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軍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醫務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惡性腫瘤等為代表的慢性病的患病率不斷提高,據調查,農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達到20.04%,農村慢性病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高達79.5%,給農村居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巨大威脅[1]。由于我國醫療資源更多地集中于大城市,而農村衛生資源相對匱乏,造成了廣大農民面臨著“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因此慢性病的防治顯得尤為重要,需要結合我國現有的農村慢性病防治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以提出更好的改進策略。
1.1 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 對于慢性病發病率較高現狀,開展群體預防是最好的降低慢性病發病率的措施。然而,有關預防的相關措施都還不完善,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才能保障群體預防的實施。在現階段慢性病防治措施還不完善的前提下,只有通過有關部門積極倡導推廣群體預防的相關知識,以及大力宣傳慢性疾病群體預防的益處,才能更好地促進群體預防的實施,減少慢性病的發病率。因此,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對減少慢性病的發病率至關重要。
1.2 缺乏足夠的經費投入 目前,城市醫院費用占衛生總費用比重趨于穩步增長,其它各類醫院費用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逐年下降,門診機構費用所占比重下降趨勢明顯。財政的這種投入方式使得鄉鎮級衛生機構缺乏慢性病的防治經費,農村醫務人員主要是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現狀作出表面上的檢查,對患者的癥狀主要是通過詢問的方式來判斷慢性病,幾乎沒有專門的儀器來檢查慢性病的癥狀和發展程度。對慢性病患者的治療也是保守治療,通常情況下都是用藥物來緩輕患者的癥狀,其主要目的是減輕患者的痛苦,防止慢性病快速惡化,所以經費短缺成為制約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原因[2]。
1.3 缺乏專業技術人員 農村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有限,幾乎沒有配備防治慢性病的醫務人員。慢性病已經成為農村人口死亡的重要因素,我國相應出臺了一些針對慢性病的防治政策,建立了治療慢性病的機構,但是由于我國農村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醫療水平有限,他們多數沒有經過專業的慢性病防治技術訓練,不能正確把握慢性病防治的要領,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還存在著不全面、不正確的認識,只能開展一些調查或宣傳性活動等常規性工作。
1.4 對農村居民的健康教育力度不夠 目前,在農村,許多人不了解什么是慢性病,對慢性病相關的危險因素和防治原則更是知之甚少,并且對慢性病的認識存在誤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農村居民參與率低,大多數人忙于生產生活,無暇顧及對其進行的健康教育活動;二是農村經濟水平落后,人員技術水平低下,人力物力上都缺乏實施健康教育的條件[3];三是依從性低,農村居民知識水平低,對講解的健康教育知識不能正確領會。
1.5 農村地區衛生服務體系不完善 目前,農村地區衛生服務體系正處于起步階段,很多體系不夠完善,存在諸多不足,例如政府投入不足、管理體制不健全、醫療設備簡陋等[4]。在一些鄉鎮衛生院不同程度地存在房屋陳舊、面積不足、設備落后和短缺等問題。還有一些衛生院僅僅具備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一些簡單儀器,沒有新型醫療設備,更談不上有 X光機、B超機。同時,村醫生學歷低、知識水平落后、專業技能差,這些都制約了以社區為基礎的農村地區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開展。
2.1 建立健全適合農村地區慢性病防治的政策和法規 農村地區是慢性病高發地區,這與健康意識以及信息接收渠道和生活水平都有關系,因此要想從整體上建立完善的慢性病防治機制,對于農村地區需要我們施行相對更加確切的目標管理制度,同時要以政府部門的政策為主導,地方衛生行政部門積極協調倡導推廣,進行全方位多部門相關領導協調統一的長效機制來開展農村地區慢性病防治工作[5]。同時,我們還要結合農村地區不同生活水平及健康水平,制訂不同的慢性病防治機制,制定出更加符合農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引導策略,如針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學習,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習慣,更好地控制血壓等。為此,政府及相關部門建立健全適合農村地區慢性病防治的政策和法規對于農村地區防治慢性病防治十分重要。
2.2 探索多種途徑的籌資方式,切實減輕農村居民的慢性病負擔 加大農村的經費投入,調整新農合關于慢性病報銷的政策,新農合作為農村中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一部分,它具有覆蓋面廣、繳費低、報銷方便等優點,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新農合在慢性病防治方面還有很多不足,比如慢性病報銷目錄范圍比較窄、報銷比例小、封頂線較低等。通過調整新農合的政策,使農民更能享受到新農合的惠民政策,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另外建立大病專項資助的保障制度。有些慢性病在初期的時候,人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滿足慢性病的治療支出,比如像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這些慢性病的治療費用相對較低,醫藥成本也比較低,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構不成影響。但是有些慢性病可以使人致貧,比如惡性腫瘤、腎衰竭等,這些慢性病的治療費用高達幾十萬,即使通過新農合能夠報銷一部分,農民還是難以承擔起剩下的一大部分醫療費用。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或者慈善機構應該建立大病專項資助制度,對花費較大的疾病實施政府買單,由政府指定定點醫療機構對患者治療,減輕農民因大病返貧的風險。
