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媚

說到教師,大家都會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詩句來贊美。似乎“絲方盡,淚始干”成為了教師的宿命。
自古就有“巾幗不讓須眉”之說。教師隊伍中女教師占大多數,我也是其中一名。作為新時代的“春蠶”與“蠟燭”,我們真愿意“絲方盡,淚始干”作為我們的寫照嗎?春蠶吐絲的過程應該是愉悅的,蠟燭燃燒的瞬間必定是最輝煌燦爛的時刻。我們愿做“蠶”與“燭”,但我們不愿做如此悲情的“蠶”與“燭”,我們要做最快樂、最美麗、最讓人羨慕的“蠶”與“燭”。
復旦大學青年女教師陳果在《開講了》欄目里曾給教師定位為三類:教學從業者、真正的教師和教學藝術家。教學近20年的我充其量只是個教學從業者,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教書匠”。我們重復著自己的工作,沒有夢想,不講追求,不求內心的提升,每日在輪回中度過。
我曾去過一所農村小學支教一年。那是一所規模很大的農村小學——湖南省園林式單位。在那,我除了上公開課,送教下村小,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更目睹了農村女教師的工作現狀。教師們利用課余的時間都在鉆研。鉆研的是什么呢?打牌!我那蹩腳的牌技就是在這里被一群熱心的女教師培訓出來的。不能否認,這的確是一項很好的打發時間的娛樂活動。不打牌的老師就在鉆研生財之道。有組建樂團,專門在夜晚跑白喜事專場的;有研究周易,專門幫人看風水,易名的;有開店照料生意的;更甚至有的老師在下班后去集市上跑摩的......大家都在奔忙著,哪還有時間研究教材、課堂,哪還有什么教育夢想與追求?迎考前大家猛干一場,成績自然就上來了。
記得我去一所村小送教,已是9點了。村小的領導都來迎接,突然一個腳穿塑料膠鞋,肩挑糞桶的中年女子加入了這支隊伍。村小領導介紹:她是這里的老師,剛種完菜趕回來上課。另一所村小的女老師家里培育了很多秀珍菇,每天一大早就和老公開著摩托車上縣城送貨,送完貨再回來上課......五所村小都留下了我送教的足跡。其實那時我年輕,準備的課也不充分,大多是應付式的,可是村小的孩子們聽得十分幸福,上完課后紛紛要把我留下來。他們是聰明的孩子,眼睛里閃著渴求知識的光芒。為何我那不精彩的課堂也讓孩子們如此留戀呢?事后交流時,村小有經驗的女老師向我傳授了他們應付考試的法寶:中考前把所有的課文教完,中考后全面復習,再怎么差的學生都把生字詞、句子給背下來了。我心啞然!
陶行知曾說: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使人發生變化,讓人變好了就是好教育;讓人變壞了就是壞教育;沒有變化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即生長,教育即變化,教育即發展。如果孩子們在我們的教育里成為了僅只是會做習題的學習機器,他們的世界里亦沒有了夢想與追求,不,他們追求的是如何盡快完成作業放松一下。那么當初進來的這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將變成怎樣的青年呢?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女教師,我們甘心做一個教書匠,甘心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變的教學中迎接日新月異的教學改革,甘心這樣盲目地度過嗎?
學習,可以讓女教師得到內心的修煉與提升,可以讓女教師從“苦蠶”與“干燭”的窘境中蛻變出來,活出自己的一方精彩,成就自己生命中那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的學習隨時都可以進行。可以是閱讀教育書籍,可以是講座、培訓學習,可以是對當前教育現狀或當天教育教學工作的反思......通過博覽群書,我們會理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真諦;能體會“吾日必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人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過聆聽名家的講座,觀看大師的實錄,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課堂與故事里看到自己的不足,讀出自己前行的方向。
去年暑假,我在培訓中領悟到:做教師不易,做一名女教師更不易,做一名優秀的女教師更是難上加難。平時要處理好工作與家庭的關系,要做好得與失的心理協調,除了學習,我們別無他法!當一個人富到只有金錢的時候,是一種悲哀;當一個人窮到只有精神的時候,我們只能仰望。選擇了教育,就注定我們不能成為物質上的大亨,只能從精神的天堂里尋求那番寶貴的心靈世界。“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雖是“蠶”,是“燭”,可我們吐出的是滿腹書香,收回的是海納百川的胸襟;我們燃燒的是教育的激情,綻放的是無比絢麗的光華。學生的每一次進步都讓我們收獲成功的喜悅;臉上的每一絲皺紋,都是教育路途上前行所留下的印痕;每一根白發的生長,都見證了我們曾經的輝煌。我們是快樂的“春蠶”與“蠟燭”,我們傾吐,我們燃燒,我們在教育這條道路上如水般積蓄,就待來日厚積薄發的那一刻綻放。
所以,女教師們不要埋怨人們把我們當作“蠶”與“燭”。在“蠶”與“燭”的世界,我們不斷沉淀與積累,活出自己的從容與精彩,譜寫屬于自己心中向往的“蠶與燭”故事新篇。
(作者單位:湖南懷化市鶴城區河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