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占佩(淅川縣移民局)
南水北調移民大搬遷后,淅川縣迅速把移民工作重心轉向了后續穩定和移民生產發展,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以移民新村為依托、強力推進移民工作上水平登臺階的新路子。目前,全縣55個80人以上的南水北調移民集中安置點均規劃了種植、養殖小區,制訂了產業規劃和文明新村規劃。其中,33個移民新村完成了村容村貌整治和公共設施的完善,移民新村內已興辦66.67 hm2以上的特色產業基地32個,20多家投資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先后進駐移民新村辦廠興業,20000多名新老移民實現了穩定致富。
淅川縣作為南水北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為服務工程建設和保護水質,先后移民近40萬人,過半耕地被淹,300多家企業被關,交通路網格局被完全打破,經濟社會發展受到重創。進入后移民時代,要實現“一江碧水向北流”和恢復發展地方經濟雙重目標,各級領導關心,社會各界關注,移民群眾期盼。
淅川縣通過調查研究,確定以移民新村為依托,通過擴容提升把移民新村建設成為服務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產業結構優化、集體經濟壯大、移民收入增加、文化生活豐富的文明新村這一目標符合實際,至少有4個有利條件:一是政策扶持的整體效應。中央重視新農村建設,各級移民部門先后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這為文明新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具備相對成熟的基礎條件。移民新村全部建在區位優勢好、宜于居住、發展空間大的地方,且建設標準較高,規劃合理,服務功能完善,群眾對移民新村生活比較向往。三是有利于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對移民新村進行文明新村建設完善提高,有利于現有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最大化綜合利用,有效節約建設資金的投入和大量的土地資源。四是有農村社區建設的成功經驗。
正是基于上述考慮,淅川縣科學決策,大膽探索,要求各級各部門必須站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高度,把建設文明移民新村作為后移民時代移民工作的一項重大任務來抓,并切實抓出成效。
淅川縣分別在九重鎮樺櫟扒移民新村建設文明新村試點、在香花鎮開展移民創業園試點,并取得了較好成效。九重鎮樺櫟扒移民新村建設工作從2012年9月3日開始,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帶隊,縣直27個單位的主要負責同志和業務骨干參加,吃住樺櫟扒村一個多月時間,集中力量開展試點工作。截至目前,樺櫟扒文明新村規劃面積14.67 hm2,已安置移民417戶1807人,村內基礎設施完善,生活環境優美,文化生活豐富,醫療衛生設施配套,社區管理科學民主,各項規章制度健全,產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村內已建成養牛、養豬、養雞和金鑫種養、面粉加工5個專業合作社,共占地24.67 hm2,入社移民96戶。已分別投資470萬元、280萬元、650萬元、600萬元和630萬元,存欄牛350頭、豬300頭、雞7萬只;金鑫種養合作社梨、核桃果園發展到20 hm2,樹下養羊350只,日產80 t面粉、30 t面條的加工合作社已投入生產。與此同時,該村與淅川縣合一園林公司合作,規劃建苗圃基地80 hm2,其中建溫棚14000m2,一般大棚50座正在建設之中。并利用緊鄰縣產業集聚區優勢,安排600名移民轉移就業。
香花鎮石臼、香江源等8戶移民或移民家屬興辦創業園,少則投資2000多萬元,多則上億元。其中振翼調味品有限公司、香江源食用油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已經辦理了辣椒種植專業合作社,與移民群眾簽訂了合作協議,振翼調味品有限公司2013年新開發建設了66.67 hm2有機辣椒種植園。德潤冷儲有限公司、鼎盛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分別投資上千萬元,在香花鎮移民創業園附近建廠擴大生產規模,并分別與香花鎮的張寨、黃莊等村簽訂了合作協議。
淅川縣去年以來,已先后在九重鎮和香花鎮召開了兩次現場會議,組織移民鄉鎮和重點村、明星企業負責人參觀學習。會上,兩鎮就文明新村創建和移民創業園建設工作分別介紹經驗,反響大效果好。
創建文明新村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統一全縣上下的思想認識,指導各鄉鎮各部門的工作,淅川縣委、縣政府聯合出臺了創建文明新村工作實施意見,不僅明確創建目標、確定創建模式、提出創建標準,而且實施激勵政策,決定從縣財政拿出800萬元專項資金,對移民文明新村創建工作實行定補。
為了加快文明新村建設步伐,淅川縣還出臺19條優惠政策和移民生產開發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按照“統一規劃,分口實施”的原則,整合財政支農、交通、安全飲水、以工代賑、扶貧開發、農綜開發、林業生態、畜牧養殖等涉農項目,優先投向全縣文明新村建設。
在移民新村產業規劃與發展中,淅川縣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綜合考慮移民新村勞動力狀況、生產習慣、區位優勢、市場導向、政策等因素,確定產業發展方向。各移民鄉鎮通過筑巢引鳳,擴大就業;集體建設,租賃經營,移民收益;打牢基礎,個人建設,自主經營;發展項目、成立協會、提供服務等形式,建設發展了一大批生產發展項目,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金河鎮中下吳村鄰近縣城,人均僅有三分地。鎮政府在非移民區彪池村為其租地49 hm2,引進北京金通農副產品購銷有限公司在此成立移民蔬菜合作社,現已發展大棚1090個,主要栽植西紅柿、黃瓜、白菜等無公害蔬菜,合作社還在中吳村籌建了大型蔬菜保鮮庫。據測算,2014年該基地可產蔬菜500萬kg,產值將突破1500萬元。每戶經營兩個棚一年可凈收入30000元,同時,村集體通過租地等可收入15萬元以上。
九信電化有限公司是由漢江集團、浙江巨化集團等共同出資在該縣九重鎮創辦的股份制企業,有員工630人,其中移民員工400人,員工年人均收入32000元左右。公司還為員工購買了各種保險,并投入資金16萬元,已救助移民學生33人。2014年年初公司投入300萬元擴大生產,新招收50多名移民工人。
厚坡禾盛食用菌公司占地2.67 hm2,已建成年種植杏鮑菇300萬袋的標準化種植基地,產品已遠銷北京、四川、陜西、山西、內蒙古等省市,公司員工115人,其中67名移民工人。2014年該公司與厚坡鎮的前街、陳莊、七里3個移民村簽訂開發種植新菇合同,發展農戶200戶,帶動移民400人種植。
多途徑綜合發展移民經濟,使全縣實現了移民增收、企業增效、村組集體經濟發展和壯大的良性發展格局。
淅川縣成立了縣文明新村建設工作領導機構并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組織、協調等建設工作。
淅川縣利用各種會議廣泛深入地宣傳建設文明新村的重大意義,宣傳淅川的有利條件及重大機遇,宣傳建設文明新村是落實移民穩得住、能發展、快致富的一項政治責任,宣傳建設文明新村的優惠政策,激發全社會力量參與文明新村建設的熱情。縣媒體按照要求大力宣傳文明新村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典型,報道移民新村群眾的新生活、新面貌;縣電視臺開辟了文明新村創建專欄,跟蹤報道創建動態,擴大宣傳面與影響力。通過宣傳,形成了全縣上下廣泛參與創建工作的生動局面。
淅川縣把文明新村建設工作納入移民鄉鎮年度重點工作觀摩考評內容,縣委、政府兩辦分階段對鄉鎮和縣直單位的工作進行督查,重點督查建設進度、幫扶情況和涉農、移民等項目資金爭取落實情況,一季度一考評,對考評位居前三位的安置點實行重獎,后三位的通報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