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錦毅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南海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西站,廣西 北海 536000)
北海市地處廣西最南端,北部灣東北岸,市區南北西三面環海,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東與廣東省接壤,南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瀕越南,北靠大西南,處于“一城系四南”的重要樞紐位置上,是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各國與中國大陸商貿往來海運最近的港口城市之一,是廣西乃至大西南發展加工貿易的基地和對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沿陣地[1]。
(1)岸線、灘涂和淺海資源。北海市海岸線全長500.13km,其中大陸海岸線468.2km,海島岸線31.93km,近海海域6萬多km2,沿岸灘涂和淺海面積約2100km2,灘涂面積500多km2,已開發利用200多km2,大多未進行開發利用[1]。
(2)港口資源。北海市海岸線上港灣、河口眾多,主要有鐵山港區、石步嶺港區、地角老港區、潿洲島港區、沙田港區、電建漁港、南漁港、營盤漁港、大風江港和英羅港等。
(3)石油天然氣資源。北部灣盆地是我國沿海六大含油氣盆地之一,面積3.5萬km2,主要蘊藏在北海市潿洲島西南海域和合浦盆地,已圈定儲油構造22個,潛在石油資源23億t,可采儲量2億t;目前,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0.874億t,可采儲量0.25億t;天然氣資源量0.72萬億m3,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8.44億m3,可采儲量3.86億m3[2]。
(4)海洋礦產資源。北海礦產資源己知的有28種,以石英砂、鈦鐵礦、石膏、陶瓷粘土占優勢地位,儲量大,其中鈦鐵礦共有礦床、礦點10處,儲量約350萬t,已列入國家重點礦產勘探項目;石英砂預測儲量也達3000萬t以上,廣泛分布在沿海各個岸段和鐵山港等海域;合浦上洋大嶺頭石膏礦儲量達2.7億多t;高嶺土礦主要分布在南康赤江、合浦十字路等處[2]。
(5)無以倫比的濱海旅游資源。北海地處亞熱帶,是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國家重點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氣候溫暖濕潤,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有“中國最大天然氧吧”之美稱,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高達2500個/cm3-5000個/cm3,比內陸城市高出50倍-100倍。擁有“ 天下第一灘”美譽的北海銀灘、大小“蓬萊”之稱的潿洲、斜陽二島、星島湖、冠頭嶺、山口和金海灣紅樹林、儒艮保護區、白龍珍珠城遺址、合浦漢墓群、永安大士閣、東坡亭、文昌塔、魁星樓、歐美領事館舊址、北海老街珠海路的“西洋建筑群”、“海底世界”、“海洋之窗”; 銀灘巨型不銹鋼雕塑“潮”、北部灣廣場的“南珠魂”、海門廣場的“海門”雕塑等一大批國家級、省級著名的旅游景區,具備了建成大型國際性濱海旅游城市的條件。
(6)海洋生物、漁業資源。棲息著魚類500多種,蝦類200余種,頭足類近50種,蟹類 190余種,生長有1500種海洋生物,持續資源量70萬t,最佳可捕量33萬t/a-35萬t/a。有儒艮、中華白海豚、珊瑚、中國鱟、文昌魚、海龜、海馬、海蛇等珍稀或重要藥用生物;馳名中外的“南珠” 也盛產于此,分布于沿海灘涂的紅樹林,潿洲島周圍淺海的珊瑚礁,作為重要的熱帶海洋生態系,具有極大的科研和生態價值 。
(7)能源資源。主要有風、潮汐、波浪、潮流及海流能等。風能較為豐富,有效風能密度155kW/m2,潮汐能蘊藏量16.53億kWh,可開發的潮汐能資源總裝機容量13.2萬kW,年發電量約4.02億kWh,波浪能資源總量52.24萬kW,可供開發利用波浪能資源5.2萬kW,潮流能、海流能主要蘊藏量分別為5216.6萬kW和76.4萬kW,海洋能源的總功率高達92萬kw[3]。
(8)海水化學資源。海水鹽度3 0‰~3 2‰,含溴量50ppm-60ppm,是全國海水溴含量較高的海域,平均海水溫度23℃,年太陽日照時數1560h-2253h,熱輻射447kJ/cm2,降水量1500mm-2000mm,蒸發量1400mm-1800mm,氣候適中,光照條件可全年利用海水提溴,條件比我國北方沿海各省都優越得多[3]。
搞好資源調查,進行綜合分析、論證,提出實施方案,統籌安排,做好開發規劃,做優做強海洋產業,壯大海洋經濟實力,努力形成以海洋旅游、油氣化工、航運物流、漁業等為重要支撐的現代特色海洋產業體系。
(1)以鐵山港工業基地為主發展臨海工業。充分利用鐵山港區優越地理位置、港口、土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臨海工業,把工業經濟作為城市經濟的基礎和依托,建成以電力、石油、化工、能源、港口、物流、倉儲等與港口功能相關的工業類型;同時,利用臨海海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業和海水綜合利用業[2]。
(2)以港興市,加快港口建設。北海港的直接腹地為北海、玉林等地區,間接腹地為西南地區,以港興市,把港口經濟作為北海市重頭工作,把港口經濟做強做大,夯實北海市工業立市基礎。
港口具有吸引資源、資金、技術和信息等生產要素,具有強大的資源整合功能,快速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因而,港口和臨海工業相結合,促進沿海城市充滿生機和活力。同時,港口物流又是臨海工業的支撐,客觀上必然以港口為龍頭,建設高效、安全、規范、環保的物流體系,把北海市打造成為區域性國際合作的新高地。
海洋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空間,開發海洋經濟是整個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發揮傳統海水養殖業優勢,做大做強海洋漁業,堅持規劃用海,促進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扶持珍珠產業,重塑南珠品牌。
海洋旅游是建設海洋強市的重要增長極,北海旅游業必須緊密地結合濱海城市的特色和豐富資源,做足海的文章,打造“海上游”精品航線,整合“海上游”旅游資源,引入市場機制,嘗試創新銀灘經營模式,建設潿洲--斜陽國際旅游特區,落實高端旅游產品扶持政策。
北海市沿海基礎設施建設直接關系到北海海洋經濟的發展,應重點抓好供電、給排水、道路、通信、環保和消防等基礎設施建設,盡快改善投資硬、軟環境,使北海市的海洋經濟不斷得到發展。
擴大對外合作,實施海洋產業全方位開放,積極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通過技貿結合、資本經營、技術創新,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使之成為“走出”的主體,同時以更加優惠的政策,積極引進國內、國際資本發展海洋產業。
調整政策,拓寬投資渠道,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增加全社會海洋科技投入,解決政府財力不足等問題,采取金融部門投入,社會、民間參與,拍賣、租賃、承包、股份制形式,爭取外資支持、國際合作等[3]。
[1]羅恩平.科學用好海洋資源,拓展北海海洋經濟持續發展空間[A].北海市海洋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廣西北海:2013,6:1-6.
[2]黃治宇.加快北海市海洋經濟發展的探討[J].北海社會科學,2006,2:65-69.
[3]羅星烈,蘇宗儒,韋華軍等.北海海洋產業發展研究[J].北海社會科學,2006,2: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