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茜 □ 祖克宇 □ 殷俊良
(1南召縣水利局城關水利服務中心;2南召縣水資源管理辦公室;3南召縣水利局城關水利服務中心)
南召縣位于豫西南伏牛山南麓、南陽盆地北緣,是深山縣和全國重點扶持貧困縣。全縣轄16個鄉鎮64萬人,總面積2946km2,其中山區和丘陵面積占96.60%,基本格局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2014年全縣秋播面積4.47萬hm2。自2014年4月份以來,連續70余天無有效降雨,造成大部分鄉鎮嚴重干旱,農作物受旱面積1.60萬hm2,其中輕度干旱面積1萬hm2,重度干旱面積0.54萬hm2,干枯600hm2。截至7月18日,全縣七大河流除白河、淞河外,黃鴨河、留山河、鴨河、空山河、灌河全部斷流,86座中小水庫90%已無水可放,有660眼農村集中供飲水井、52處山泉干涸,全縣16個鄉鎮198個行政村436個村民小組缺水斷水,9.51萬人、1.52萬頭大牲畜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特別是縣城上游黃鴨河斷流,縣自來水廠告急,造成縣城居民2.32萬人和218個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6.91萬人供水不足,居民自備井出現枯竭現象,整個縣城正常生產生活正在經受嚴峻考驗,嚴重的旱情災情屬南召縣近50年來罕見。
面對嚴峻的旱情災情,南召縣政府不等不靠,理順先保供水后保苗的救災思路,多次召開抗旱保供水專題會,動員廣大干群積極投身以保群眾供水安全為重心的抗旱應急救災行動。縣四大家領導率先帶頭進駐分包鄉鎮,督促指導鄉鎮抗旱,解決抗旱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縣財政先期向受災嚴重的小店、太山廟、南河店、四棵樹、白土崗、崔莊6鄉鎮下撥15萬元,其余旱情相對較輕的鄉鎮下撥10萬元的抗旱應急資金。
一是縣抗旱專題會召開后,各鄉鎮迅速召開由副科級以上領導,包村鎮干和各村支書、村主任參加的抗旱應急專題會議,成立以書記為顧問,鄉長為組長的抗旱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副鄉級領導聯村,鄉干包村,村干包組”的救災工作機制,深入村、組、戶掌握旱情動態,分類施救,確保每組都有處吃水,每戶都有水吃。
二是各鄉鎮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以保人畜飲水為重心,針對各地不同旱情,采取打水井、淘老井、挖飲水坑、引山泉水、水車拉水等多種應急方式救災。縣鄉財政投入抗旱資金,在群眾生產自救的基礎上,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用于建設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如,白土崗鎮政府決定根據抗旱實際需求,除縣撥付的15萬元抗旱資金外,剩余缺口部分全部由鎮財政支付;小店鄉政府與受災嚴重的村組簽訂打井補貼責任書,落實工程建管責任,待工程驗收合格后,鄉政府按標準給予補貼;崔莊鄉政府實地對打井、挖水坑數量及實際費用進行核算,按政府補貼70%、群眾自籌30%的比例匹配抗旱資金;太山廟鄉每淘1眼老井補貼3000元,每打一眼新井補貼5000元,每新建1個飲水坑,供水點等不同工程,根據工程大小分別給予3000元~5000元的補貼。
三是縣直單位入駐分包鄉鎮、鄉鎮包村干部駐村,指導協助當地抗旱救災,做到旱情不結束,人員不脫離抗旱工作崗位。
四是及時做好抗旱宣傳。各鄉鎮教育群眾克服靠天等雨的消極思想,化解民怨,積極協助開展生產自救,加快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保供水安全,穩定群眾情緒,確保社會穩定。
截至2014年7月21日,16個鄉(鎮)財政共投入抗旱資金225萬元,已打井105眼,淘老井221眼,正在打井67眼。已建設臨時供水點24處,挖吃水坑183處,引水管線11.52km,渠道清淤9.03km。
旱災出現后,南召縣及時成立以縣長任組長的抗旱救災領導小組,連續召開抗旱專題會和現場辦公會,對全縣的抗旱救災工作進行了專題部署,把抗旱應急保供水作為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中心來抓。縣四大領導班子成員實行分包鄉鎮責任制,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帶頭到16個鄉(鎮)指導抗旱救災。
水利部門協調中小型水庫、灌區合理調度水資源,指導群眾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科學用水;氣象部門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時發布旱情、雨情預報,為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做好人工增雨的各項準備工作,條件適合時,適時開展人工增雨;農機部門對政府指定的潛水泵、離心泵實施購置補貼,補貼標準為產品銷售價的30%左右。財政部門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及時把抗旱應急資金安排到位,撥付到位,解決群眾抗旱應急供水需求;民政部門認真做好災情調查,積極幫扶困難群眾救災;電業、商務、石油、供銷等部門努力做好電力、柴油、提水機具等生產物資的供應,做到不誤抗旱所需;公安、工商、物價部門嚴厲打擊破壞抗旱基礎設施、囤積抗旱物資、非法漲價等違法行為,為抗旱應急保供水保駕護航。
因地制宜,做好飲水工程的水源調度工作,合理調配水源,推廣集中連片的抗旱應急水源點建設模式,建一處供水點盡可能多地輻射解決周邊群眾吃水問題。按照優先保證人畜飲水,其次做好農、林、牧業生產的科學用水。
縣成立以縣委、政府兩辦和水利、農業等部門組成的督導組,巡回到各地進行督促檢查,聽匯報,看效果,對行動遲緩、效果差的,逐級進行責任追究,對各鄉鎮采取的抗旱措施,建設應急水源工程進度進行及時通報,表揚先進,鞭策落后。
一是部分群眾存在等靠要心理,認為抗旱保供水是政府的事,不積極開展生產自救;二是由于旱情不同,各鄉鎮投入抗旱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平衡,抗旱工作力度有大有小,個別鄉鎮配套資金投入不夠,過分依賴原有水利基礎設施。有限的財力投入不能滿足群眾現實需求。特別是受災嚴重的地方,打深眼井需求量大,建設成本高,政府財政資金不足;三是部分鄉鎮重視程度不夠。重防汛輕抗旱,抗旱普遍存在靠天吃飯的心理,沒有做好長期抗旱準備,大部分鄉鎮還沒有制定抗旱應急預案。
逐步消除靠天吃飯思想,不等不靠,通過政府幫扶,積極開展生產自救。扎實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化解群眾積怨,穩定群眾情緒。
鄉鎮應當時刻繃緊抗旱這根弦,旱情不解除,抗旱保民生思想就不得松懈,隨時掌握旱災動態,千方百計加大抗旱投入,建設好管理好抗旱應急水源。分包鄉村領導干部俯下身子,堅守抗旱工作崗位,解決群眾抗旱遇到的實際困難。
縣直部門積極向上匯報南召旱情,向旱情嚴重區域傾斜各種惠民政策,主動爭取資金,深入抗旱一線,支援協助鄉鎮抗旱救災。
各鄉鎮、縣直單位做好抗大旱、救大災的長期思想準備,不等不靠,在積極抗旱自救的同時,縣直部門主動做好對口支援,縣委縣政府做好抗旱指導、跟蹤督查,建立完善抗旱聯動應急機制。通過干群共同努力,保障“每組都有處吃水,每戶都有水吃”抗旱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