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冰 姜軍輝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靈魂、經濟競爭的核心。而高中時期是人的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創新意識形成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就現狀而言,中國的高中生應試能力較強,但相對動手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較差。影響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因素很多。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意識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其意義不言自明。
高中生創新意識能力培養策略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一個沒有創新的民族是沒有希望和前途的。當今世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創新也越來越被各國所重視。沒有創新就意味著被淘汰。要在全社會形成創新的基礎和氛圍,就要從基礎入手,通過有效可行途徑來培養和發展我國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江澤民同志也曾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狀況及影響因素,努力構建學生創新能力的社會培育機制、激勵機制和自我完善機制,調動全社會力量重視和支持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我國學生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水平和效益。在中學階段大力提倡創新教育,高度重視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直接關系到未來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和國家綜合國力的大問題。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探索在中學階段實施創新教育的規律,多去研究實施并取得成效的途徑。
一、影響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的因素
1.創新是人類對以往知識經驗的有利變革。在人類競爭中起重要作用。在高中的學習中,高強度地為學生灌輸考試標準化答案的教學方法,極易讓學生形成定勢的思維習慣。教師授課方式常缺乏互動和民主氣氛,以灌輸為目的,雖有啟發也是為了灌輸——這種做法嚴重地打消了學生的創造思維的形成。學生學習方式以單純記憶為主,課堂教學方法仍然是滿堂灌,必須通過題海戰術才能適應應試考試的需要。在這種方式下,學生的知識面狹窄,批判性思考、創造性思維受到壓抑。通過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人才,“聽話”與“會考試”是評價學生的普遍意識,這種教育體制雖也能培養出人才,但卻不能適應創新大潮之下的國際競爭環境。
2.從具體社會環境看,我們認為經濟基礎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社會條件和物質利益的因素。人是社會動物,人的一切活動都不能單純地解釋為個體的活動,而是與其所生活存在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空間時刻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單個人的活動也反映著社會的影響,具有社會活動的意義,受到內在和外在的社會規則、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約束、激勵和推動,受到其他社會成員的交互影響。
3.從主觀上講現階段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欲望。許多學生給自己將來的奮斗目標定位不夠準確,往往僅滿足于考上大學找一份好的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欲望的激發。高中階段的學生,他們幾乎將所有時間都花在了學習課本知識上,完全成了“為了考試而學習”。他們的創新意識相當淡薄,更談不上創新欲望了。缺乏創新興趣。當代學生的興趣往往隨著時間、環境、心情而變化,對創新感興趣的不多,更缺乏創新所需要的深度和廣度,這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
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原則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必須遵循個性化原則,因材施教,重在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獨創性,培養其自主的意識、獨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確立教育的個性化原則,先要走出思想認識上的誤區。要從“將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對立起來”的誤區中解放出來,從“將全面發展理解為平均發展”的誤區中解放出來,正確理解馬克思關于全面發展的理論;要從“對教育平等”的錯誤理解中擺脫出來,承認差異,發展差異,鼓勵競爭,鼓勵冒尖,不求全才,允許偏才、奇才、怪才的生存與發展。
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只是跟他們的智力因素有關,非智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創造潛能的發揮。個性品質中的協作特征就是這樣一種因素。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首先,要從小培養他們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學會與人相處、關心他人。其次,是要多讓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學會在一個有競爭的集體中進行工作,學會在與人合作中進行創造。
三、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的策略
1.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時期,中學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要面向全體學生人們以往對創新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認為培養創新能力只是對部分優秀學生而言,這是將創新與創造的概念相混淆而產生的錯誤認識。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創新潛能。因此,中學教育要面向所有學生,注意開發每個學生創新的潛能。教師只有珍惜學生創新的巨大潛能,才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加以開發和利用,才能使每一名學生都感到創新是自己能做到的能做好的事情,使創新成為學生生活中的動力。
2.加強制度建設,改革管理體制,增進激勵機制。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使科技活動有章可循。并且將指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作為教師評比的一個指標。每年對結題項目進行盤點,表彰獎勵優秀項目組成員、指導教師、管理教師,推薦優秀項目成果申報各級各類獎勵,并且將這些成績與績效工資相結合,認可科技教師的勞動,給予鼓勵,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3.為學生構建新平臺,每個人都有自我表現的欲望,需要自我表現的空間,而中學生尤為突出,在教學中要根據數學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多給學生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一些實踐操作的空間,為學生構建新平臺,讓他們在操作中,演示、實驗中掌握內容,學到新知識,并以此增加他們自主創新的信心和勇氣。
4.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家庭環境很重要。陶行知說過:“人人是創造之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這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處于創造之中,當然發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長在點滴的生活中喚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產生發散思維,鼓勵他們發揮聯想。并且要尊重孩子對人生的選擇和志向,尊重孩子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評價,這對孩子的自由發展,創造性發展,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對于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富裕繁榮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做到大、中、小幼相銜接,家庭、學校、社會相配,科技創新教育一定能結出豐碩的成果。
總而言之,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有兩個主要的途徑,一是以保護和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為目的,改革教育機制、改革人才培養和選拔制度、改善人力資源環境,去除阻礙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障礙,解決消極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現實問題。二是積極探索有策略、有計劃地培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理論和方法,引進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先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