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梅
(烏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內蒙古 烏海 016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用于機械加工初級階段鑄件的需求量逐年遞增。同時,機械加工企業大多采用外部委托加工的方式進行鑄件生產,鑄造行業得到了快速反戰。鑄件制造加工主要是利用沖天爐、電爐等加熱設施對原材料進行溶解,利用已制備的模具加工所需要的部件。部件經過澆筑、成型、清理、熱處理、噴涂等工序,經檢驗合格后出廠,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1-2]。由于鑄造行業具有特殊性按照環境影響評價的相關規定,應對鑄件加工制造過程進行全過程評價。但由于人員水平和涉及工序的不同,環境影響評價人員往往對一些工段中污染物的產生及評價無法做到位,為后續環境管理和執法帶來難度。
鑄造工段是機械加工行業的初級階段,使用電爐、沖天爐等對原料進行溶解、除渣、澆注成型,經過除砂打磨等工序對表面進行處理,從而達到使用要求。在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評價人員一般只注重電爐或者沖天爐等加熱熔爐的使用和除塵,但對于翻砂、制模、再生砂制備等方面卻涉及較少。在鑄造工業中,翻砂、制模、再生砂制備等方面極易產生對人體傷害較大的粉塵。此種粉塵長期接觸,經呼吸道吸入后,會形成職業病“矽肺”,嚴重危害人身體健康。同時,在澆筑過程中,也會產生含塵氣體,此工段應避免工人的長期接觸,使用頂部通風系統,將煙氣引致高空,通過有效的除塵設備進行除塵,使煙氣通過有組織方式排放,減少無組織排放量。因此在環評中,應對翻砂、制模、再生砂制備、澆注等工段的環境保護措施進行評價,評價其設備的有效性,提出合理和可行的方案、措施,減少砂塵的排放量。
清理是指對澆注冷卻后的鑄件或熱處理后的鍛件通過落砂、噴丸、拋丸、滾筒、切割、打磨等處理使之符合質量要求的工藝過程。目前。通過一定的通風除塵設施,以上工段產生的污染物主要是通過無組織方式進行排放。在模型使用和預測時,往往按照最低15m的要求進行預測,但對于濃度和排放速率、標準選擇卻往往忽視排氣筒高度和200m范圍內建筑物的關系,按照《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中的規定,排氣筒高度應高于200m范圍內建筑物5m以上,否則排放速率應按照標準中排放速率的50%執行。在進行預測時,應重點考察周圍200m建筑物的高度,從而得到精確地預測結果。同時,在環境影響評價時,也應對除塵設施處理后的下載灰的去處進行評價,鑄造砂或者其他特殊鑄件中往往含有重金屬,隨意丟棄或未經處理填埋,會對局部地下水造成污染。如出售,應索取其相應處理資質;如填埋,應考慮填埋場的防滲特性和對地下水可能產生的影響。
熱處理主要是消除內應力,在粗加工之后,精加工之前進行熱處理,從而改善金屬的切削加工性能,常用的工序有淬火、回火、退火、滲碳、正火、調質等。此工段產生的主要污染物有廢水和廢油,如使用天然氣等進行加熱會產生廢氣和非甲烷總烴等。淬火的廢水中經常含有重金屬,可生化性較低,此種廢水應按照重金屬廢水進行處理。再淬火時也經常會使用油類進行淬火,按照國家頒布的《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08年版),淬火后的廢油屬于危險廢物,應按照危險廢物的處置方式精心處理,設置專用的危險廢物貯存場所,同時交由有資質的廢油處理單位進行處理。
經鑄造、清理、熱處理后,有些部件需要經過噴涂后方可出廠,噴涂一般在噴涂室中進行。在環境影響評價時,應對噴涂廢氣、廢水和清潔生產水平情況進行評價。目前,對于噴涂廢氣主要采用活性炭吸附后排放,評價時,應充分考慮廢氣產生量和廢氣中有機污染物的濃度,按照活性炭的吸附效率與時間的關系,給出活性炭更換的具體時間。噴涂工藝的廢水主要是無泵水幕凈化系統產生的廢水。無泵水幕凈化系統內的循環水消耗來自于自然蒸發和漆渣打撈帶出來的少量水,內部循環水可以反復使用,在一定時期內不外排污水,一旦內部循環水濃度過高,且不能滿足其使用功能時,這部分循環水按《危險廢物鑒別標準》(GB5085.1—GB5085.6)相應類別進行危險廢物鑒別,經鑒別后如果屬于危險廢物,則按《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的要求進行臨時貯存,并定期送至有危險廢物處置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置,如果屬于一般工業廢水,則送至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企業或單位進行處置。清潔生產方面,我國的噴涂行業清潔生產主要是參考汽車行業清潔生產水平評價標準進行評價,在本質上,兩者不具有可比性,應借鑒相關企業的生產水平進行評價。同時,噴涂工段有機吸附的廢活性炭、無泵水幕凈化系統打撈的漆渣和底泥均屬于危險廢物,應按照危險廢物的標準進行處理。
目前,我國并沒有鑄造加工工業的相關污染物排放標準和限值,在標準使用時用只能參考相應的標準,為環境管理帶來難度[3-4]。在評價時,應充分考慮相關影響因素,全面考慮鑄造行業的相關影響,提出經濟、合理、可行和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為后續的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服好務。
[1]丁根生.《鑄造工業污染現狀及對策》戰略研究報告簡介[J].鑄造設備研究,2001(1):1-4,30.
[2]曹公才.我國鑄造工業污染的防治對策[J].中國機械工程,1992,3(5):1-2.
[3]戎晨陽,陳小華,劉云鵬.關于中國鑄造業現狀的思考[J].現代鋼鐵,2007(1):78-80.
[4]顏愛民.中國鑄造行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鑄造技術,2003,24(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