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海
位于黃河故道的延津縣,目前正處于玉米灌溉期。6月26日,該縣馬莊鄉的李同舟和他兒子早上5點就來到自家的玉米田,安潛水泵,找人接電,還準備了近100米長的塑料水管。“因為我用的是村里的電,4千瓦的潛水泵,澆一個鐘頭得8塊錢,每千瓦時電合9毛多呢!”李同舟一臉無奈。然而,一路之隔的另一塊田地的主人張建強就顯得很輕松。他在機井房刷卡后,用兩個多小時就澆完了3畝多地。“‘機井通電工程’就是好,用電省錢又省力!”張建強說。
供電優質服務緣何被梗阻在“最后一公里”?原因很簡單:用的都是電,但身份有別,前者用的是供電企業“機井通電工程”供的電,后者用的是村里承包給私人的變壓器供的電。
在農業排灌臺區中,有相當一部分非電力資產,即由個人或村集體投資建設的配電臺區,或國家撥出專款,由水利、土地、農綜等部門立項的“高效農田”“基本農田土地平整”“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由國家專項資金配套建設的一批農排、生產等供用電設施。這部分資產產權不歸屬供電企業,故稱涉農非電力資產,也被稱為農電管理的“最后一公里”。由于這部分資產的多元化,管理和服務上存在真空、漏洞,帶來諸多隱患和風險。
以新鄉市為例,下轄的延津縣現有農業排灌變壓器1300多臺,產權屬村委或個人的配電臺區就有1211臺,產權屬于供電企業的僅89臺。在原陽縣齊街鄉,全鄉20個農排臺區,19個屬于村集體資產。
目前,新鄉市所屬8個縣(市)的5774臺農排變壓器中,非電資產有3894臺,占67.44%,年供電量3.264億千瓦時,占農電年售電量4.52%;“機井通電工程”變壓器1880臺,占32.56%。非電資產農排變壓器中,村委集體資產變壓器2553臺,占66%;個人投資變壓器329臺,占8%;黃淮海開發項目變壓器78臺,占2%;土地整理項目含南水北調工程變壓器687臺,占11%;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變壓器171臺,占4%。
“土地整理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都屬于省政府主導的高標準糧田項目,建成后基本上都移交給村委會,成為集體資產。”延津縣電業局主管營銷的副局長董煒說。
據了解,造成農排臺區身份各異的原因有三:一是一期農網改造期間,由于電力建設投資不足,由村委會自行投資,架設變壓器;二是由政府單位主導的專項工程,如高標準糧田、土地整理、黃淮海開發項目等,投資建設相關供電設施,建成后產權移交村委會,或村委會承包給個人;三是老百姓自行開荒,原址沒有農業排灌變壓器,私人投資架設變壓器。
農村電力資產產權的多元化,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供電管理水平和電網企業形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第三條規定:“電力事業投資,實行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供電營業規則》第46條規定:“客戶獨資、合資或集資建設的輸電、變電、配電等供電設施建成后,其運行維護管理按以下規定確定:……屬于客戶專用性質,但不在公用變電站內的供電設施,由客戶運行維護管理。”
“根據設備產權歸屬劃定權利和義務的原則,這部分設備的使用、維護職責以及安全職責屬于產權人或承包人。”延津縣電業局農電服務中心主任宋士彬說。
農村電力資產產權多元化的局面,在相關政策不配套的情況下,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日常管理難開展。因為產權復雜,資產構成形式多樣,非電資產農灌用電管理出現了維護責任難以落實到位、管理責任不明確等情況。供電企業無權管理這些農灌用電資產,卻要承擔維護責任,存在權責不對等的情況。
安全狀況差。此類變壓器臺區設備長期沒有專業人員維護檢查,加上受利益驅動,輕投資重短期利益。受產權制約,供電企業無法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供電設施的技術水平。同時,由于建設初期存在缺陷,設備質量和安裝工藝較差,也沒有必要的安全警示標志,存在隱患。
用電費用較高。對產權屬于村委會或個人的專用排灌臺區,供電企業依據用電類別、電壓等級、產權分界點位置劃分執行電價類別,按照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調整電價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其執行10千伏農業生產專用變電價,并依據合法安裝的計量裝置計電量、收電費。但變壓器以下,供電企業無法控制排灌客戶的最終電價,產權人收費規范性較差,收費一般較高,對此,群眾頗有怨言。
因為客戶產權設施及臨時用電的特點,農排線路安全問題歷來是難管難治的“頑疾”。
因產權不一、管理不一,供電企業服務常常被用電客戶誤解。按照產權劃分,排灌用電設施維護責任在客戶,設備出現問題后,客戶一方面不愿出資維護,另一方面缺乏專業的維護技能。而客戶往往投訴供電企業服務不到位,導致責任、義務錯位。供電企業經常進行免費維護,增加了供電企業的負擔,卻得不到客戶的理解,優質服務處于被動狀態。
目前正是灌溉的高峰期。6月20日,筆者從延津縣電業局獲悉,該局對全縣農村排灌線路進行了隱患專項排查治理,這已是該局連續第三年進行農排線路專項隱患排查。此舉為確保農村排灌線路安全運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可是,“在督促安全隱患整改過程中,抵觸整改的現象很普遍,供電所也很無奈!”延津縣電業局馬莊供電所所長張峰說。馬莊供電所轄區有非供電資產變壓器257臺,每年抗旱保電都疲于應付。“隱患不整改,變壓器承包人無所謂,群眾用不上電就投訴供電企業。我們是進退兩難!”據了解,新鄉供電區2013年關于非電資產農排臺區的投訴咨詢,占全部投訴咨詢的13.5%,在各類問題中居于首位。
如何讓供電優質服務在“最后一公里”得到暢通?地方政府主導,供電企業配合,多方聯動,多措并舉,是當務之急。
對于目前存在的歷史形成的農村非電資產排灌臺區,宜由地方政府主導,地方安監部門、監察部門、物價部門、鄉鎮政府及供電企業形成合力,對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和電費違價進行常態監督治理。
對于新建臺區,供電企業要與地方政府部門協調,將這部分工程納入電網整體規劃。同時,縣級供電企業要加大宣傳力度,使群眾更多地了解供電企業的業務情況和管理范圍。
據了解,浙江省開始了“由供電企業全面接收農用電力線路資產”的嘗試,具體方法是分“兩步走”完成農排線路接收與改造。第一步,對所有農排線路進行評估驗收,對于其中符合安全運行標準的,跟所在行政村簽訂移交協議,納入供電企業配電網統一管理。第二步,對于存在缺陷的線路,按照因地制宜原則確定改造計劃,逐步改造,通過驗收再移交。這應該是一個治標治本的辦法。
不管采取何種模式,都需要堅持因地制宜、政府主導、多方聯動,探索農村排灌用電管理的新途徑、新辦法,解決農民的灌溉用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