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振婭 鄧 慶 郁 品 施俊宇
(金陵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
1927年國民政府建都南京,1928年美國人墨菲來華,一年后寫出《首都計劃》制定關于南京的城市規劃。20世紀三十年代左右開始環繞頤和路周邊建設上層階級住宅區。期間各國外交官來到南京,在頤和路及周邊建立使館,頤和路及周邊逐漸開始發展,直至成為南京市著名的“使館區”[1]。在這片民國公館區內,有十多條道路縱橫交錯、環繞 (道路采用方格網式及對角線格局)。院落是構成每戶的基本單元,院落內空間開敞,院墻多采用實墻形式,私密性良好,建筑具有明顯的歐式風格,大使館、公使館分布其間。經過對南京頤和路使館區的調研,區內民國使館類建筑現狀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如美國大使館(西康路33號,1946年),由相近的西式樓房和美式平房構成,建筑體量適宜,建筑結構為兩層磚石結構,三幢館舍為公寓式建筑,房屋平面呈“凹”字形。時至今日,這座使用時間并不久的美國大使館的外貌仍然雄偉,但內部的結構稍有改造,現為江蘇省省級機關招待所(西康賓館),內新建建筑數棟,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如蘇聯大使館(揚州路18號),建筑結構為磚木混凝土結構,多為二層花園樓房,較美國大使館更為精致,現位于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校園內。米黃色外墻已經發白剝落,屋頂漏雨,框架松動,玻璃大都缺失,內部地板損耗嚴重。
如加拿大大使館(寧海路122號),此幢藍白相間的建筑多玻璃門窗,精巧典雅,視覺感很強。據有關資料顯示,70年代后,不知由于何種原因,建筑已被拆除,現在已經無跡可尋[2]。類似建筑還有很多。
今天,帶有歷史印記的使館建筑經過大半個世紀的歲月洗禮后,失去原有韻味,而數字技術則可以盡可能恢復他們的原有面貌,讓歷史建筑“千古長存”。
數字技術(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門隨著電子計算機科學發展起來的的新興科學技術,實質是借助一定的電子設備將各種必要信息如圖、文、聲、像等轉化成為計算機可以識別出的二進碼后再進行一定的運算、儲存、傳送、傳播、儲存并加以還原的技術。
通過對使館類建筑資料的收集,實地調研測量,城市影像的提取,將三維建模技術應用到數字城市規劃。與傳統的停留在概念式、抽象式的模型技術相比,本項目使用的是全真模式,可系統地分析與感受民國使館建筑,為今后歷史建筑保存修繕提供資料參考和策略參考。
三維模型通常用軟件生成:運用三維軟件制作物體的方式,最終在計算機中模擬出真實的三維場景。
目前,三維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各行各業:醫療行業用于制作人體器官模型;電影行業用以制作特效場面;建筑業用以展示在建樓盤的虛擬模型。
對于民國使館類建筑的保護開發,三維建模技術成功地為其提供可操作技術手段。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在實物上進行實驗性修補顯然是不可行的,所以我們需要通過三維掃描、風格推測等技術手段,將建筑的信息及時保存下來,制作成虛擬的三維模型。
三維模型除了可以保存建筑的數據,還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實景還原和虛擬展示,也就是所謂的“數字博物館”。
位于頤和路的公館區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潛藏著巨大開發價值,而星羅鑲嵌其中的使館類建筑,無論是已受到保護還是依舊在破敗中尋找出路的,都面對著同一個嚴肅而現實的問題:在南京新一輪的城市規劃和發展中,它們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通過自身價值的發掘,凸顯南京城的韻味呢?
