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嫻 何麗銀
2005年9月,海爾正式提出“人單合一”模式。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業內業外人士都不看好它轉型,組織結構變革是管理界的世界性難題,體量巨大的海爾如何轉身?
今天,互聯網已經讓傳統制造業傷筋動骨,騰訊、小米、果殼科技等新星不斷涌現,以及柯達、摩托羅拉和諾基亞“下臺”證明了一個事實:企業崛起和隕落已成為常態,在這個動蕩而又混沌的時代,堅固的大廈也能一夜傾倒,唯有顛覆、創新才能繼續堅挺。當傳統企業大呼要學習雷軍的互聯網思維時,9年前大膽變革的海爾已走在實踐的路上,當初不被看好的嘗試正在發揮力量,而且它的“破壞”一點都不遜于互聯網公司。
每個員工都可能當CEO
什么是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張瑞敏在很多場合這樣解釋——人是員工,單是用戶,人單合一雙贏就是員工給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價值。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席卷了海爾8萬多名員工,他們變成了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獨立運作,自負盈虧。
這就是海爾的消滅中層。以銷售層面為例,以前全國、省、市、縣四級都有人,現在省和市沒有了,直接到縣一級,而且縣級團隊不能超過7個人,他們有決策權、分配權、用人權,完全是一個小微公司,一個縣的業務都由他們自主管理。而在海爾內部,原來的部門也改編了,名字換成經營體、利共體。海爾互聯網創新應用經營體在2007年成立,收益與它支持的一級業務經營體掛鉤,因此它要盡可能地滿足一級經營體提出的各種要求,例如社區店經營體希望從線上引來更多的客流,產品型號經營體想要的產品使用調研數據,而且它還要搜集用戶在線上平臺,如微博、海爾商城、SNS社區等反饋的產品、服務評價,并快速告知其他經營體。
“自主經營體的模式在海爾內部已經生根。”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多次深入調研海爾,他說海爾很多傳統經理人的職能已被改變,現在被叫做“體長”、“網主”、“接口人”。
在新模式的邏輯里,原來的“金字塔”組織被壓扁了,變成了倒三角,員工在最上面,最高的領導在最下面,一級經營體的員工在市場一線面對用戶,滿足用戶需求,而領導則要滿足一級經營體、二級經營體的需求。
“倒三角最大的特點是站不住,如果要讓它站住就必須不停地轉動。所以我們又從倒三角變成現在的網狀組織,完全扁平了。”愛思考的張瑞敏在人單合一雙贏模式中進一步探索,他認為組織扁平化之后,不會再有這么多的領導,而是都在一個平臺上了。在新的網狀組織里,員工由市場驅動價值,如果他們發現好的市場機會,就可以自行組建團隊,在公司內部招募成員,甚至可以從組織內部到組織外部,創辦一種在線的小微企業,如此一來,每一個員工都有可能當CEO。
海爾凈水機利共體負責人曲桂楠,此前觀察到海爾凈水產業只是圍繞產品轉,不了解用戶需求,而通過線上線下交互,可以挖掘用戶關心的水質話題,洞察用戶需求,也可以上門檢測水質,根據用戶家里的實際水質給出解決方案。2012年8月,曲桂楠通過競聘成為海爾幾百個利共體項目的負責人之一,9月水交互平臺正式上線,用戶流量從原來的2萬變成10倍速增長。還有海爾商城員工孫勝波,離開海爾創辦了一個社會化創新的小微企業,但他仍利用海爾的平臺創造價值,從在冊員工轉為在線。這是海爾變革的滄海一粟,據了解,從2013年,大力推行企業互聯網化改革至今,海爾內部已經形成了幾百個利共體和96個小微在線項目。
并聯生態圈
事實上,海爾互聯網戰略的重心不是產品,而是用戶,變革組織管理,提高效率,最終是為了讓一切價值都繞著客戶轉,這也是張瑞敏要求海爾從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型的真諦,從產品導向到用戶導向。
現在,家電企業都在利用互聯網營銷和大數據洞察用戶需求,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張瑞敏心中,互聯網時代的產品,應該落腳在產品、服務是否與用戶交互,有多少用戶信息量,“沒有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的產品就不應該生產,沒有價值交互平臺的交易都不應該存在”。
以空調為例,去年海爾推出了顛覆性的互聯網產品——天樽空調。它由65個人的按單聚散的天樽利共體主持推出,他們通過67萬用戶在微信圈、海爾商城、海爾社區和官微等網絡平臺提交的體驗痛點和建議,找出用戶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產品創意的過程中,不只是海爾研發、營銷、制造等經營體全流程跟進,外部合作機構、供應商也一起在海爾交互平臺與用戶溝通交流。產品的所有相關方都在用戶交互平臺上與用戶進行產品創意交互,天樽空調概念由此應運而生,其名字也是網友提出的。最終海爾推出了風洞式前瞻設計、手機智能操控、可以去除PM2.5的天樽空調。而在銷售模式上,天樽在上市前開啟網上預訂,這款售價高達2萬元的空調,在12月31日這一天,僅通過電商平臺就賣出1228臺,銷量超過目前海爾電商渠道高端空調一年半的銷量。
傳統制造業的邏輯是,研發完去制造,制造完去營銷,這是一個串聯的流程,而從天樽空調可以看出海爾正在構建并聯平臺的生態圈,從最初的產品設計開始,用戶就參與,一直到銷售結束。對此,海爾的構想是——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用戶,以及合作方協同,從個性化模塊設計到模塊化供貨,滿足用戶需求,共同為市場創造價值。而如何在生態圈吸引資源無障礙進入,并讓相關方利益最大化,是海爾要探討的新命題。例如在水交互平臺,有用戶希望一臺機器出兩種水,對此有的專家能解決,海爾的任務就是組織他們解決問題,專家按照約定分享利益。在這個小生態圈里,用戶的需求得到滿足,專家獲利。
去年,張瑞敏在海爾創業29周年紀念會上用三個“無”概括未來海爾轉型的目標:企業無邊界,企業不應該再是一個科層組織,而應該是一個平臺,是一個并聯生態圈;管理無領導,每個員工都能自主創業,成立小微公司;供應鏈無尺度,用戶從被動的購買者顛覆為主動的參與體驗者。前面是員工從執行者到創業者,后面是用戶從被動的購買者到主動的參與體驗者。
對比9年前的人單合一模式,如今海爾似乎已摸著石頭走出一條路來,盡管海爾的發展速度在業內慢下來,業績沉寂,但試想互聯網更新迭代的速度,海爾的自我顛覆更是一種“破壞”式的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