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奇 孫曉瑛
(武漢東湖學院 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212)
1.1 產業增長點的創新。由于節能減排技術的實施,我國產業格局也會發生改變,這種變化是建立在國家政策的傾斜基礎之上的。當國家更注重節能減排產業的發展并在其身上加大投入的時候,這類產業會受到更大程度的補貼以及投資,并表現出對相關設備以及技術的龐大需求,迅速擴展市場空間。
國家法律法規對市場能夠起到強大的牽引作用,幫助市場向著預定計劃發展,讓其需求、結構被引導向著計劃方向擴展與變化。在這種背景下,相關節能減排產業必然能夠得到較大發展推動力量,從而逐漸成為產業中新的經濟增長點。
1.2 有利于高污染行業的優化。節能減排法律法規政策的實施不僅能夠幫助原本在此方面有所發展的產業繼續發展,還能夠讓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逐步重組,通過自身改革或是生產流程改造達到降低污染、減少能耗效果。
高污染行業的重組能夠提升相關企業的集中程度,在改造的實施上將更為順利,且可為龍頭企業打造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一條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的前景廣闊的道路,企業自身競爭力同樣也會有所提升。
1.3 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由于目前我國在節能減排相關政策法規上處理的還不夠完善,因此節能減排工作尚處于逐步發展狀態。總體環境下,產業結構會由勞動密集型逐漸向著技術密集型與資金密集型產業轉化,而單憑企業自身強調改革、促進節能在此方面的效果并不強。只有在國家法律法規支持下,有了國家這個強大發展后盾,企業才能夠真正長遠的實現節能減排,讓資金流入到清潔產業領域,將高污染、高排放以及高能耗的產業逐步調整。
2.1 缺乏主動性。目前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大多通過上級規定或是監督來完成,執行方缺乏主觀能動性去主動完善。節能減排的開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令行禁止,但也造成了“一刀切”現象的出現:在節能減排政策剛剛下發或是上級領導要檢查的時候臨時突擊,在檢查技術或是政策實施風潮過去之后又回到無政策領導局面。這種現象便是人數上的不到位以及主動性缺乏造成的,相關部門應將節能減排政策作為自己工作的需要,為不是單純將其看作是上級領導安排的任務去完成。
2.2 缺乏配套實施方案。法律法規的完善必須建立在實際行動之上,但在此方面我國尚處于逐步發展階段,相關法規設定之后在執行上仍存在較大缺失點。例如節能減排的目標、效果規劃之后,配套政策的設計以及完整實施方案的規劃并未有效跟進,屬于一邊實施政策一邊探索實踐的過程,政策方面的協調性還需要不斷完善。換言之,在節能目標規劃方案當中,詳細的措施以及規定也應在同階段一并完成,幫助企業找到正確響應法律法規的路徑,找到節能技術的重點難點,將節能減排法律法規建設得更為完善。
2.3 實踐存在脫軌情況。由于法律法規的制定屬于從上級到下級逐級安排的過程,這種現象會造成制定好的法規在具體執行上并不符合節能減排的實際需求,也就是說在“自上而下”設定下法規的制定存在一定程度的隨意性,在關鍵點的規劃方面存在較大比例的人為臆想,與實際工作存在脫節現象。
3.1 與計劃性產業調整相結合。節能減排相關法規的制定應首先為相關企業的發展選好一條路,這樣才能夠得到企業支持。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應力求將原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改革,轉變舊有思維發展的模式,讓產業制度更為合理化,更符合法律法規想要構建的狀態。具體而言,應注意對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治理,推進能源使用產業的結構調整,在固定投資方面注意改善。在法規設定上,應提升準入要求,嚴格審核企業是否符合節能減排要求再安排其發展路線,鼓勵那些低污染、低能耗企業發展。
3.2 制定過程結合實際。法律法規的制定應建立在調查與實際走訪基礎之上,在設定初期就應詳細了解在節能減排方面企業發展的不足之處,在法律法規中有針對性的表現出來,讓每條規定都具有特異性,幫助企業能夠對號入座。換言之,法律法規的設定理應結合當前企業發展表現出來的節能技術以及經濟實力,在規劃好其發展空間基礎上通過全面考量制定出的方案。
3.3 與稅務制度相結合。節能減排法律法規的實施需要得到企業的支持,但由于節能減排這四個字的要求可能造成企業在生產模式、設備上必須出現改變,例如將原有生產設備換為清潔型生產模式設備。這類改變需要花費企業大量資金,企業又是以盈利為目的,因此在執行上會出現拒絕更換設備或拒絕加大環保投入的可能。法律法規的設定可針對這一點,在稅收上實施一定程度的減免,例如企業用于節能節水、環境保護方面的投資資金可按照比例減免或抵扣。
節能減排工作是一項長期完善與發展的過程,相關部門切不可將其看作國家政策領導下的一時規劃,應將其作為發展重點來完善。法律法規的制定是國家開展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途徑,相關研究人員還應加大投入力度,力爭在不斷完善中真正實現整體狀態下的優化發展。
[1]高峰.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節能減排法律保障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2.
[2]侯麟虹.我國節能減排長效機制法律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