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作為新時代教師必須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適應教育教學的發展。身為一個教育者,我認為創新教育的本質就是激發學生自身存在但尚未被挖掘的巨大潛能,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快樂。由此看時代賦予語文教學以重任,只有具備高素質的教師才能開啟每個學生的智慧之門。
高中語文課堂語言創造性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作為新時代教師必須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適應教育教學的發展。身為一個教育者,我認為創新教育的本質就是激發學生自身存在但尚未被挖掘的巨大潛能,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快樂。由此看時代賦予語文教學以重任,只有具備高素質的教師才能開啟每個學生的智慧之門。新時代的教師應該從各個方面發展提高自己。
一、做個博學多才的教師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把語文課教活,教師本身就要有一眼常流常新的清泉。語文教師如果僅僅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靠傳授教材的知識來應付考試,那就遠遠不夠了。無論是從學生的角度還是從教師自身的角度,都應該不斷充實自己。
首先,教師要鉆研教材,并加以自己獨特的見解,除了把自己理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把文本道德層面的感悟傳遞給學生。告別那種依照教學參考資料畫瓢的做法。
其次,借助各種科技手段廣泛涉獵與教材相關的資料。如《赤壁賦》《阿房宮賦》《過秦論》等文章,我在認真備好教材之外,還和學生共同查閱有關的資料,如烏臺詩案、秦朝及秦始皇等,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再次,多讀些課文的原作及有關專業的書籍,利用多方資源充實自己。
“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豐富的知識、獨特的見解、真摯的感情、生動的語言,定能扣響莘莘學子的心弦,既教活了語文又提高了學生和自身的素養。
二、要有機智的課堂語言
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決定了其具有隨機生成性,有可能會出現一些預料之外的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靈活、幽默、有針對性的語言處理意外事故,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課前三分鐘演講”活動,因為是初次搞,同學們都很緊張,沒人愿意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只好點名了。被點到的那位同學由于過度緊張,站起來時把同桌放在地上的保溫水杯“砰”踢倒了。頓時,教室里很安靜,他也很尷尬地愣在那里。看到這種局面,我順勢說:“哈!我們的第一炮終于打響了——一鳴驚人!非常好!請大家歡迎他上臺演講吧!”就這樣氣氛扭轉了,他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穩定了情緒,從容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精彩的演講,給同學做出了榜樣。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中不知不覺地做出相應的變動。”在類似的突發事件面前,我們只有因勢利導,用機智性語言幽默地把意外事故與活動本身聯系起來,才能恰到好處地使尷尬局面變成熱烈的氣氛,利于學生的學習。這樣遠比老師責備、批評或挖苦幾句要明智得多。在教學中除了要有機智的口語外,還應恰當地運用一些體態語言。這不僅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融洽師生關系,有時還能發揮口頭語言所無法替代的作用。比如一些有難度的提問,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有時用體態語言來代替贊同與否的簡單化表示效果會更好些。時至今日,各種科技載體都成了課堂教學傳遞信息的手段,但不管什么時候,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更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各種契機,靈活地運用機智的語言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三、課堂教學要有情感性和創造性
語文教學藝術就是指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斷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學活動。其核心是情感性和創造性。因此我們應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出人文學科的獨特優勢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提升。
“文章不是無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的產物和表現,語文教師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以情動人,使學生在愉悅的審美滿足中接受知識,受到教育。葉圣陶說過:“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的目的是接受美感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和學習的原動力。在教學中要摒棄只重視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靈性情趣不顧的教法,應該引導學生去感受,即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知覺、想像、聯想、情感去觸摸內容的整體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趣和意旨。例如,在學習《菏塘月色》《聽聽那冷雨》等優美的散文時,可以讓學生在了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有感情地去朗讀,在反復地誦讀中展開想像和聯想,體味其中的意境美、情感美,爭取獲得身臨其境,神會其中的感受。在審美愉悅中陶冶情感。
教學實踐證明,興趣將直接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設計富有創新性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那種強烈的探索欲望,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對每一堂課都感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思維,課前就要精心設計問題和教學思維過程,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和感受。如在講《裝在套子里的別里科夫》時,導語為:“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同學們,先讓我們在題目上做一下文章。裝在套子里的是個什么人?他為什么要裝在套子里?這是個怎樣的套子?是誰把他裝進去的?今天我們周圍是否還有這種人呢?這樣的導語,層層設疑,絲絲相扣,既涵蓋了文章內容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鉆研教材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這樣的導入,會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探究原因,學生的想像力和創新思維就容易被激發出來。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創新源之“好奇”與“質疑”,教師富有情感的創新性教學藝術,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千呼萬喚始出來”,讓學生始終感到知識的“活水”源源不斷。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成長為真正的智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