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占清 王玉雙
·學術論壇·
經筋療法的源流、理論和臨床研究概述
謝占清 王玉雙
本文從經筋理論入手,闡釋了經筋、經筋病癥、經筋療法的基本概念;介紹了經筋療法的源流;涉及了理筋手法、針刺“消灶”療法、火罐療法、艾灸療法、刮痧療法等各種經筋治法;分析了經筋療法的適應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與發展前景。目的是使人們進一步了解經筋療法;認識到經筋療法與傳統推拿、針刺、艾灸、刮痧等的不同;深刻理解經筋病癥的內涵;擴大經筋療法的治療范圍;推進經筋療法的臨床應用;加速經筋病癥診療的規范化進程;并使其成為中醫內病外治的有效方法。
經筋; 經筋病癥; 經筋療法
1.1經筋的概念
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于筋肉關節的外在連屬體系,與經脈結成“筋與脈并為系”的有機聯體,具有聯綴四肢關節,約束骨骼,維絡周身,主司運動的功能。經筋的解剖學實質,目前尚未能達成共識,如薛立功[1]認為十二經筋是古人運用當時解剖知識,用當時的醫學術語,以十二條運動力線為綱,對人體韌帶學、肌學及其附屬組織生理和病理規律的概括和總結。程永[2]認為《內經》中所論的經筋就是指神經和筋肉兩大系統。吳金鵬[3]依據筋膜學說,并與中醫文獻中經筋、膜原的有關論述相比較,初步認為中醫經筋與膜原實質的整合產物,正是人體筋膜支架體系。
1.2經筋病癥的概念
經筋病癥,系指由于外界環境及體內致病因素的作用,導致人體筋肉系統發生病變,表現出筋肉急慢性損傷癥狀、病理體征、功能異常以及對機體整體不同程度影響的臨床癥候群[4]。包括傷筋病癥即經筋分布之處的筋肉攣急、掣引、痹痛、轉筋、強直、弛緩、肢體不用等癥,多為運動系統的損傷;同時也包括經筋病的一些特殊情況,即經筋病變累及到臟腑經絡的氣血循行,已經成為機體相關病癥的繼發因素,臨床稱筋性累及性病變,包括神經病變、心血管病變、以及其他臟腑病變等[5]。
1.3經筋療法的概念
經筋療法,系指以經筋理論為指導,以柔筋、松筋、解結,恢復經筋系統的功能為目的,用于治療經筋病癥的各種方法。廣義的經筋療法包括了所有基于經筋理論的針刺、推拿按摩、火針、針刀、長圓針、拔罐、刮痧、艾灸、導引等各種治療方法。
1.4經筋療法的源流
“經筋”一詞最早見于《靈樞·經筋》中,其中敘述了“十二經筋”在機體循行的部位與途徑,提出“以痛為腧”的選穴原則,及“燔針劫刺”的治療方法。成為經筋療法的理論基礎。《難經正義》五十八難“人身皮內之肌,俗名肥肉,肥肉內夾縫中有紋理,名曰腠理,又內為瘦肉,瘦肉兩頭生筋,筋與瘦肉為一體,皆附骨之物也,故邪犯瘦肉,則入筋而骨節疼痛”,從解剖角度對經筋理論和經筋療法進行了詮釋。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詳細論述了經筋的始末,循行分布,病理和治則,對《內經》與《難經》的經筋學理論進行了完善和補充。唐代醫家孫思邈《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首先提出“阿是穴”,是《內經》以痛為輸理論的繼承與發揚。明代的張景岳在《類經》中提及“十二經筋痹刺”。清代醫家吳謙在其編撰的《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將手法實際使用到經筋之病上。1996年黃敬偉[4]結合多年臨床實踐著成《經筋療法》,書中對傳統經筋理論做了詳細系統的介紹,全面論述了經筋病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診療原則、治法等內容。薛立功則在《經筋理論與臨床疼痛診療學》中,從文獻理論方面對經筋理論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討,堪稱經筋專論的代表性著作。
2.1理筋手法
理筋手法,系指運用徒手的施治方法,直接作用于人體筋肉系統,使肌筋、腠理從病理性的緊結、氣血閉阻狀態,轉為生理性的形態并氣血通暢。常用的理筋手法有:滾動法、按揉法、揉捏法、彈撥法、點穴法等。由于其施治直達病所,故解結、消灶功效突出。如梁來德[6]采用壯醫經筋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208例,總有效率達91.83%,認為壯醫經筋手法可達到松筋解結、降低內壓、拉寬間隙,解除粘連,回納髓核,疏通人體氣機,從而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馮學烽等[7]采用經筋手法治療陽明經筋病膝骨性關節炎患者31例,總有效率93.54%,認為通過使用“梳理”經筋,“松解”筋結點等經筋手法治療陽明經筋病膝骨性關節炎,達到使經筋松解及對局部經筋病變部位治療的作用。理筋手法是最常用的經筋療法之一,與傳統的推拿手法相比,其更強調“松筋解結”,直達病所,消除筋結病灶點,從而達到“骨正、筋柔、氣血通”的目的。
2.2針刺“消灶”療法
針刺“消灶”療法,系指運用多種針刺療法,對經筋病癥的“結灶”,進行“消灶解結”施治,達到“灶去病除”的治療目的。如黃東挺等[8]運用經筋多針傍入淺刺法治療腰背肌筋膜炎60例,總有效率為91.7%,認為多針沿皮傍入淺刺,直接在經筋系統痛性筋結點病變部位循經施治,傍入而浮之,以激發衛(經)氣,調和陰陽。李江舟等[9]運用長圓針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106例,收到良好療效,認為用長圓針在結筋病灶點行“關刺”、“恢刺”,既解決了“橫絡”卡壓,又疏通了經脈,故作用甚好。與傳統經脈針刺療法相比,其主要的治療對象是經筋的病癥,其主要直接施治的部位是經筋“病灶”,其任務是“消灶解結”。
2.3其他經筋療法
