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王 巖
商丘涉電傷亡輿情隱患的主要表現:
(一)在電力設施保護區內挖土或建筑施工導致觸電。
一些單位或農戶為了自身利益,未經國土管理部門審查批準,擅自在電力設施保護區內取土,或建造、裝修房屋,在施工時容易發生觸電事故,引發輿情。
(二)管理措施不到位,維護改造不及時。對一些使用時間長而老化的線路設施,沒有及時進行維護、改造,特別是在風、雪、雨天氣前后,沒有及時組織力量檢查,對存在安全隱患未能及時發現,容易發生觸電事故。
(三)農民日常生產、生活安全用電意識薄弱,私拉亂接現象嚴重。個別農民為貪圖方便,在架設安裝線路時,不請供電企業專業人員,自行組織實施,從而出現有線電視、電話線、專用電線同桿架設,電力線路架設在生長著的樹木上,進戶線達不到技術規程要求等問題,留下安全隱患和輿情隱患。
(四)對未成年人缺少安全教育,未盡監護管理責任。
對未成年人缺少在用電方面的安全防范教育,甚至對經常在電線桿及變壓器等危險地帶玩耍的孩子也未及時阻止,安全警覺性不高,容易導致安全事故而引發輿情。
(五)依法用電觀念欠缺。私拉亂接,違章用電,直接用導線掛在電力線路上用于灌溉;私自改變計量裝置偷竊電;私設電網電魚、電鼠、防盜;在高壓線下水塘邊釣魚等,容易發生觸電傷亡,引發輿情。
(六)不裝漏電保護器或選型不當或選用劣質的漏電保安器。農網改造后雖然家用漏電保護器安裝率提高,可仍有許多假冒偽劣產品,或者人為退出運行,或者在選型時不考慮漏電保護器的功能、大小、使用環境等,因缺乏后備保護容易發生觸電事故,引發輿情。
(一)商丘觸電事故的特征
農村多于城市;低壓多于高壓;夏秋季節多于春冬季節;臨時用電、違章用電事故多發。
(二)輿情風險分析
1.凡發生觸電及涉電安全事故,在人們“有錯推定”的潛意識里,首先會將事故與供電企業的“失職”掛鉤。
2.“暴利、高薪、低效”仍然是人們對電力企業的認知標簽,在事故發生后,往往會采取網上發帖的方式來表達訴求,或者博取同情。網民習慣性地對“弱者”無原則同情,極易形成對供電企業的輿論壓力。
3.質疑是記者的職業特點。當安全上出現問題,尤其是關系生命安危時,無論是出于還原事實真相的擔當責任,還是出于其他目的,媒體記者都會聞風而動。尤其是當受害者采取圍堵供電企業大門、網上發帖等非理性方式漫天要價,從而與供電企業形成對峙時,更是會引起記者高度關注。
4.網絡輿情中網民群體的心理表現主要有:借機發泄心理,逆反仇富心理,一吐為快心理,盲目從眾心理。許多參與者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輿情發展的嚴重性,更無法說清自己參與的目的和動機,只是“看著別人講,我也跟著說”。這種現象,可能會使觸電案例在很短時間內引發廣泛議論甚至譴責,形成巨大的社會“討伐”能量。該能量一旦得不到及時疏導或釋放,極有可能演變為嚴重影響供電行業形象或社會穩定的事件。如何對人們進行心理疏導,如何科學地研判處置網絡輿情,是當前供電企業面臨的重大問題。
(三)輿情應對存在的問題
1.企業重視不足。缺乏危機公關意識,對將發生的輿情風險不夠重視,未有效管控。
2.人員保障不力。以縣級供電企業為例,按照崗位設置要求,供電企業沒有專門人員從事網絡輿情管理工作。無法形成一套集信息搜集、處理、研判、反饋于一體的輿情監控系統。
3.應對處置機制不健全。處理輿情需要各政府部門、單位之間的通力協作,但目前許多供電企業缺乏制度化、系統化的應對機制。此外,還存在聯動和輿情導控機制不規范,預警處置預案不科學,未建立信息分析研判機制、正面引導機制等問題。
4.處理問題方法不當。說話缺乏策略性,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差。如把媒體當成盲人、生人、閑人、官人,熟視無睹,或說話語氣差,導致矛盾激化。
(四)輿情應對措施
1.關口前移,源頭排查。由企業內部對安全用電隱患進行全面排查,對排查出的風險分類定級,限期整改。
