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鳳群 □ 劉 欣 □ 崔天嬌(河南黃河勘測設計研究院)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黃河下游逐漸形成了中水河槽及灘唇高于大堤臨河側灘面、大堤臨河側灘面高于背河側地面的二級懸河。二級懸河河段灘地橫比降大,發生大洪水時,易形成滾河、斜河或者橫河,順堤行洪沖刷堤防,威脅黃河下游堤防安全。二級懸河至今還沒得到大規模開展,成為黃河下游治理中最薄弱的環節。在今后一段時期,二級懸河治理必將成為黃河下游治理的主戰場,是繼堤防、河道、灘區治理后的又一宏偉工程。黃河下游二級懸河治理工程移民占壓具有自身特點,占地處理采用何種措施對工程的投資規模影響巨大,是工程能否順利開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黃河下游二級懸河最嚴重的河段位于東壩頭至陶城鋪河段,如果按基本消除二級懸河形態,即灘地橫比降與河道縱比降相同,東壩頭至陶城鋪河段二級懸河治理工程需要占壓土地約2萬 hm2。
二級懸河治理工程涉及大量土地,這些土地在工程完工后,要歸還給當地群眾,因此占地性質為臨時占地,不存在永久占地問題,這是二級懸河治理工程與黃河下游其他防洪工程的最大不同。
二級懸河治理工程涉及的土地均位于黃河下游河道內,且占壓范圍大,是黃河下游發生大洪水時的行洪區域。
二級懸河的特點是“槽高、灘低、堤根洼”。二級懸河河段堤根地勢較低,導致洪水上灘后易順堤行洪甚至發生滾河。另外,在非洪水期,堤根處成為雨水和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廢水排水通道,尤其在雨水較多的季節,堤根處多為水塘。由于堤根處滿足不了當地種植農作物的條件,當地群眾在該處種植了大量樹木。二級懸河治理工程將對堤根低洼處進行淤填加高,同時修建渠道作為灘區的排水通道,這些工程措施的實施,將改變堤根處的種植條件,滿足當地群眾耕種的要求,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及畝產值,改善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占壓土地賠償單價,即畝產值是確定土地賠償的重要參數,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耕地畝產值按被征收耕地前三年平均畝產值計算。由于二級懸河治理工程占壓土地規模巨大,土地賠償單價對工程投資規模具有重大影響,是工程能否順利得到國家批復的重要制約因素。
針對二級懸河治理工程土地占壓特點,應采取同其他防洪工程不同的措施進行處理,應向政府和群眾充分說明二級懸河治理工程的巨大作用和重大意義,在征得相關部門同意的情況下,對二級懸河工程占壓地類較差的土地,相應降低賠償單價10%左右。
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中“有林地是指樹木郁閉度≥20%的喬木林地”的規定,工程占壓范圍內堤根處大量土地應劃為林地。
為加強林政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林地資源,根據財政部、國家林業局關于印發《森林植被恢復費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征用或占用(含出租、轉讓)幼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含采伐、火燒跡地),按有關規定標準征收森林植被恢復費,收費標準為6萬元/hm2。
黃河兩岸大堤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行洪區和堤防及護堤地為黃委會的管理范圍,《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的土地和岸線的利用,應當符合行洪、輸水的要求。禁止在行洪河道內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和高稈作物。”因此,作為黃河大洪水行洪通道兩岸大堤之間的區域,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種植樹木。
從某種程度上說,行洪河道內種植樹木其合法性值得探討,但是,考慮到黃河下游灘區居住著大量群眾,其存在有它的合理性和現實性,因此,對樹木處理應采取靈活的處理方式,尋求各個部門能夠接受的平衡點,筆者認為減少林地森林植被恢復費20%左右較為合適。
基本預備費是針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發生難以預料的支出,需要事先預留的費用,又稱不可預見費。根據《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移民安置規劃設計規范》有關規定,基本預備費可行性研究報告階段為12%,初步設計階段為8%。本次二級懸河治理工程布置相對較單一,占壓區實物相對較少,不涉及農村人口及房屋的永久搬遷,工程占壓處理中不可預見因素相對較少,考慮以上因素,本文認為基本預備費在可行性研究報告階段采用8%~10%,初步設計階段采用4%~6%較為合適。
文章總結了黃河下游二級懸河移民占壓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對占地賠償單價、森林植被恢復費、基本預備費的取值給出了參考范圍,上述取值是筆者根據多年的移民設計經驗估算的,在工程實際操作中,應根據具體工程情況,在征求相關單位和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合理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