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大學商學院、粵臺企業合作研究院,廣東 汕頭 515063)
(汕頭大學商學院、粵臺企業合作研究院,廣東 汕頭 515063)
城鎮化受體制、經濟、文化、人口、資源環境等各種因素制約,城鎮化模式與進程因社會類型和社會結構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轉型期中國推行的城鎮化是政府主導的以工業化牽引的農村青壯年農民為主體的城鎮化模式,缺乏農業現代化支撐和制度體系保障,城鎮化質量不高、可持續性差。休閑農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有效路徑和發展方向,具有提升農業經濟、融合城鄉社會和傳承農耕文化三大功能,有助于推進城鎮化進程、提升城鎮化質量、統籌城鄉發展,最終達成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協同發展的目標。
休閑農業;城鄉協同;城鎮化
中國城鎮化頂層設計缺失、路徑不清,城鎮化面臨的二元經濟和二元社會保障等體制機制壁壘未能有效破解,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未能協同發展,城鎮化質量和持續性面臨挑戰。以工業化驅動的青壯年農民為主體的城鎮化過程中,非農化、城鎮化與市民化“三體分離”,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發展失衡,城鄉差距擴大,農村、農業、農民及生態環境等問題凸顯。如何創新城鎮化模式,實現工業現代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有機結合和城鄉協同發展的雙贏,通過工業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雙輪驅動,發展以農業現代化驅動的內生型城鎮化模式,是加快城鎮化速度,提升城鎮化質量,實現城鄉協同發展的戰略選擇。而休閑農業是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緊密聯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路徑。
休閑農業是結合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生態三生一體的新興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休閑農業發展規劃》)指出,“休閑農業是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緊密連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1]臺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0)《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及《休閑農業輔導辦法》將休閑農業定義為: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通過國民休閑,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體驗為目的之農業經營。[2]休閑農業以改善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傳統農業產業升級、繁榮農村經濟、協同城鄉發展、保護自然生態和豐富旅游產品等為目標,具有提升農業經濟、融合城鄉社會和傳承農耕文化三大功能,是農業現代化的有效路徑,也是城鎮化模式創新和質量保障的農業產業基礎。
(一)休閑農業的經濟功能
發達國家的農業已經完成了從傳統低效農耕經濟向現代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的歷程,實現了農業產業化、商品化和集約化,完成了由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的轉變。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城鎮人口比重為73.6%,聯邦德國81.3%,英國88.5%,澳大利亞85.2%,加拿大75.7%,法國71.7%。①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Reports,New York,1988.而直至2011年,中國實際城鎮人口也只有約35%。②由中國市長協會主辦、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承辦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1)》卷提供的數據顯示,至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達到6907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51.27%,首次超過50%,實現歷史性突破。但該數據存在‘虛高’問題,因為該51.27%的城鎮人口中,有15%是農民工及其家屬,由于入戶難和發展難兩大障礙,他們并沒有充分享受到城鎮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并沒有真正融入城鎮社會。因此,中國真實的城鎮化率約為35%。這是由我國單一、分散、落后、高耗、低效的農耕經濟決定的。2012年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中國農民經濟狀況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對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70.98%,傳統農業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及轉移性收入對農村人均收入增長的貢獻不足三成。[3]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創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通過農業特色化、產業化、集約化和商品化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推進城鎮化進程和提升城鎮化質量的內驅動力。
休閑農業作為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一體”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的朝陽產業,集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與銷售、農業旅游服務于一體,能夠拓展農業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增加農村就業機會、提高農業績效和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經濟、完善農村設施、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賦予農業、農村和農民新生活,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之目標的有效路徑。農業部鄉鎮企業局2011年全國休閑農業摸底調查情況表明:2010年,我國休閑農業產業規模(本次調查的13.5萬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資產總額達1812.4億元;年營業收入1106億元(其中農副產品銷售收入604.2億元;年利潤335.2億元,年上交稅金44.2億元);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共有從業人員204.5萬人(其中農民188.7萬人,占行業從業人數的92.4%),并通過輻射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工藝,帶動周邊196.8萬農戶脫貧致富;休閑農業全職從業人員人均勞動產值5.4萬元,人均勞動利潤1.6萬元,是同期全國農業勞動力的勞均產值(1.97萬元)的2.75倍。休閑農業的投資產值率達61%,利潤回報率為19%。[4]