2.整合資源,及時處置。建立輿情處置監督體系,及時有效地監測媒體報道和網絡信息,確保發生輿情時信息靈通、快速反應、及時應對。
3.危機公關,正面應對。對來訪記者熱情接待,有禮有節,擺事實講道理,還原真相。對工作確有不到位的情況,不隱瞞不辯解,有錯就改,誠懇接受媒體監督,澄清新聞事實、消除不利影響。
4.化解輿情,正確引導。出現負面輿情后,盡快了解事件真相,提出解決措施,正確把握輿論主動權和話語權,引導輿論正面傳播。
案例一:
2013年9月16日,寧陵縣村民王某在收割玉米時,收割機將10千伏棉廠支線末端拉斷,王某收拾拉斷的導線時觸電身亡。10千伏棉廠支線是劉樓某加工廠自己出資籌建的,產權屬于該加工廠,由于該廠變壓器被盜,劉樓供電所將10千伏棉廠支線從10千伏小化莊支線T接處斷開。10千伏棉廠支線本來不帶電,掛斷后,卻落到正在運行的10千伏小化莊支線C相,致使該支線帶電,死者收拾這根導線時觸電身亡。按照《供電營業規則》第51條規定:在供電設施上發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責任,按供電設施產權歸屬確定。因此,在此次事故中,供電局不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事故發生第二天,死者家人將死者尸體拉到供電局門口,披麻戴孝圍攻供電局,要求供電局承擔賠償責任,漫天要價,并四處發帖、傳播,讓供電企業的社會形象受到嚴重損害,也影響了供電企業正常辦公。帖子在網上擴散,《京九晚報》、《大河報》等5家媒體記者聞訊到寧陵縣供電局采訪。寧陵縣局對死者親屬的極端行為進行了拍照,留存證據。
事故發生后,寧陵縣局宣傳人員迅速對涉電傷亡事件進行分析研判,預測可能發生的輿情風險,提前做好應對網絡輿情和媒體采訪的準備。事故發生的第二天上午10點鐘,該局宣傳人員經過網上監測,在“大河論壇”發現事件相關帖子,網友的跟帖評論已有30多條,對供電局橫加指責。該局新聞負責人快速了解事件真相,及時向局領導和商丘供電公司新聞宣傳部門匯報。在商丘公司的指導下,跟帖解釋,發布真實信息。
在發布的信息中,首先感謝網友對電力工作的監督,對村民不幸觸電死亡深表哀悼,對死者家屬深表同情。然后向網友說明供電局對此事高度重視,迅速進行調查,向網友公開調查結果,說清事故原因和責任劃分。再然后進行表態,將對事故進一步調查,如果供電局有責任,將義不容辭去承擔。最后對網友的監督再次表示感謝。
寧陵縣局的跟帖發布后,網友們了解了事實真相,有的表示理解,有的表示贊同,不再妄加評論,妥善化解了網絡輿情。
在應對媒體采訪時,寧陵縣局首先了解媒體要采訪的問題,各相關部門統一口徑,對外傳達同一個聲音。對來訪記者禮貌接待,首先核對記者身份,5家媒體僅《京九晚報》、《大河報》來訪者有正式記者證。對未持記者證的采訪者,主管領導婉言拒絕采訪,由該局宣傳負責人接待。
該局主管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首先把同情和道歉放到第一位,對媒體的監督表示感謝,向死者表示惋惜和同情,真誠地與媒體溝通,向媒體耐心做好解釋,說明事故原因,實事求是地回答問題,記者表示理解,不進行報道,妥善化解了負面采訪。
該局宣傳負責人在接待無證采訪者時,備好錄音筆進行錄音。在交談過程中,有的采訪者提出簽訂宣傳合作協議,有的提出訂閱他們的刊物。宣傳負責人并未直接反駁,避免其在惱怒之下惡意發帖。為打消他們的念頭,寧陵縣局宣傳負責人有禮有節,耐心與他們溝通交流,出示事件調查結論及相關證據,厘清事故原因,反映真實情況。同時聲明,媒體的要求我們已錄音,省電力公司有明確規定,不允許基層單位擅自與媒體合作。如果媒體不顧事實真相發表虛假或失實報道,我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和向上一級新聞主管部門申訴的權利。在事實和證據面前,來訪者放棄了各類要求,離開了寧陵縣局。
