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君
朗讀是中國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傳統教學方法,讀書聲被視為一種美妙的聲音。隨著新課程的開展,現代的語文教學對中學的朗讀教學高度關注,并強調是學生的素質全面提升的課堂行為。本文以初中語文為研究對象,探究朗讀教學的內涵和有效開展朗讀教學的策略。
朗讀教學初中語文策略一、朗讀教學的內涵和意義
朗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朗讀教學的開展主要包括四個環節。第一,注重朗讀教學中字音的準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糾正學生的字音來指導學生對生字詞的學習,對新的詞語進行積累;第二,在朗讀讀教學中領略文化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涵。文章的段略大意和中心思想,課堂講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方法,但是在朗讀中通過引導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感情認識;第三,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情感是一種隱性的課堂文化,這是通過知識的學習不能完全達到的,朗讀法可以引導學生對感情的認同和心靈的共鳴;第四,在理解文章大意和體會作者感情的基礎上,通過背景音樂的配合,來體會文章的美,體會朗讀的美。
在朗讀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做到四到。第一,眼到。即看清字形,用分解法辨別字的結構和偏旁部首;第二,口到。即讀準字音,把握句子中的生字,讀出句子的感情;第三,心到。即理解生詞的含義和句子、段落、文章的中心內涵和核心意思;第四,手到。即在朗讀的過程中對重點詞匯、中心句和優美句子進行標注和注釋。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1.加強對學生朗讀基本技能的訓練
朗讀是體驗和感受語文語言美的重要工具,學生通過朗讀的抑揚頓挫,通過重音輕讀來表達作者的中心思想,是一種重要的外化知識方法。但這些情感的體會是建立在普通話的普及和字詞讀音準確等基本技能的訓練上。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基礎練習,對學生的方言讀音予以糾正,并交給學生相應的朗讀技巧。例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現代詩歌,具有較強的節奏和押韻,筆者在開展教學時,首先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央視節目詩歌朗誦的節選視頻,引導學生透過感官感受在背景音樂古箏合奏下,主持人對詩歌的朗誦。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聽,來對照自己的讀音在哪些詞方面還存在錯誤及時糾正,同時體會作者是如何富于詩歌生命,如何通過朗讀表達詩歌積極樂觀而堅強的人生態度,并向學生說明朗讀者所使用的朗讀技巧,通過分析朗讀而融合課文內容的分析。同時,朗讀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包括詩歌、散文、文言文、詞曲等,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朗讀方法進行教學。
2.創設教學情境,促進朗讀教學的情感滲透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是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要求。朗讀在理論上來講其規范性很強,也是在鍛煉學生表述能力的一個有效形式,朗讀教學是與課堂情境密切相關的,朗讀教學的學習效率與課堂情境的創設是密切相關的,需要課堂情境所營造情感氣氛的熏陶和感染。例如,《桃花源記》反映的是封建統治下人們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社會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但是,學生對封建社會的生活現狀沒有感性的認識,使得學生在朗讀桃花源記的過程中只有對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欣賞和喜悅之情,讀不出人們內心的一種希望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這時,教師借助白毛女選段的播放,通過語言對封建社會農民的悲慘生活進行了描述,借助圖片是學生深切感受到封建社會人民在剝削和地主壓迫下的一種生活狀態。通過塑造封建社會艱難生活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桃花源。學生對桃花源的體會更加深刻,在朗讀過程的情感也更加真實。
三、通過設計導學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朗讀
朗讀教學不僅是體會語言美和感受作者情感的一種有效的過程,同時也是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一個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通過設計導學問題,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皇帝的新裝》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幾乎都能夠理解課文的表層意思,并且因為文章的簡短,學生在5分鐘左右基本都能掌握,這時教師如果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皇帝為了變得漂亮,會穿怎樣隆重的衣服呢?什么?皇帝居然光著身子出來了,那可是群臣都在啊,這回皇帝要獻丑了,要被別人恥笑了。結果也沒有,群臣都稱贊皇帝的衣服?這時為什么?皇帝自己不知道光著身子不漂亮嗎?那他為什么會受騙?通過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疑問,來促進學生產生認知沖突,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課文。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在朗讀中逐漸體會皇帝位高權重,群臣雖然看到皇帝丑陋無比,卻不得違心說很漂亮,同時,皇帝明知道光著身子不好看,還是堅持如此,可見是自欺欺人,皇帝和群臣的心靈丑陋與小孩子的心靈美形成對比。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才是真實的美,作為一名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做才可以使自己成為心靈美的人。
四、注意朗讀內容的豐富性
語文教學的內容是豐富的,從題材上說包括記述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從表現形式上分為現代文、古文,現代文又分為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古文分為文言文、古詩、詞等,不同形式的文章有著不同的朗讀技巧和朗讀節奏。但是在實踐中,教師將朗讀教學的內容局限于詩歌、詩詞等感情豐富的文本,而對于議論文、說明文等富有哲理的內容則忽視文章的朗讀。朗讀不論是對于學生的記憶還是對于課文的理解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朗讀教學的作用,同時要把朗讀的內容由課內向課外擴展,引導學生組織朗讀比賽和朗讀討論,通過朗讀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語感,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綜上所述,朗讀教學促進學生字詞讀音的準確性,促進學生對課文情感和課文中心思想的體會和理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途徑。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朗讀教學的開展,通過創設朗讀情境,設計朗讀的導學問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金翎.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法有效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黃曉娜.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法的實踐和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07.
\[3\]沈莉.對初中語文課堂開展誦讀法的理性思考\[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03):37-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