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宇
最近一段時間,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正在一些高校緊張進行。“教學評估”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使我國高校“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看來,“教學評估”是有意義的。但要真正將這項工作做好,還需要對當下中國大學存在的問題作一點梳理才是。
大學是干什么的,它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老師是干什么的,教書育人是它責無旁貸的使命。為此,就必須有一流的教學設備、器材、圖書館、實驗室、運動場所等;必須要有優先和充足的辦學經費,不要讓學校領導和教學人員為了籌錢而干一些與教學不相干的事情;更要強調的是,必須有全身心教書育人、師德為先的教師隊伍,他們的一切為了學生,他們的所作為了一切學生。這樣的好老師有不少,每年“教師節”的表彰大會上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更有浙江大學設百萬獎教金獎勵課上得好的老師!
但是,一個十分嚴重的事實也擺在我們面前,“除了上課,老師們還在忙什么?”只要我們走進大學稍作調查就可以發現,老師們除了上課,真正為了上課和教學的時間其實很少。
——他們更多地在忙做課題。從中央到地方,各種各樣的縱向、橫向課題伴隨豐厚的經費和過硬的考核指標,引誘、逼迫著老師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他們更多地在忙著寫論文和著作。這些都是老師們晉升、評職不可少的內容。于是乎,各種各樣的核心、權威目錄應運而生,雜志社抬高版面費用,出版社變著花樣拉攏作者,而老師們也為著“著作等身”辛勤耕耘。
——他們更多地在忙著參加頒獎會、座談會、咨詢會等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每逢周六、周日經常可以看到忙碌的老師們打著“飛的”到祖國各地參加各個學校、各個院系、各個學會舉辦的“學術會議”,或到兄弟院校“傳經送寶”、“學術講座”……
不能說上述活動不重要,問題在于,老師們都去干課堂以外的事情了,還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去上課和上好課。
為了上好課,老師們首先需要加強本課程的知識學習。在今天的“后喻時代”,我們還有多少東西是學生們不懂需要在課堂上由老師傳授的?我們常說藝人們“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而要讓學生們能安靜地用心地坐在課堂上學習,我們的老師難道不該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么?
為了上好課,認真備課是少不了的。了解學生的情況,聽取他們的反饋,加上同行們的聽課、切磋、交流都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
為了上好課,還要與同學們打成一片,掌握和了解傳授對象的課外活動情況,回答問題,批改作業,幫助他們選擇參加社團活動和從事有效的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這一切都需要老師們花費時間和精力。我曾以訪問學者的身份造訪過香港的大學,每當做完當天的功課離開大樓準備回家時,總能看到學院老師的辦公室里還亮著燈,一打聽才知道他們在為上課做準備。香港大學的老師們很少有那么多與上課無關的社會活動。
時下正在進行“教學評估”活動,或許會對提高老師們對課堂教學的重視,促使他們為打造一張張靚麗的學生名片而努力。
但是,我以為這絕不是靠短時的教學評估就能奏效的,也不僅僅是老師們自己的事情,必須從宏觀的教育體制上進行反思和改革。
比如說,能否保證大學就是以“教書育人”為宗旨,考核學校和老師就是要以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的成果為主?老師們也需要關注和從事一定的科學研究,但是,這一切都著眼于上課,有利于教學,他們的職稱是“教師”。
比如說,能否在大學成立科學研究院,在院系成立科學研究所,聘請專門研究人才從事和完成國家和社會上的各種各樣的科研課題和任務,他們的職稱是“研究員”。他們也可為學生們上課,但他們的所為,是將科學研究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有利于教學。
比如說,能否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教學的老師考核、晉升制度,讓更多的百萬獎勵、十萬獎勵優秀教學者的事情成為常態,不要讓浙江大學一類的獎勵再成為新聞;更要有讓上課者光彩照人、物質待遇優厚的教師考核和工資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下實際上重科研輕教學的辦學模式。也只有這樣,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教學評估”才有真正的意義和效果。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