2.3 加強對慢性病防治人員專業技術的培訓 慢性病防治是需要對防治人群進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導、以及相關疾病知識再學習等多面協作的綜合性工作,這就對防治人員的個人素質、心理素質以及業務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只有防治人員具備一定的醫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和全面的臨床與預防醫學實踐技能才可以做好群體防治的工作。農村地區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開展主體則是社區衛生院基層人員以及鄉村醫生,然而農村地區的社區醫生醫學知識水平有限、心理學知識匱乏、臨床經驗少,這就很難慢滿足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強對慢性病防治人員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的培訓成為當務之急。
2.4 加強對農村居民的健康教育 許多發達國家對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經驗已證明,對慢性病進行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往往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因此,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條件狀況,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的方便條件,制定出適合于農村地區的健康繼續教育模式,加大對農村居民健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①做大量的健康教育宣傳工作,使農村居民在田間地頭、農貿市場都能接受到健康知識教育;②將健康教育知識更加豐富多彩化,通過把健康知識改編成小品、戲曲等更利于農村居民接受的形式;③利用現代化的傳媒設備如電視、廣播在農閑時間播出健康教育小知識;通過這些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健康理念送到農村居民的心坎里,從根本提高他們的健康意識以及對慢性病的認識,同時,我們要避免僅限于一過性的教育,而要進行長期有效健康教育機制,徹底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意識。
2.5 進一步建設和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 目前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主要包括縣鄉(鎮)村三級衛生服務網、鄉村醫生隊伍和農村合作醫療。但農村人群占全國人口的多數,就目前的醫療體系還不能滿足農村人口的健康醫療需求。為此,要想建設和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需要不斷完善縣級醫院、鄉鎮級衛生院和村級衛生室的基礎建設,形成縣級衛生機構為核心的服務網絡,提升基本醫療條件,使其盡快達到滿足開展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所需要的條件。同時,加強農村居民慢性病網絡信息化監測體系和自下而上的網絡化慢性病報告制度的建設,這不僅有利于患者在三級衛生服務網中的信息資源得到共享,還能對基層醫療工作出現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指導和得到相關信息的反饋;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定期對農村居民進行統一的健康檢查和健康問卷調查,建立全面的電子化居民健康檔案,不僅方便病史查詢,還能夠快速充分掌握居民的動態健康狀況。與此同時,對高危人群和患者進行定期跟蹤式隨訪工作,有利于農村醫療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同時還應該進一步優化轉診程序,通過制定相關的轉診制度,使更多的慢性病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就可以獲得所需醫療服務,使慢性病患者治療更加便利,也減少了醫療資源的浪費,使新農合基金發揮更高的效率[6]。
綜上所述,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多部門多機構相互協調共同開展,需要相關部門人員和醫務人員通力協作加強對農村居民進行健康觀念和健康知識的再教育。同時,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切實落實好農村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居民的健康保健和自我防病治病意識,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一項重要的任務。
[1] 杜樂勛,張文鳴.中國醫療衛生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280.
[2] 莊立輝,劉明亮,郭繼志,等.慢性病防治現狀分析[J].衛生軟科學,2009,23(1):64-67.
[3] 馬麗萍,張穎.余姚市慢性病社區防治現狀與對策[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9,23(5):78-79.
[4] 郭麗,袁長海.發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完善基層衛生保健[J].衛生軟科學,2009,23(2):156-157.
[5] 陶利平,謝莉,劉曉平,等.社區慢性病管理實踐的文獻綜述[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6,23(7):427-429.
[6] 井珊珊,尹愛田,孟慶躍.農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醫選擇行為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0,29(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