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華
(沈陽市東陵區(渾南新區)水土保持移民管理辦公室,沈陽110179)
水庫移民安置問題的分析
李代華
(沈陽市東陵區(渾南新區)水土保持移民管理辦公室,沈陽110179)
水庫移民安置,是一項集社會、政治、科學、經濟等方面為一體的綜合性、龐大性、復雜性的工程,不僅涉及到經濟賠償方面,還是關系到移民生活、生產且具有敏感性的綜合問題。文章對水庫移民安置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在對先進案例進行分析,并總結出可借鑒的經驗和啟示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水庫移民安置問題的改進舉措。
水庫移民;安置問題;現狀;改進策略
眾所周知,我國的水資源含量極其豐富,但由于我國是人口大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較少,據有關數據資料顯示,我國的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約為世界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的25%左右。
出于保障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水庫和水壩的建立,可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水庫移民安置問題解決卻往往不盡完善,故而,對水庫移民安置問題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所謂水庫移民,是因水庫、堤防、河道、泵站、水閘等的建設產生的征地或拆遷需要,對人口進行遷移或經濟、社會系統的重建行為[1]。
水庫移民會涉及到面積較大的淹沒區域,因此移民安置情況較為復雜,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特點:強制性、補償性、社會性和挑戰性。
強制性是指我國的水庫移民并不是一種市場行為,而是一種強力外在作用下的政府行為,整個過程政府均會參與其中,包括組織、動員、規劃、實施等環節。
這種帶有強制性的行為,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求的資源、公平、等價等內容產生分歧,從而具有某種負面影響。
被視為社會貢獻的特殊群體的水庫移民,在社會主義經濟進步和發展進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為平衡付出,具有補償性。
但我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國力尚有提升空間,移民的補償還處于低標準水平(《國務院關于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2006]17號),補助扶持標準為600元/a。
《關于印發遼寧省水庫移民后期扶持項目管理辦法的通知》(遼水合[2011]14號),補發后,標準為每人615元左右)。
移民的損失換不來等價的經濟補償,參照市場經濟法則更是無從談起[2]。
移民群體會面臨所居住環境的文化或社會結構組織發生改變,甚至是肢解現狀。移民安置以人類活動為中心,使得移民活動具有了社會性,由于水庫移民會受到文化、經濟、政治等影響,實際操作多具復雜性。
水庫移民工程,在帶給移民相應補償的同時,也面臨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和新居住環境建設的機遇,從這一點來看,是具有挑戰性的。
1)可參照新的社會主義發展思路對移民區域進行統籌規劃。
2)移民安置工程會受到現實問題的影響,存在風險性[3]。
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輕移民重工程、輕安置重遷移、移民與工程投資體制不一和后期扶持欠完善。
水庫移民工程可謂機遇與風險共存,若移民安置得當,會給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反之,對我國的經濟建設來說則是一個利壞因素。
當前,由于水庫移民本身特點或者是其它原因,實際工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面臨亟待解決現狀。
水庫移民進展過程中,往往出于工程盡快上馬目的,有意無意的低估或忽略移民安置群體數量與移民安置的不合理因素,略顯操之過急。或采用較低水平的補償標準甚至降低補償標準,將工程造價進行降低再降低,給庫區和移民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或一味強調就近安置,造成了人地關系緊張、人口密度過大等問題[4]。
水庫移民進展過程中,對土地征用和資金補助的關注,遠遠超過對移民生活、生產等體系的重建和規劃力度。
水庫淹沒現象,帶給移民的損失是間接性與直接性并存、有形和無形并存的,但政府在實際的補償工作中,往往只會片面的注意有形的和直接的損失,而忽略無形的和間接的損失。
由于水庫移民的非自愿性和被動性,移民面臨的不僅僅是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還需要有足夠的生產成本為依托。
究其原因在于,移民不僅失去了有形和直接的生產資料,同時也會失去無形和間接的資源,如創業和就業機遇、受雇增加、鄰里幫助等,而這些資源在長久以來已成為移民生活、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還會有依賴性,一旦熟悉和賴以生存的資源被剝奪,被迫接受新的事物和環境,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也帶來了心理壓力,從這一點來看,移民還會面臨收入降低或陷入貧困的窘境。
可見,實物性補償對移民的生產、生活來說是遠遠不夠的[5]。
水庫移民的投資,依據的是當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的市場規則進行,業主(政府)會站在自身理性投資者的角度出發,盡可能將移民的補償標準進行壓制,達到投資成本的降低。
而低水平的移民補償標準,不可能將移民原有的經濟體系予以恢復,這不利于移民生活、生產等方面水平的提高。