依據2005年出臺的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2007年1月11日督查組視察期間,有關部門將頤和路的功能定位變為頤和路公館區,最終保護目標為完善原有傳統街道,使其成為濃縮南京歷史和反映民國文化特色的城市街區。第12地塊改造后的定位為建設民國文化博物館,并完善相應的公共配套設施,發展總部經濟,為著名中外企業和跨國公司提供辦公場所,引進省、市以上駐寧辦事處[3]。
目前頤和路的公館區仍然是一個現實的住宅區,配有相應的居住配套設施(小學、醫院、商業圈等)。面對傳承歷史文化的責任和各種歷史建筑的現狀,頤和路公館區使館建筑的保護開發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修繕保護是關鍵。保持原有的建筑風格(材料、工藝以及結構)。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盡可能還原歷史面貌,深度挖掘使館類建筑在民國時期的特質,并且以各種方式和手段加以充分展示,避免出現“藏在深閨無人知”的尷尬局面。
(2)以協調好現代功能與民國建筑,使兩者實現良好結合為原則。調研顯示,現在多數民國使館建筑為各方要員所居住,而建筑的功能在被為人們使用。隨著科技進步,建筑的內部設施發生了較大變化,加設了現代化設施,因此要協調好現代功能與歷史風韻,著眼建筑的特色,保持其原有的風貌。
(3)尋求平衡點,適當放棄經濟效益。創建民國建筑專家評估委員會,對民國建筑價值作出公正、合理的評估。貫徹歷史建筑保護的基本觀念,在結構保護、風貌留存和建筑實用性三方面之中取得平衡:不過多關注修繕保護后的民國建筑能帶來多少利益價值,而要考慮到建筑本身的歷史文物價值[4]。
“保守療法”的學者(以葉兆言為代表)認為:在對歷史文物的保護開發中,很容易想靠開發來賺錢,這實際上是對文物最大的破壞。最好的方法是讓戶主自我保護,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法規進行指導。
“市場療法”的學者(以吳必虎為代表)提出:學習上海“新天地”的做法,打造南京“新天地”。在做好保護修繕工作的同時,對含民國使館建筑在內的民國建筑群進行大規模的商業開發,將其打造成南京都市圈主要的夜生活區。
上述觀點都存在合理與不合理之處,筆者贊同“折中方案”走展覽館式的道路。上海“新天地”雖是一個成功案例,但在南京,因為使館建筑產權復雜,進行大改造是不切實際的。再者,南京及周邊地區的消費能力遠沒達到上海的水準。所以現在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將有較高歷史價值的建筑匯總,形成濃郁的人文情調,打造一個以民國使館類建筑為主體的展館,以展現南京的文化底蘊。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去實踐:(1)對完整的建筑進行數字化保存;(2)對館舍結構尚存的建筑進行推測性數字化復建;(3)對已消失的建筑進行數字化虛擬復建。
對于保存相對完整的使館類建筑,如美國大使館。我組成員拍攝相關照片,查閱資料,在sketchup中建立模型,細致地刻畫墻體、玻璃、窗戶、臺階等構建,經過3Dsmax渲染后完成對美國大使館的數碼復制。為其以后的修繕提供資料,同時也可用于對使館類建筑的文化宣傳。
對于建筑框架完整,但后期經過改造,或有大量人類活動痕跡的使館類建筑,在建模過程中存在一定困難。依據建筑風格統一性,由可視立面風格對缺失或是被遮擋的立面樣式進行推測。如菲律賓公使館,我組成員經過考察以及資料查閱等,盡可能還原出菲律賓公使館的本來面貌,為打造民國建筑展館儲備資料資源。
由于我國在對使館類建筑的保護上并無先例可參考,所以目前情況是走一步看一步,雖然政府已經修訂相關法律以進行保護,但撥款對于修繕保護來說仍是杯水車薪。筆者認為可以走“半開放”路線。對于館體結構良好的建筑,在明確產權后,可以效仿“南京博物館”的做法,每日限定固定人數參觀,防止人力因素損害館體。而產權無法變更、館體修繕后達不到開放要求的建筑,則應該遵循“保護為主”的大原則,構建具體的電子實物。在頤和路公館區內建立博物館,對建筑的細節予以縮小比例的重建,集中打造參觀區域,使人們沐浴在帶有強烈民國氛圍的使館建筑群中。
南京的民國建筑作為民國時期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代表,成為南京城市文化的一大特色,如果只是單純的保護而不加以合理的利用,也就失去了保護的現實意義和經濟意義。通過本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得出,就南京民國使館類建筑這案例而言,應該更好地發揮頤和路公館區使館建筑的群體優勢,有序、適當地做好保護和開發,這樣一來本項目的研究成果則可以作為文化宣傳時使用的資料,也可作為資料保存供后人參考和研究,并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性。從長遠的意義來看,本次項目活動為南京市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以及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極具前瞻性,是值得發展和推廣的。
[1]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首都計劃[檔案資料].1929.
[2]盧海鳴,楊新華.南京民國建筑[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建設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S].
[4]張冰,戴航,孟霞.南京民國建筑保護與再利用研究——以724所改造設計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