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小進
闡述了數學探索式教學的三個部分,具體分析了探索式教學的三種方式,即情景創造式探索、小組創造式探索、數學模型式探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探索式教學彌補了以往傳統教學的不足,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因材施教,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探索式教學小學數學興趣常言道,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數學又是各項理工科知識的基礎,它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富有創造力的學科,數學探索式教學就是其創造力的集中體現。當今社會,隨著科技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更需要人們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主體意識,在打基礎的同時,教會學生們如何去學習,而探索式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索,無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從對知識的認識積累過程向對問題的探索研究過程轉變。本文就探索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展開討論。
一、數學探索式教學的涵義
數學探索式教學,是一門以探究為主,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深入研究的教學。探究是由學習、思考、疑惑、提問四個學習要素組成的,而且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各要素不能相互脫離存在。
數學探究式教學可簡單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針對平時數學教學內容的探索,這要求學生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深入鉆研,解決問題;二是針對某個特定數學主題的探索,如小時候常用于數學計算的小木棒,可以形成一個主題,探索關于小木棒里的數學奧秘,小木棒不僅可以解決簡單的加減乘除,還可以往高級解決勾股定理等問題;三是由老師提出問題,給學生設置一個數學情景,讓學生們自己組成小組,通過一定的教學實踐活動,探索數學問題,這就是所謂的情景式教學。通過以上這些探索式教學,不僅能使同學們掌握一定的數學研究方法,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數學探索式教學的方式
1.情景創造式探索
在數學探索式教學中,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背景,創造富有想象力的情景,引入數學思維,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激發同學們濃厚的學習熱情,使同學們興趣盎然。針對小學生的生活和思想情況,設計愉快的、充滿童趣的數學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促進學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望,并能夠持久保持下去。比如小學生之間常會有這樣的對話,小紅講:“我有7個小熊娃娃,還差3個就有10個了,你有嗎?”小黃會接著說:“我已經有了8個小熊娃娃了,還差2個就有10個了,比你多1個呢。”這是10以內進位加減法,也同時復習了湊十的知識。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數學探索過程,它像一塊無形的磁鐵,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自主的進入探究階段。
2.小組式合作式探索
當今社會講究團體合作,科學的探究方式是集體研究方式。通常以4、5、6個人一組,建立討論小組,小組成員間進行分工合作,并不斷地進行合作交流,同學們在其中不僅可以更好的學習知識,還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在討論中自主進入探究學習的狀態,同學們相互之間提出問題、討論計算,這種合作探索的方式是利用學生集思廣益,使學生們的思維得以互補,開闊了同學之間的視野,促進良性競爭,相互進步,同時,大家各抒己見,能使數學計算更加清楚,結果更加準確。所以,合作探究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培養團結協作精神,構建和諧的學習氣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數學模型式探索
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要善于構建數學模型,利用數學模型來進行探究。由于老師給出的數學情景可能過于抽象,如探討日常生活中跟媽媽買菜時的數學奧秘,此時,就需要同學們建立買賣之間的一個數學模型,具體分析。利用數學模型,能夠開拓同學們的思維,引領同學們對數學進行自主探究,能讓同學們有一個大概的數學思路,不至于在探究初期處于一片茫然階段,所以數學模型在探索式教學中起到一個指引的作用,可以培養同學的邏輯性探索思維能力。
三、探究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數學探究式教學彌補以往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改變了傳統教學中老師單一的傳授知識的方式,即學生們依靠死記硬背得以積累知識的應試教育方式,這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方式,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而探究式教學則很好的改變了這一弊端,在數學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是起指導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研究數學知識,對某些數學現象能夠自主的進行觀察和研究,從而得以發現問題,并針對問題能夠提出假設,學生們能夠就數學問題自己建立模型來驗證假設。這是一種創新教學,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通過設置各種各樣的情景模式,來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顧學琴.新課程背景下對小學數學探究性教學的研究\[J\].成才之路, 2009,(22).
\[2\]張國棣.新課程教學應加強學生“探究”方向的指導\[J\].數學通報,2007,(1).
\[3\]戴麗萍.淺議探究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