(二)休閑農業的社會功能
中國社會以傳統體力勞動為主的落后的農村農耕經濟和相對發達的城市現代工業經濟并存或現代工業與傳統農業并存,二者間勞動生產率的顯著差異造成城鄉收入的巨大差距,其對城鄉收入差距的貢獻系數為59.62%。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4)——聚焦民生》顯示,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比由1980年的2.49:1擴大至2010年的3.23:1,成為世界上城鄉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國家的城鄉人均收入比小于1.6,只有三個國家超過2%,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城鄉收入差距一般在1.5左右。[5]不僅如此,農村勞動生產力的低下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造成的農村勞動力的老年化和農村的空心化進一步削弱了農村的競爭力和再造能力,加劇了城鄉矛盾,造成城鄉差距的惡性循環。
休閑農業的社會功能在于促進城鄉結合、豐富農業人力資源、縮小城鄉差距、融合城鄉人際關系、增加農民參與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的機會,優化各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配置,使得農民能夠平等享有城鎮居民享有的公共資源,有助于實現城鄉一體化和農村城鎮化的目標。休閑農業對農業現代化的貢獻在于農業的產業化、商業化和集約化,在于一、二、三產業的貫通以及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生態及休閑體驗的融合。休閑農業的發展除加快培養一批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外,還能夠有效引導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的合理流動和相互融合,使城鄉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為環境、互為服務對象,促進城鄉融合和產業聯動,逐步實現城鄉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流域的協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遏制社會分層與分化,促進社會和諧。
(三)休閑農業的文化功能
休閑農業以農業為依托、以農村為空間、以農民為主體,具有農耕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雙重功能。農耕文化是農業勞動者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和積累的,與農業社會有關的物質、文化、精神的總和。農耕文化的哲學意蘊是“應時、取宜、守則、和諧”;農耕文化的時空特征表現為地域多樣性、民族多元性、歷史延續性、鄉土普世性。休閑農業在傳承傳統農耕文化之農時觀、物地觀、節用觀的同時,亦通過休閑農業的文化創新和教育功能,形成保護土地、尊重環境、維護生態、保障食品安全和永續發展等新的農耕文化。[6]更如休閑農業實踐對田園文化(休閑農業蘊含的最普遍的文化形式,它主要是通過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魚池等,讓游客在摘果、拔菜、采茶、賞花、垂釣中,享盡田園樂趣)、山水文化、建筑文化(鄉村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橋、古井、古道、古廟等)、物產文化、民俗文化(農作方式、農耕儀禮、鄉村節慶等)等文化傳統的豐富和發展。
休閑農業在傳承和創新農耕文化的同時,還具有豐富旅游文化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其為游客提供健康、休閑、娛樂等休閑游憩服務,豐富養生、運動、健康等文化娛樂活動,同時也提供都市居民認識農業、了解農村、感受鄉土民俗與文化,體驗田園生活的機會,推進自然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資源的保護,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休閑農業發展引導生產要素流向農村,促進農業結構現代化、農業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管理現代化,改善農村發展環境和村容村貌,提升農民教育和文化水平,賦予傳統農耕文化以新的活力,是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城鄉融合及城鎮化質量的文化保障。
城鎮化受體制、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等各種因素制約,城鎮化模式因國情不同或區域差異等而存在顯著差異。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現實弊端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農村空心化問題。由于農村普遍缺乏產業支撐,農業的低效率和低收入,迫使農村勞動力不得不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導致農地閑置,農村只留守老人和兒童。這種以城市工業化驅動的青壯年農民為主體的城鎮化模式實質上是以犧牲農業、農村和農民利益為基礎的,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未能協同發展。同時,實行以城市為中心,以集聚效益為目的的經濟區域綜合開發戰略,帶動剩余農村勞動力源源不斷地進入城市就業,大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出現交通擁擠、污染嚴重、住房緊張、失業加劇等突出問題,形成大城市過度集聚發展的局面。因此,我們在大力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同時,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發展縣域經濟,推進中小城鎮的建設上,發展特色小城鎮,實現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二是政府主導的城鎮化過于注重城市化的物理外觀,忽視了人的城市化和權利的制度安排,質量低、可持續性差。國外城鎮化的成功模式幾乎都是在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共同作用下進行的,因此,在城鎮化過程中,必須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制定管理制度與法規,建立服務體系并出臺激勵政策措施,推動農業生產逐步走上專業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的道路。三是城鄉發展不協調,城鄉隔距加大,社會分層與分化加劇,有違社會公平與公正。高質量的城鎮化應注重城鎮化進程與經濟發展同步協調,城鄉發展互促共進,力求實現城鎮化的速度與質量同步上升。