事后,寧陵縣局又及時與商丘主流媒體溝通,設置議題,開展正面宣傳,及時引導、轉移公眾關注的焦點,重塑企業形象。
案例二:
2010年7月5日,民權縣馬莊村民趙某在未通知電工的情況下,私自掛線進行澆地,且自己家澆地用的多股線破損嚴重。澆地完成后,趙某并未先從排灌線路上將自己的掛鉤線取下,就直接整理收拾線路,造成觸電,當場死亡。縣供電局聯合縣安全監察局通過調查證實,趙某違章用電觸電死亡,供電局不承擔法律責任。
死者家屬向民權縣供電局施加壓力,要求賠償,后經調解無效,該家屬向媒體求助,在天涯論壇、大河論壇發表《瞞報安全生產事故,民權縣電業局管理混亂遭質疑》等負面網帖。
輿情出現后,該局高度重視,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并與縣委宣傳部、安全監察局進行溝通,三部門聯合將事故調查結果向天涯論壇、大河論壇、天下河南網反饋,說明事件原因和責任,贏得他們的理解。
民權縣局通過當地媒體《京九晚報》發布新聞,詳細介紹了該安全事故經過,處理結果,并呼吁廣大農民朋友安全用電,安裝使用漏電保護器,杜絕同類事故,該事件逐漸平息。
(一)發生涉電傷亡突發事件,首先業務部門要查清真相、搜集證據、厘清責任,企業內部要統一口徑,同時加強監測,向有關部門匯報。
(二)樹立超前防范輿情風險的理念,要在風險的初期,立即采取化解輿情風險的措施。
(三)不管供電企業有無責任,在面向家屬、媒體、社會的質疑時,切忌態度冷漠、高高在上;切忌一味回避、雷人雷語;切忌爭執不休、惡語相向。首先要表示同情,同時,輸出態度話語,在未調查清楚前,只說現象,慎說原因。
(四)若事故確與供電企業無關,應與政府等有關部門及時溝通,尋求第三方評判支持;若確系供電企業責任或有部分責任,同樣要及時與政府等有關部門溝通,同時積極與受害方協商,如協商不成,可請受害方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五)協商及處置過程要留有痕跡,尤其是當受害者出現極端行為時,更要留存證據。
(六)當出現有關網絡輿情時,要快速了解事件真相,快速公開真實信息,快速解決輿情所反映的問題。在發布的信息中,態度很關鍵,首先感謝公眾對電力工作的監督,對觸電死亡深表哀悼,對死者家屬深表同情。然后說明供電企業對此事高度重視,迅速進行調查,公開調查結果,厘清事故原因和責任劃分。然后再進行表態,將對事故進一步調查,如果供電企業有責任,將義不容辭去承擔。
(七)遇有媒體介入,及時通報本單位新聞部門并上報省公司外聯部。企業內部要統一口徑,避免說法不一。由新聞發言人或主管領導應對采訪,非我責任,說明事實;有我責任,敢于承擔,不回避問題,不掩蓋錯誤,不爭論得失,表示吸取教訓、進行整改。
(八)在回答媒體采訪時要輸出態度話語,表明致歉、同情,承擔責任,有錯必改等。
(九)應對不良采訪時,要上下聯動應對,留存有力證據,不要“破財免災”。如果記者或采訪人員借發布負面信息,提出做廣告、拉贊助等要求,要以新聞出版總署或省電力公司有關規定予以婉拒,注意留下錄音錄像等資料。必要時聲明,如果該媒體不顧事實真相發表虛假或失實新聞報道,或者以負面報道謀取不正當利益,供電企業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和向上級新聞主管部門申訴的權力。
(十)省市縣三級要切實聯動起來,給省公司的材料要真實、信息要及時,以便能共同正確研判輿情、正確應對輿情。
(十一)輿情平息后,要注重事后的各種補救措施,及時引導、轉移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重塑企業良好形象。
(十二)輿情平息后,還要及時進行評估,舉一反三、查漏補缺,并通過媒體呼吁廣大群眾安全用電,從源頭上杜絕類似事件重復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