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佳倩
(大連市水利規劃設計院,遼寧大連116021)
醫大三院暗渠工程基礎處理措施分析
伊佳倩
(大連市水利規劃設計院,遼寧大連116021)
醫大三院是國家標準的三級甲等綜合型醫院,因其規劃占地中包括一既有排洪渠,需改線重建該排洪渠,新建排洪渠采用鋼筋混凝土暗涵型式。文章主要根據暗涵地基基礎情況,簡要介紹其基礎處理措施。
水利工程;暗渠;基礎處理;排洪渠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建設項目位于普灣新區李店社區,南臨海皮路,西臨荷花灣濕地公園,北臨世紀鼎盛小區,東臨普蘭店市政府接待中心。擬建的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是高水平的大型綜合醫院,即國家標準的三級甲等綜合性教學醫院。該項目計劃投資15.3億元,一期投資11.2億元,二期投資4.1億元。
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規劃占地中包括李店社區一條既有排洪渠,李店社區部分山洪通過排洪渠匯入下游河道,該區域內建有多家工廠、學校及民居,如汛期洪水無法順利排出,水位壅高后形成澇災,對周邊人民生產生活產生影響,將造成較大經濟損失。若保證街道的排洪系統正常運行,該排洪渠需改線重建,本次工程設計內容為:改線重建既有排洪渠,使排洪系統正常運行。
本次興建排洪渠位于海皮路與規劃醫大三院項目區之間,從一座既有公路橋接出排洪渠連接至下游河道,排洪渠總長526.63 m,考慮到對工程安全性、耐久性及少占地的要求,綜合方面因素擬采用鋼筋混凝土暗涵結構形式。
本次設計排洪渠防洪標準保持與原有排洪渠相同,取20 a一遇重現期,排洪渠排水流量在此標準下確定為45.01 m3/s。根據排水流量及地勢條件,經計算箱涵總凈寬確定為7.6 m,共2孔,每孔凈寬3.8 m,凈高2.3 m。
根據地質勘查報告,場地所在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為8°,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20 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特征周期值為0.35 s。場地土類型為中軟土,建筑場地類別為Ⅱ類,為對建筑抗震不利地段[1]。
設計暗渠工程區處地層巖性自上而下分別為:
1)素填土:黃褐色,稍濕~飽和,松散,主要由細砂、黏性土等回填而成,回填時間短,欠固結。場地均有分布,層厚 0.70~4.30 m,層底標高 1.82~3.06 m。
2)細砂:黃褐色~灰褐色,飽和,松散,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混有少量黏性土,分選性好,級配不良,場地均有分布。層厚1.5~3.30 m,層底標高-0.89~0.45 m。為液化砂土。fak=100 kPa。
3)淤泥質粉質黏土:深灰色,飽和—很濕,軟塑,混少量細砂,有異味,場地內均有分布。層厚0.90~1.30 m,層底標高-2.19~ -0.65 m。fak=60 kPa。
4)粉質黏土:黃褐色,濕,軟塑~可塑,手捻有砂感,無搖震反應,干強度中等,韌性較低,場地內均有分布。層厚 1.60~3.70 m,層底標高 -5.09~-2.87 m。fak=120 kPa。
5)細砂:黃褐色,飽和,松散,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混有少量黏性土,分選性好,級配不良,場地內大部分鉆孔均有分布。層厚0.80~1.60 m,層底標高 -5.65~ -3.85 m。fak=110 kPa。
本次設計暗涵經計算對基礎要求承載力為150 kPa,底板底高程2.10~1.22 m。
持力層為②細砂層,承載力為100 kPa,層厚為1.50~3.30 m,為液化砂土,液化等級為中等。
其下臥層為淤泥質粉質黏土,承載力為60 kPa,飽和~很濕,軟塑。
由以上內容可見,暗涵基礎有以下2個不利條件:
1)持力層為液化砂土且承載力較低。
2)下臥層為淤泥質粉質黏土,承載力較低,土層較軟。
根據以上不利條件,首先如遇地震基礎將產生液化,建筑物易發生不均勻沉陷破壞建筑物;其次基礎下臥層的淤泥質粉土含水量高、壓縮性高,在外荷載作用下,地基變形大,不均勻變形也大,其變形穩定歷時較長,同樣極易產生不均勻沉陷從而破壞建筑物結構[2]。
因此暗涵地基需采用有效處理措施,消除其砂土液化性及淤泥質粉土高壓縮性,同時加固基礎提高其承載力。
針對工程的具體情況,主要考慮的基礎處理方法為強夯法及強夯置換法。
強夯法通過一般8~30 t的重錘和8~20 m的落距,對地基土施加很大的沖擊能,一般能量為500~8 000 kn·m。在地基土中所出現的沖擊波和動應力,可提高地基土強度、降低其壓縮性、改善砂土抗液化條件等。同時可提高土層的均勻程度,減少不均勻沉降。
強夯置換法分為樁式置換法和整式置換法兩種,針對本工程僅對樁式置換法進行討論。
樁式置換是利用強夯過程中夯成的夯坑作為樁孔,向坑中不斷按需要填充各種散體材料并夯實,使夯填料形成直徑2 m左右,深度約為3~6 m的散體材料樁,與周圍土體共同組成復合地基。
可有效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小地基變形,廣泛適用于塑性指數較高的高含水量軟黏土。
本工程需進行基礎處理面積8 626 m2,結合本工程具體特點對以上兩種基礎處理方法進行比較,其優缺點如下:
1)強夯法:此種方法地基處理效果較好,工程投資較少,基礎處理可比造價約22萬元,施工工藝簡單。本工程實際勘察地下水水位較高,降水較難,且要求施工工期較短。如采用強夯法進行處理則需先降水至淤泥質粉質黏土以下,降水難度較大,且強夯過程中淤泥質粉土固結時間要求較長,難以滿足施工進度要求。
2)強夯置換法:此種方法地基處理效果好,質量較易控制,工程投資與強夯法相比較大,基礎處理可比造價約31萬元。
根據本工程實際條件,如采用強夯置換法,地下水位降至操作面以下1~2 m即可,同時使地基達到要求承載力的時間較短。
根據以上分析比較可知,兩種方法均可達到基礎處理要求,且均有可實施性。其中強夯置換法雖投資較大,但操作簡單、工期短,確定為為本工程的推薦方案。
本工程強夯置換要求置換深度穿過淤泥層伸入黏土層0.3 m以上,處理后地基承載力≥150 kPa。建議施工方案為:置換樁正方形布置,夯錘直徑1.2 m,橫、縱向間距3.5 m,夯擊能150 t· m,方案設計參數需經施工單位現場試驗確定,并根據現場試驗進行適當調整,將調整后參數提供給設計單位后確定最終實施方案。
根據醫大三院暗渠工程場區的具體條件,經比較分析,確定采用樁式強夯置換法為地基基礎處理措施。
該方法雖投資較大,但操作簡單、工期短,能降低降水難度,大幅提高施工效率,有效的提高基礎的承載力,形成整體性強壓縮性低的良好地基基礎。因此,本工程采用樁式強夯置換法進行地基基礎處理是合理的。
[1]劉正峰.地基與基礎工程新技術實用手冊[S].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27-35.
[2]王廣月,等.地基基礎工程[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37-43.
S277
B
1007-7596(2014)05-0092-02
2013-12-12
伊佳倩(1980-),女,遼寧大連人,工程師,從事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