休閑農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路徑之一,能夠構建農村新型社區,提升城鎮化質量,促進城鄉統籌,最終有助于達成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協同發展的目標。
(一)以內生型城鎮化模式構建農村新型社區
農業是中國的根基,農業發展狀況決定中國城鎮化的進程和質量。我國在單一(種養殖生產,即一產)、分散(以戶為單位,自給自足,無法形成產業化和產業鏈)、落后(農業主要靠人、牛、馬,機械化程度低)、高耗(養殖、種植消耗與自然資源不匹配)、低效(產值低、價格低,競爭力低)的農耕經濟背景下實現的城鎮化,實質上是政府主導的以工業化牽引的外生型城鎮化模式,即以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方式實現的農業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在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制度和二元社會保障制度等體制機制壁壘未能有效消除的情形下,農民工及其子女不能充分有效融入城鎮社會(農民進了城,卻成不了市民),這是低質量、不可持續的城鎮化,甚至是“偽城鎮化”,其產生的結果是農業的落后、農村的衰敗和農民利益的被剝奪。
農業現代化驅動的內生型城鎮化模式以農業的集約化、產業化、商品化促成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地流轉的市場化和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其以市場為主導,促成人口、資本和土地的自由流轉,能夠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護農民的土地利益,使得農民能夠長期享受土地增值帶來的分紅或收益,最大限度釋放農村勞動力。其在為工業化提供人力資源的同時,也有助于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從而達成以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雙輪驅動城鎮化進程的目標。
休閑農業通過農業特色化、產業化、集約化和商品化實現農業現代化,包括農業技術現代化、農業結構現代化和農業管理現代化,是推進城鎮化進程和提升城鎮化質量的內驅動力。其推進傳統農業由單一的生產型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并舉型轉變,農業不再是簡單地原料、農產品生產,而是一個產業循環系統,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種養業(一產)、現代農產品加工業(二產)、現代物流服務以及生態休閑觀光旅游業(三產)。借助一、二、三產業的貫通,拓展農業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實現專業化、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增加農村就業機會,引導農民以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生產向特色專業方向發展、服務向休閑園區集中、人口向新型社區集中,有序轉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構建農村新型社區,實現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和推進小城鎮發展。
小城鎮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地位已經為很多國家的實踐所證明,如美國城市小而多,城市集聚度高,注重科學規劃,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服務設施的完善。美國的城市多數規模不大,以3-10萬人口居多,大約占城市總數的99.3%。近30年發展起來的大都會、城市圈或衛星城集中起來的城市帶,就是大批小城鎮的集合,而不是靠無限擴張中心城市管轄范圍來實現城市規模。[7]英國小城鎮合理分擔大城市的職能,城鄉居民共居及城市居民郊區化。日本注重發展小城鎮特色產業,重視農民收益和小城鎮發展規劃。
我國農村人口多,城鄉差距大,加上體制機制壁壘,單純以工業化拉動的城鎮化不僅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還會加重大城市壓力,造成新的社會矛盾。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大、成本低,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城鎮化模式。因此,我國應把城鎮化的重點放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上,形成以大城市為龍頭,以中小城市、小城鎮為支撐,以農村新型社區為基礎的城鎮化格局,走就近就地新型城鎮化的路子。休閑農業的集聚、擴散效應和產業聯動效應通過放大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形成一定區域內的產業聚集,帶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就業,有助于農民就近就地城鎮化。
(二)以市場主導的城鎮化提升城鎮化質量
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一表述,是繼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之后的又一次制度創新,其對城鎮化模式創新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當下中國城鎮化質量問題一定程度上是忽視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結果。傳統農業升級,農業初級生產功能向二、三級產業發展,即科技、環保、高效、休閑的產業化、商業化、集約化現代農業是轉變城鎮化模式、提升城鎮化質量的有效路徑。休閑農業以農業為根本,以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目標,走生態農業、科技農業、特色農業的道路,將傳統農業與休閑旅游相結合,達成生態、社會與心理的協同,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損及未來發展的需要,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休閑農業發展促進土地流轉機制改革和城鎮化質量提升。不同農地流轉機制與城鎮化模式之間的互動關系不同,對城鎮化模式和質量的影響也存在差異。(1)農地征收現金補償形成的松散型城鎮化模式。農民土地被征收后,一次性獲得現金補償,變成失地農民。在現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下,失地農民流入城鎮后不能真正融入城鎮社會,其生存權、發展權、參與權等直接影響城鎮化的質量和可持續性。(2)農地征收現金補償加物業補償和就業安置形成的政府主導型城鎮化模式。該模式在解決失地農民農轉非的同時,使其借助物業補償長期享有土地增值收益,是政府主導型城鎮化模式。該模式推行的障礙是如何平衡區域差異以及失地農民個人、開發商和國家或社會利益。(3)休閑農業與農地市場化流轉形成的以市場主導的城鎮化模式。休閑農業發展推進農業集約化、產業化和商品化,農民通過農地確權和賦權,通過農地產權化、資本化、股份化,實現農地市場化流轉,以委托經營、專業化經營、農產品深加工等方式深化農村社區集體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專業股份合作,借助市場機制實現農業人口和生產力要素向特定區域匯集,以產業發展涵養土地價值,通過農業現代化使農民就地實現城鎮化。
