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慧靜
巍巍伏牛山,滔滔伊河水。豫西洛陽市嵩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總面積3009平方公里,95%為深山區,群眾居住分散,供電線路點多、線長、面廣,農村配網相對薄弱。一年一度的“三夏”負荷高峰期,是對該縣配網設備穩定運行和供電服務水平的嚴峻考驗。
為了解今年的“三夏”麥收用電,筆者走進嵩縣各鄉鎮進行了采訪。
6月10日,在嵩縣庫區鄉,筆者見到了正在供電所繳電費的龍駒村農電工石記民。
已從事農電工作30余年的他,向筆者講述了工作生涯中經歷的“三夏”用電。庫區鄉屬于嵩縣的平原地帶,1983年,龍駒村有2600多口人、2523畝地,小麥全靠鐮刀一把一把收割,一般要20天左右才能把麥子歸倉。當時全村有15個打麥場,24小時連續打麥,村干部會提前用喇叭廣播通知,村西頭打麥時村東邊要停止,輪流進行。村里有一臺50千伏安的變壓器,最多的時候一晚上配電盤插座保險燒壞6個。麥收期間,12個生產隊組織各麥場的場長、安全員、消防員到崗履責,一塊臨時用電表電量達到170多千瓦時。電工的主要任務是看護變壓器,裝表接電。為防止變壓器燒毀,電工要24小時吃、住在配電室,生產隊有專人送飯,他家的麥子生產隊找人替收。
2000年后,農電工歸電力部門統管,臨時用電流程逐步規范,電量增長迅速,農電工要架線裝表、確保安全用電,還要操心收自家的麥子。3000口人的村子有將近50臺打麥機,那幾年是“三夏”最忙碌的年份。
如今,村里已經發展到4臺變壓器、520千伏安容量。今年“三夏”,村里僅安裝了13臺打麥機,每塊臨時用電電表的用電量多則20千瓦時,少則四五千瓦時。石記民說,百姓收麥現在60%用收割機,20%在路上用汽車碾麥子,剩下的20%才用打麥機脫粒。群眾打麥用電分散、不集中,但是卻一點也不少操心,隨叫隨到,還要緊盯“安全弦”。

1.農電工作人員在確保用電安全的同時,幫助老百姓打麥
據了解,2000年至2010年“三夏”用電負荷高峰期間,變壓器燒毀事件時有發生,每年全縣燒毀變壓器10余臺,給群眾生產用電造成了不便,也增加了供電企業的財產損失。
飯坡鄉處于嵩縣丘陵和山區的混合地帶,6月11日,筆者在飯坡供電所見到了所長石占鋒,他向筆者介紹了鄉里今年的麥收用電情況。
飯坡鄉全鄉28136口人,1686畝地,356個麥場,今年“三夏”麥收用電達到6萬千瓦時。飯坡鄉沙坡村有2300余口人,平均每人一畝三分多地,村里現有5臺總容量為330千伏安的變壓器,每塊打麥用的臨時電表電量在10千瓦時至100千瓦時之間,差值較大,分布不均衡。飯坡鄉的小麥現在8%用收割機收割,92%仍是人工收割,用打麥機脫粒。
筆者從嵩縣公司負責農電工作的總會計師常朝輝那里了解到,隨著老百姓生活的富裕和國家對農業生產的補貼力度加大,嵩縣很多鄉村已經從原來10戶、20戶共用一個打麥機發展到如今一戶一臺打麥機。例如大章鎮只有18名農電工,7800余戶農戶,麥收時間和抄表、收費時間沖突時,農電工勞動強度大,供電服務也受到很大影響。
針對“三夏”用電新形勢,嵩縣供電公司從根源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麥場管理、配電設備管理、先進技術引用和供電優質服務等方面采取多種措施,為群眾麥收提供優質可靠的供電服務。
針對“三夏”麥場小而散、不集中造成的用電隱患分散、服務難問題,該公司積極與各鄉鎮村委協商,充分動員各村養殖大戶購買打麥設備集中打麥。例如,飯坡鄉飯坡村養牛大戶李大爺今年“三夏”前購買了6臺打麥機,供電公司為其“量身定制”服務措施,提前為打麥場規劃線路、裝表接電。李大爺為村民免費打麥,村民把沒有用途的麥秸留給李大爺喂牛,這樣一來,群眾得到了實惠,供電服務人員的工作量也減少很多。

2.為打麥場裝表接電
“三夏”期間,各鄉鎮還存在配電設備不能滿足用電需求的現象。飯坡供電所石所長的手機上每天都會收到這樣的短信:飯坡供電所2014年5月15日至5月16日配變臺區過載變壓器1臺、重載3臺、輕載9臺,詳情請及時登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查看。這是嵩縣公司利用智能化遠抄系統每日監測數據向員工定時發送的信息,提醒供電所及時調整運行方式,保證設備安全穩定運行。據了解,該公司在“三夏”前對全縣各臺區進行了負荷預測,對21臺過載變壓器進行增容,使“三夏”期間全縣未發生一起變壓器燒毀事件,保證了群眾麥收用電。
嵩縣山區老百姓居住分散,為更好地服務客戶,嵩縣公司在電費單上做文章,制作了用電服務章,在全縣55萬用戶的電費單上加蓋所在區域供電所所長、農電工的姓名和電話號碼。用戶遇到用電方面問題,可以第一時間與負責該片區的人員聯系處理。小小用電服務章以直觀、方便的形式將供電優質服務帶進了千家萬戶,體現了供電企業“你用電我用心”的服務理念。炎炎盛夏,貼心的供電服務舉措為“三夏”大忙時的老百姓送去了絲絲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