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浩輝,邢建武,楊 靜,許秋霞,楊俊霞
(1.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影像科 河南 洛陽 471000;2.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磁共振室 河南 洛陽 471000)
CVST是一種由靜脈竇內形成血栓引起腦靜脈回流受阻所致的特殊類型腦血管病。該病發病率較低,但因臨床癥狀常不典型,造成臨床診斷困難,錯過治療時機,預后較差。對該病的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筆者通過對經DSA確診的CVST患者的CT及MRI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臨床應用價值,以利于對該病的早期診斷及影像學檢查手段的優選。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1月至2013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經DSA確診的6例CVST患者的CT及MRI資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齡26~72歲,平均年齡45.2歲。5例行頭顱CT平掃檢查;6例均行MRI平掃,其中5例行MRV檢查。患者多以不同程度頭痛、惡心、意識障礙等為首發癥狀入院,根據首發癥狀出現距入院時間分為急性期起病(1周內)、亞急性起病(1周~1個月)和慢性起病(>1個月),本組2例急性,3例亞急性,1例慢性。
1.2 檢查方法 5例患者行CT平掃,掃描采用德國Siemens Emotion 16層螺旋CT掃描儀,層厚7 mm,層間距7 mm。6例均行MRI平掃,其中5例行MRV檢查,采用德國Siemens Avanto 1.5T磁共振掃描儀,頭顱標準線圈,視野23 cm×23 cm,成像矩陣256×256,層厚7 mm,行常規T1WI、T2WI、FLAIR序列掃描。掃描參數:T1WI TR 195 ms,TE 4.7 ms;T2WI TR 3 000 ms,TE 106 ms;FLAIR TR 6 000 ms,TE 80 ms,TI 2 028 ms;DWI采用EPI序列,分別在3個垂體方向施加擴散梯度,b=1 000 s/mm2,TR 3 400 ms,TE 102 ms。MRV采用3D相位對比法成像(3D-PC MRV):TR 76 ms,TE 9.09 ms,流速編碼10 cm/s,層厚0.8 mm,對檢查獲得數據進行MIP重建。
1.3 觀察方法 由兩名高年資影像科主治醫師獨立閱讀6例患者的影像學資料,觀察并記錄影像征象后作出診斷,對于不同結果,雙方協商達成一致后記錄。
6例CVST患者DSA顯示靜脈竇內出現充盈缺損,上矢狀竇2例,直竇2例,2例為乙狀竇和橫竇聯合受累。5例CT平掃顯示:2例急性期患者表現為靜脈竇走形區出現高密度“帶征”,2例表現為一側腦回腫脹、密度減低,1例腦實質內見片高密度出血灶。6例MRI平掃顯示:均可見病變靜脈竇內出現異常信號,T1WI為等或高信號,T2WI呈等低混雜信號,FLAIR表現為等高信號。3例可見病變靜脈竇旁腦回增粗腫脹,受累腦實質呈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FLAIR呈高信號,2例可見靜脈竇內周圍出現條片狀T1WI高信號灶,DWI序列b=1 000,4例腦內無明確彌散受限病灶,2例可見腦實質內出現片狀高信號。5例MRV顯示:病變靜脈竇無顯影或顯示終端,MRV原始圖像示靜脈竇內充盈缺損或空三角征。
CVST的病理基礎為腦靜脈血栓性閉塞[1],發病早期靜脈血管的壓力會急劇升高,使腦皮質內的毛細血管灌注阻力增大,引起腦血容量增加而灌注量下降,可同時引起腦組織細胞毒性水腫和血管源性水腫,甚至引起腦組織出血、壞死。本組6例患者中,DWI b=1 000,4例呈等低信號,2例呈高信號。筆者考慮細胞毒性水腫出現在發病早期,到中晚期已轉化為血管源性水腫,因而DWI呈等低信號。
以往學者們認為CT平掃對CVST的診斷價值有限,診斷陽性率不足30%[2]。CT對靜脈竇內血栓的顯示是判斷該病的直接征象,表現為高密度影,依靜脈竇的走行呈帶征或三角征。6例患者中,2例急性期患者CT平掃片均可見明顯的帶征,其余病例未見此征象。筆者認為是靜脈竇內新形成血栓CT值偏高,可作為急性期CVST的特征性CT表現。但亞急性期或慢性期患者靜脈竇內血栓表現為等密度而不能識別,同時伴發腦組織腫脹或出血等,不具有特異性,診斷和鑒別診斷困難。
MRI作為神經系統病變的首選檢查方法,具有多序列和高軟組織分辨率的特點,能對不同階段的血栓通過不同的序列識別。在SE序列靜脈竇表現為流空信號,流空信號區內出現異常信號,也有很高的識別率[3]。6例患者行MRI平掃均可見靜脈竇內血栓異常信號,血栓信號相對復雜,血栓信號的演變規律符合患者所處的病程階段。急性期血栓在T1WI表現為等信號,亞急性期T1WI表現為高信號,與劉群等[4]學者的報道一致。
腦靜脈成像有CTV、DSA、MRV等多種方法,有學者報道CTV具有較高的準確率[5],需在患者體內引入大量的碘對比劑,且檢查本身患者需接受一定量的輻射。DSA為診斷顱內血管性病變的金標準,但該技術為有創性檢查,患者也需在血管內引入碘對比劑,接受一定量的輻射,且腦實質的間接損害不能顯示,可選擇高度懷疑CVST患者進行確診并溶栓治療時選用。MRV是一種無創、無造影劑的靜脈竇顯影技術[6],本研究采用的3D-PC MRV技術是利用靜脈竇內血流誘發的相位改變在流動質子群和靜脈間形成組織對比,該序列獲得磁化矢量不同的兩組數據進行剪影,去除背景圖像信號,獲得高信號的流動血液影像。該技術的核心是選擇合適的流速,合適的流速可以減少相位移動,提高成像質量[7]。本研究選擇流速編碼為10 cm/s,為其中5例患者行MRV成像,較好地顯示了患者顱內靜脈竇及腦靜脈主要分支的形態,病變區表現為靜脈竇中斷或充盈缺損,因為圖像僅包含顱內靜脈竇和靜脈的信息,因而腦實質內的間接征象不能觀察,需結合MRI平掃。
綜上所述,對急性期CVST患者,CT平掃具有典型的影像學特征,可作為臨床初篩中較簡便快捷的檢查手段。對于亞急性期及慢性期患者,MRI可顯示靜脈竇血栓及其引起的間接征象,與MRV結合觀察可以避免漏診和誤診。
[1] Algahtani H A,Aldarmahi A A.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J].Neurosciences,2014,19(1):11-16.
[2] 郝躍文,劉燕,印弘,等.腦靜脈竇血栓MRI增強掃描及MRV影像診斷價值[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2,11(5):401-403.
[3] 李紅敏,蔣忠仆,李杰,等.腦靜脈竇血栓形成的MRI和MR靜脈成像表現特征[J].磁共振成像,2013,4(3):215-217.
[4] 劉群,劉衡,朱克文,等.MRI及磁共振靜脈血管成像診斷腦靜脈竇血栓形成[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6):1121-1124.
[5] 姜保東,李篤民,馬祥興,等.CT靜脈造影在腦靜脈竇血栓形成診斷中的價值[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9,22(1):33-35.
[6] 王建立,吳仁昌,盧賀峰,等.腦靜脈(竇)血栓形成的MRI和MRV診斷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7):1203-1205.
[7] 張雪林,邱士軍,張研,等.相位對比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診斷顱內靜脈竇病變中的應用[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6,26(11):1539-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