝岸滑塌擴張等。目前一些地方的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群眾對壩地生產的依賴和需求減弱,建壩的積極性也隨之下降;一些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門對淤地壩的安全問題過分擔心,導致淤地壩建設幾乎停滯不前。這種以偏概全、因噎廢食的極端認識和做法是片面或錯誤的。為此,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研究目前淤地壩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引導地方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正確處理淤地壩安全與發展的關系,推動淤地壩建設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修訂有關技術標準、規范、辦法,完善有關政策和機制,促進淤地壩建設管理和安全運用科學化、規范化,保障淤地壩安全運行和效益的持續發揮。
從調查情況看,9條小流域壩系整體上都經受住了2013年暴雨洪水考驗,雖然長時間強降水造成部分淤地壩不同程度受損,但淤地壩總體上是安全的,且在防洪保安、攔蓄泥沙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特別是骨干壩在暴雨洪水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上攔下保、滯洪攔沙作用,避免或減小了暴雨洪水對下游溝道設施的危害。在暴雨過程中,有淤地壩的溝道,盡管坡面滑坡、坍塌嚴重,但洪水和泥沙都被攔蓄在壩內,溝道侵蝕較輕;而沒有形成壩系或淤地壩少的溝道,溝岸滑塌、溝道侵蝕嚴重,洪水沖刷、溝頭前進明顯。因此,只要我們能嚴把工程質量關、規范運行管護、加大除險加固力度、落實防汛責任、完善有關政策和機制,就能確保淤地壩安全運行,其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就可以持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