休閑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推進新農村建設,引導和吸引農民就地城鎮化。休閑農業推進農業融入市場化和城市化,有助于提高農業經濟功能,優化農業布局,強化農業的生態功能,引導資本投資開發現代農業,鼓勵城市工商業大戶到農村流轉土地,興辦生態園區和現代農業基地,加快發展外向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和高效農業,全面增強農業、農村和農民競爭力,延伸農村文化功能,整合城鄉旅游資源。[8]休閑農業的上述功能有助于農村交通、信息、教育、文化、醫療、服務、基礎設施、農田水利、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等的改善,使得農民以土地為依托,以土地流轉為杠桿,分享休閑農業發展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就地城鎮化。
(三)休閑農業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同發展
城鄉差距導致數以億計的農村青壯年流入城市,造成農村勞動力的老年化和農村的空心化。根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抽樣調查結果推算,201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5278億人,較2010年增加1055萬人,增長4.4%。其中,外出農民工15863萬人,增加528萬人,增長3.4%。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進一步削弱了農村的競爭力和再造能力,造成城鄉差距的惡性循環和城鄉經濟發展的失衡以及整體經濟發展的停滯。
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土地差別化政策支持、稅收優惠、低息或無息貸款、技術支持和人力資源支撐,做好休閑農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和長期規劃,優化休閑農業發展環境,加大休閑農業發展的政府投入,拓寬休閑農業發展的融資渠道,形成“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休閑農業發展格局,借助休閑農業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有助于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政策和二元社會保障制度,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休閑農業對一、二、三產業的貫通和對市場機制的導入徹底改變傳統的農村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單向流動的發展模式,帶動城市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領域延伸,使上述要素在城鄉相互融合、平等交換,提升農業農村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同時,休閑農業發展還改變了傳統農耕經濟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結構,促成資本與農業的結合,加速農民在休閑農業產業鏈中的分工和分化,如農糧小農的瓦解和商品小農的興起,農業生產的產業化、規模化和商品化,土地流轉機制的市場化以及傳統農耕人口的減少等。休閑農業推進的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升級通過外部市場(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驅動和內部三線產業的融合,促進農地農有向農地農用和農地非農用的方向發展,強化農民在農業產業布局、農業專業化經營、農業“三線”產業鏈中的作用,使得農民借助社會地位提升、經濟收入增長、文化素質提高和社會公共資源享有份額的增加等縮小與城鎮居民的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9]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R/OL].[2013-05-12].http://www.gov.cn/gzdt/2011-08/24/content_1931324.htm.
[2]張淑雅.休閑農業經營管理之研究[D].臺北:臺灣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12:2.
[3]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中國農民經濟狀況報告[R].2012-08-21.
[4]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全國休閑農業發展情況研究報告[R](2011).
[5]王紅茹,朱杉.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比3.23:1,成差距最大國家之一[N].中國經濟周刊,2011-09-20.
[6]張叢軍.新農耕文化淺議[J].山東社會科學,2011(3):55.
[7]曹金臣.發達國家小城鎮建設的經驗[J].新農村,2013(3):34.
[8]于亞文.農業產業化與農村城鎮化的互動關系[J].南通大學學報,2005(2):35-38.
[9]蔡培慧.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D].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9.
休閑農業與城鎮化模式創新探究
曹瓊
F 292
A
1001-4225(2014)05-0045-05
2014-01-20
曹 瓊(1970-),女,湖南株洲人,經濟學博士,汕頭大學商學院、粵臺企業合作研究院副教授。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粵臺建設用地土地流轉與農民利益補償機制比較研究”(GD12XYJ28);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無地農民的土地意愿與土地流轉研究”(12BJY086);汕頭大學創新團隊項目“粵臺農民土地獲得途徑與土地流轉政策比較研究”(ITC12003)
佟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