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園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我國自十六大確立城市化發展戰略以來,城鎮化進程發展迅速。城市化發展推動村域縣域新城建設,發展新型產業發展,吸引農村勞動力轉移,減小了城鄉差異,緩解大城市人口就業等壓力,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產城融合的發展戰略更帶動了新型產業的經濟增長。中國未來要保持良好的發展狀態,其中最重要的領域和空間就是城市化。
然而,城市化發展是一個要從人口,地理,社會,經濟,城市規劃等多個方面綜合性解讀的話題。城市化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綜合宏觀布局,協調發展,在某一方面的缺失都將導致城市化發展的不平衡。就我國當代城市化發展的現狀來看,已經出現了一些城市化發展不平衡的癥狀,城市化發展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只有各方面協調發展,才能順利推進城市化進程。
在城市化發展產生的諸多癥結中,環境問題是最不能被忽視的,也是解決難度最大的問題之一。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共同組成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但是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的渴望多于智慧。隨著城市邊緣的擴張,加之發展中的不合理規劃和環保意識的缺陷,導致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比例失衡,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這些“城市病”制約著城市化發展的步伐,威脅著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難關。
十八大所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概念,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是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前提,然而,在堅持可持續發展概念實現的過程中,必然會碰到各種問題慣性的對抗,唯有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對于政府,需要從宏觀上加強城市環境保護建設。對于城市居民,需要樹立起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深化環保教育宣傳,在環境保護方面“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把城市環境保護理念升華為城市居民的一種生活習慣,甚至是生存本能,從微觀細節處為城市環保事業做出貢獻。
2013年的上海當代藝術展以批判和探索的的角度為觀者展示城市化進程產生的問題,通過“設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城鄉共榮的城市化模式。展覽從設計與思想、行為與城市性格;城市規劃、建筑風貌(舊城改造;歷史建筑的再生性保護)等多個方面詮釋“美學城市”的概念。在展覽中,環保成為絕大多數“城市藝術家”們選擇的切入點。設計師們做為一個時代的語言家,用或幻想或科學的手段去改造城市,可貴的不僅是藝術家和設計師們天馬行空的創意,更重要的是對未來城的綠色暢想。環保意識的覺醒,不應只停在城市專家的言論,城市規劃文件或者藝術展覽館、科技館中,而更應該普及大眾,全民化的環保意識覺醒才更有利于城市化進程中環保工作的全面建設。
環保意識在中國還沒有真正的覺醒,奧美廣告公司對1300名中外消費者進行了調查發現,不到24%的中國人認為他們有能力自己解決環保問題,而69%的的人認為地球的未來掌握在政府手中。56%的美國人認為,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對環境做出改變,只有20%的人認為政府更有能力保護地球。這項調查表明,在環保意識方面,美國人比中國人做的更好。如何在大步躍進的城市化進程中喚起全民的環保意識呢?其實,我們并不是什么都沒做,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環保政策、法規,社會生活中的環保活動,環保賽事,環保廣告等并不少見,但是鮮有成效,原因在于政策法規難執行,環保活動沒有吸引力,環保廣告質量低,難以感染觀者。把環保的理念像種子一樣種到每個人的心里,讓環保意識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把環境保護升華成人們的本能是一件不易做到的事,但是也是從根處解決環保難題的方法。
日本藝術大師宮崎駿善于用自己的動畫電影來表達對環保的獨到見解。其電影中出現最頻繁的就是郁郁蔥蔥的森林。用電影的唯美和影響力去感染大眾,不失為一種好的環保思想宣傳的途徑。在電影史上,給人留下深刻影像的環保主題的優秀作品數不勝數,但是中國國產電影鮮有佳作。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是一個從環保宣傳、環保規劃和環保教育等方方面長期努力的過程,需要我們運用更加靈活的的手段來實現全民環保意識的覺醒。
未來衡量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的關鍵詞將不僅僅只是經濟,還有環境與能源。對于未來城市,人們將通過投入更大的經濟,科技力量去解決環境問題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我們每一個人也都需要為之做出努力,那就先從思想上跟上時代的步伐吧,喚醒你對未來綠色城市的美好愿望,喚醒每個人的環保意識。希望全民環保意識的覺醒,能為中國城市化建設的健康和諧發展做出努力。
[1]薛國林等著.綠色傳播與生態文明[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1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