與針刺“消灶”療法相同,當傳統的火罐療法、艾灸療法、刮痧療法等各種理療方法,以經筋理論為指導,以經筋“病灶 ”為施治部位,以“消灶解結”為治療目的時,也就成為了治療經筋病的有效方法,即經筋療法。如劉京合等[10]運用走罐法與定罐法治療經筋病100例,總有效率98.00%,認為散風寒首用疾走法、消筋結首選慢走法、除質硬團塊筋結首選定罐法。李艷玲[11]采用艾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取得良好療效,認為艾灸具有疏通經絡,松解粘連,改善膝周血液循環,促進炎性介質吸收,消除或緩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疼痛等臨床癥狀,減輕關節內壓力及骨內壓,加速損傷的良性修復。劉啟亮等[12]應用“透刺加刮痧”治療30例背部肌筋膜炎,有效率100%,認為本法具有松解粘連、舒筋活血、消炎祛痛之作用,可調整神經系統及細胞的功能,促進氣血通暢,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這些方法雖然各不相同,但均以經筋理論為指導,以恢復筋肉系統的正常功能為目的。
3.1經筋本身的病變
一條或者幾條經筋出現的功能障礙或者感覺異常,以運動系統的癥狀為主,劉乃剛等認為包括三大類:由于外傷、勞損等因素造成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本身的病變,如筋攣、疼痛等;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病變導致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病變,如偏癱、痿證等;以及由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本身的病變刺激、壓迫其間穿行的周圍神經,產生的周圍神經病變,如各種皮神經卡壓綜合征、腕管綜合征等[13]。
3.2筋性累及病變
《正體類要》指出:“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說明形體內外之間,在生理上相互聯系,相互協調;在病理上相互轉變,相互影響。經筋本身的病變會影響經絡、內臟功能活動,嚴重則產生筋性累及病變,薛立功在《中國經筋學》中列出心臟神經官能癥、慢性支氣管炎、神經性皮炎等十五科共八十九種經絡、內臟疾病。
本文從經筋理論入手,對經筋療法的源流、治法及適應癥作了探討,使之對經筋療法形成初步的認識。但目前對經筋的解剖實質、經筋病理規律、經筋療法的作用機制、經筋為病與臟腑為病的關系等研究尚未達成共識。隨著人們對這些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經筋病、經筋療法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經筋病臨床診治技術和療效將進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觀察人體筋肉的反應可直接了解內臟的疾病,通過對經筋的調理以治療內臟疾病,使經筋理論和經筋療法為中醫內病外診、內病外治提供新的診療思路。
[1] 薛立功.中國經筋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
[2] 程永.經筋實質、經筋病病機與治法探討[J].湖南中醫雜志,2011,27(5):97-98.
[3] 吳金鵬.中醫“經筋”及“膜原”實質的筋膜理論探討[J].北京中醫,2007,26(5):283-285.
[4] 黃敬偉.經筋療法[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
[5] 韓紅,王淑娟.經筋病累及病癥的現代針灸療法及機理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8):12-13.
[6] 梁來德.壯醫經筋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208例臨床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4):5.
[7] 馮學烽,韓清民,陳宇.經筋手法治療陽明經筋病膝骨性關節炎31例[J].河南中醫,2011,31(4):404-405.
[8] 黃東挺,蔣瑞舟.經筋多針傍入淺刺治療腰背肌筋膜炎60例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2010,28(9):113-114.
[9] 李江舟,張宇.長圓針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106例[J].臨床軍醫雜志,2006,34(4):491.
[10] 劉京合,李新義,肖文舉.走罐法與定罐法治療經筋病100例[J].中醫外治雜志,2010,19(2):38-39.
[11] 李艷玲.艾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J].中外醫療,2012,(2):130.
[12] 劉啟亮,程曉春,吳云娣,等.透刺加刮痧治療背部肌筋膜炎30例[J].四川中醫,2009,27(9):103-104.
[13] 劉乃剛,郭長青. 經筋實質闡釋[J].江蘇中醫藥,2010,42(8):168-169.
(本文編輯:黃凡)
071051 保定市第二醫院康復醫學科
謝占清(1972- ),碩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經筋療法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的臨床研究。E-mail: zhanqingxie@sina.com
R244.1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4.01.008
201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