不可否認的是,政府會針對有形、直接的資源損失進行補償,但這些損失資源所帶給移民的收益或許遠遠超出補償。
外部資金就成為移民經濟恢復期的主要經濟來源,長久惡性循環下去,移民經濟體系的重建只能是任重道遠,或者是毫無希望可言。
以2013年東陵區(渾南新區)水庫移民為例:全區農村居民24.89萬人,人均純收入為11 763元,計劃總投資為101.48萬元,基礎設施項目便占據了69萬元(占比高達68%),工程投資參照市場經濟體制的成分明顯,與移民投資間的出入較大。
幾乎所有的水庫移民工程預算中都涵蓋了后期扶持這一項,但毋庸置疑的是,后期扶持在工程的貫穿始終占比甚微。這就使得前期配合度較高的移民,錯失了生產、生活扶持的最佳時期,從而得不到實質意義上的補助。
水庫移民的工程周期相當長,而后期扶持環節的正式開展,卻處于整個工程投產之后,前期配合度較高的移民搬遷完畢后,并不能真正參與到后期扶持政策的貫徹和落實期,故而,后續矛盾的升級便有跡可循。
如按照國三峽辦規字[2011]83號文件指示,新增土地補償,參照上級下發額度,3人補償金額為26748元,人均8916元,處于低補償標準水平在所難免,占比稍顯略低也是不爭的事實[6]。
鑒于我國水庫移民安置問題的現狀,再加上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事實,不妨借鑒外國水庫移民安置問題的解決策略,并以我國的基本國情、經濟基礎等問題出發,對國外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使我國的水庫移民安置策略得以不斷補充和完善。
時至今日,世界銀行在全國范圍內已然興建了水利工程400余項,可謂經驗豐富。在對移民的態度上,往往以提高移民的經濟收入能力為首要因素,組織遷移時優先考慮與移民原有生活環境相近的地區,創造出工程利益移民可分享條件。
日本補償標準的編制,參照的是物價水平和土地價格等,當物價水平出現上漲時則及時追加,在有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滿足移民提出的合理要求,因其經濟實力強大,故而在安置補償上多采取“只多不少”策略。
印度與我國一樣,同屬于發展中國家,但其水庫移民安置策略以土地補償取代了現金補償,即移民可收獲的農業土地到與原有面積對等,且移民以戶為單位,可免費獲得一塊宅基地,自行建設住宅,并不代表具有強制性,若移民由于自身原因不接受政府補償土地,還可以自行購買其他,政府會提供出合理價格和相關補償費,
此外,政府還會給予移民部分生活補助,以移民的戶名將費用存入銀行,且具有優先就業的優勢,印度同是人口大國,但其重視“有土安置”,給我國的水庫移民安置可帶來啟示。
我國水庫移民安置問題的改進策略有以下4點:統籌規劃、合理預算、加大后期扶持力度、提高移民生產技能和了解民意,化解矛盾。
水庫移民安置工程之初,將移民經費預算提到議事日程,并進行可行性調查和研究,對移民的數量、遷移安置費用進行統籌規劃,編制出合理預算,對以往的低標準予以取締,嚴禁出現低補償標準或人為降低補償標準現象。
保證移民安置資金渠道的暢通,在源頭上減少或規避移民補償資金落實不到位的產生;移民經費要做到專款專用,禁止挪用或盜用,杜絕移民經費短缺問題的出現。
若條件允許,可組建促進移民經濟發展機構,以滿足移民安置后生產、生活的相關需求。在移民安置地,成立基金會或理事會,對移民經費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針對移民生產、生活出現的缺口,及時采取貼息扶持政策。
此外,移民管理部門可對移民進行指導,開發生產項目,暢通資金流渠道,降低移民生產、生活成本。
大部分移民遷移后,生活方式、環境等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為促使移民盡快適應新環境,要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活動,提高移民的市場經濟意識,進而使其綜合素養得以提升,以提高移民生活、生產水平為目標,從而適應日漸多變的競爭環境,提高經濟收入。
由于水庫移民的強制性特點,移民本身多處于被動地位,且非自愿成分居多。從移民非自愿性這一角度來看,移民在工程之初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便無可厚非。為促使移民安置問題的妥善解決,應了解民意,致力于提高民眾配合度,及時對民眾抵觸心理進行疏導,從而促使矛盾和沖突的化解,進而確保水庫移民安置的高效性。
由上觀之,我國的水庫移民安置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移民安置解決不得當或低標準補償策略的實施,難免會出現移民怨聲載道現象,不僅如此,在一定程度上還會使我國經濟建設的步伐放緩。
故而,只有對水庫移民的相關舉措和配套體系予以優化,并結合我國的國情,汲取有效經驗,才可以穩定移民的生產和生活,進而為移民安置的順利進展做好保障。
[1]張乃超,馬斌.中小型水庫移民工作實物指標調查與補償問題的研究[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9(10):895-898.
[2]謝美娥.西南地區庫區移民致貧機理與規避路徑研究[J]. 生態經濟:學術版,2009(02):85-89.
[3]蘇愛華,付保紅.中國水庫農村移民安置方式比較分析[J]. 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8,20(05):73-78.
[4]曾建生.水利工程移民專業化管理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8):27-33.
[5]朱美榮.水庫移民中安置性移民與開發性移民的比較研究[J]. 地理科學進展,1999,18(03):201-207.
[6]何漢生,姚亮.淺議水庫移民安置與庫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J]. 人民長江,1999,30(07):33-34.
TV62
B
1007-7596(2014)06-0226-03
2013-11-21
李代華(1976-),女,遼寧沈陽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庫移民及水保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