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安 于子芳
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對“小組自主、互助、合作”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搭配分組,營造氛圍;指導預習,重視展示;及時反饋,及時檢測;討論不少,獨立也要;講解加點撥,教學要扎實,最終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活力課堂分組展示檢測獨立點撥教育的本質,不僅在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豐滿。中國作為曾經的一個文明之邦,也曾有過這樣的見識——“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課堂是人與人的有聲交流,是人與文本的無聲的交流。是充滿活力的,是有生機的!可現實的課堂呢?有時候確實讓人身心疲憊!由此,我們呼喚充滿活力的課堂!
課堂教學中,我們時常發現許多學生無精打采,無所事事,甚至哈欠連天,昏昏欲睡。我想一節好課的標準是“學生大部分時間應該處于興奮狀態”。可學生到底喜歡什么樣的課堂教學呢?如何才能一直處于興奮狀態呢?
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杜郎口的教學模式,學生四面圍坐,教師穿梭于他們之間,學生一個個輕松自如,討論發言是那么的有模有樣,完全是一種在為自己做學問的樣子。這個形式就讓我深深的感受到學生要的是屬于自己的課堂,而不是被老師牽著走的課堂。
一、創造氛圍,科學搭配
贊可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營造這樣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無法發揮作用。”
回到自己的課堂,我不能完全推翻原先的那種課堂形式,計劃讓學生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慢慢走來。我就給全班按照自愿組合的分組原則,并且把空著的黑板報和黑板分成六塊,分給每一個組,告訴他們這是他們的成果展示天地,還讓他們為自己小組命名,沒想到一向沉默的班級一下活躍起來了。很快什么謹瑜組,天使組,勤奮組都出來了。他們主動將自己的組名貼在展示領域的上面。學生就像解放了的農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一樣積極性一下子就上來了。為了能在自己的“責任田”中種出好的莊稼,我發現同學中的配套的輔助性的讀物也多起來了。我就趁機讓他們各組互相打分,這樣一來,課堂上又多了一分競爭力,課堂的氛圍就更加活躍了。看著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強著說的樣子,我也跟著興奮起來,我的情緒也更為飽滿了。
二、有目的的預習,重視學生的展示
學生習慣了以往的教學方法,一下子讓他們變成主角的確有點難度,因此我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方法。曾經有人這樣說過“誤盡蒼生是語文”,的確語文教學少了一些規律,多了一份對生活的思考;少了一些死記硬背,多了一點理解與感悟;少了一些一成不變,多了一些“與時俱進”的內容。因此在預習課上我進行了說課示范,讓學生感受語文課堂的特點,怎樣把握一篇課文的重難點以及怎樣進行課堂設計。然后讓學生嘗試著進行說課訓練,培養他們把握課堂的能力,從中教師也可以觀察到學生的授課能力,從而調整自己的授課策略。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學會了自學,自習課上能夠獨立的解決語文的雙基知識,并且找出了重難點。
展示課就是展示、交流預習模塊的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和對感悟進行提煉提升。這一關非常重要。引導學生開設豐富多彩的展示課型。如戲劇表演展示,知識梳理展示,詩歌朗誦展示,辯論賽展示等。有一次學詩歌單元時,我們師生進行了朗讀與表演展示。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有個小組的同學居然采取奏樂、伴舞的形式表演朗讀,這樣,不但增加了效果,活躍了氣氛,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這種獨特的教學方法,如果不是具備這樣的開放課堂,絕對是不會允許的。這節普普通通的語文課,融入的卻是音樂、舞蹈、表演等綜合內容,培養的是學生方方面面的綜合素質。就連對課文內容的概括總結,他們也不要求學生一種模式,無論用詩歌,還是用演唱,還是引經據典,只要能完整表達意思,老師都許可。在這里的課堂上,完全沒有了傳統意義的教學過程。充分挖掘學生潛力,培養學生能力,張揚學生個性,體現出的是“我參與,我快樂,我自信,我成功”。
三、反饋要及時,檢測要及時
反饋就是反思和總結,對預設的學習目標進行回歸性的檢測,突出“弱勢群體”,讓他們說、談、演、寫。“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在語文的反饋課上應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檢測。檢測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如組長檢查雙基知識,老師檢查能力提升題;或者學生根據教學重難點合作出題,全班同學共享。通過反饋課教師及時給學生以指導或幫助。
四、討論重要,獨立思考更重要
討論式教學方法是杜郎口教學方法的主打方法。課堂氣氛濃厚,師生情緒高漲,學生相互交流、切磋、碰撞、借鑒、去偽存真,合作共贏,達到言之有物,達之有序,書之規范,言之精彩,作之有情,述之有感,評之有度,改之到位。討論是不可少的,然而靜靜的獨立思考,自我梳理,搜集信息,咀嚼體味,形成主見,也是非常必要的。活是條件,實是根本。
討論式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調動學生積極探索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討論的內容有的是為了加深和擴大知識而討論而組織的專題討論,有的是某種疑難問題的討論,有的是有爭議問題的討論等。討論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同桌,可以是小組,也可以是全班。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被動地位,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畢竟考試是考查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允許商量與討論。語文課堂更是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語文課堂上尤其是預習課上,不能事事都討論,也不能時時都討論。要根據題型,題的難易程度以及題目的要求靈活選擇學習方式,教師適當的做好預習指導。如字詞、文學常識的梳理需要合作完成,然后共享勞動成果;詞語的運用,語言的實際運用需要討論,然后形成個人的見解;閱讀理解需要合作,需要老師的方法點撥;主觀性的言之成理即可的題目,寫作訓練題目則需要靜下心來獨立完成。綜上所述,獨立思考與討論式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靈活運用,切忌追求討論的形式,忽視教學的內容。
五、教學相長,講解加點撥,教學要扎實
課堂教學無論怎么改,都應是扎實的、務實高效的。如果離開教師的講解與點撥、引導與組織,那么知識的升華、知識的生成等無從談起。如語文教學中朗讀指導,讀到什么程度才能體現課文要求;邊讀邊悟中“悟”,應悟出什么道理來;數學教學中性質、概念的生成等,都離不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體現“一導雙主體”,即教師主導、學生教師均為主體,才能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主導為主體服務,當主體遇到障礙時,疑惑不解時,走偏失向時,無從著手時,茫然無助時,心猿意馬時,教師適時去引導、點撥、激發、喚醒,教師是參謀,是催化劑,是風向標,但絕不是主角,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把學習的權利、機會、快樂還給學生。那么,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堂。課堂是學生學知識,長智慧的地方,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動起來,充滿活力,教育才能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
歸來吧,充滿活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