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杰 徐麗娟 陳 瑩
(河南省中牟縣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河南 鄭州 451450)
河南省農業資源稟賦具有自身的特點,而農業經濟增長與經濟社會改革等多項政策關系緊密。從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來看,農業生產投入與科技水平的應用,是促進農業增長率和要素效率的關鍵。而河南省農業技術貢獻率較低,與河南省農業勞動力充足不無關系。為此,本文將常用C-D函數作為生產函數模型,以近年來河南省農業投入數據為序列,來探討河南省農業經濟增長的相關因素,并從資本、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出發來闡述相關問題。
本文采用的生產函數為詹恩·丁伯根的廣義C-D函數,如下所示:Y=A0eδtKαLβMγ。式中的 Y 表示農業總產值,A0表示常數,t為時間變量,K為資本投入,L為勞動力,M為土地,α、β、γ分別為資本產出彈性、勞動力彈性、土地彈性,δ為科技進步率。取對數可得公式如下:lnY=lnA0+δt+αlnK+βlnL+γlnM。
本文所選用的數據的依據為近年來河南省農業經濟發展投入資料。在對年增長率和貢獻率的測算上,統計公式如下:P=式中P表示年增長率,Pt表示計算期數值,P0表示基期數值,t為間隔年限。由此可以得出各組成要素的貢獻率計算公式。資本投入貢獻率:EK=αk/yX100%。勞動力貢獻率:EL=βl/yX100%。土地貢獻率:EN=γm/yX100%。農技進步貢獻率:EA=δ/yX100%。
在模型建立上,本文結合資本投入與土地指標的差異性,分別建立兩個模型計算方法。模型 1:lnY=lnA+αlnK+βlnL+γlnM+δt。本式中Y表示總產值,K表示固定資產投入,L表示勞動力,M表示播種面積。其中A表示常數項,t表示時間變量。模型 2:lnY=lnA′+α′lnK′+β′lnL+r′lnM′+δ′t。 式中 Y 表示總產值,A′表示常數項,K′為農業機械總動力,L為勞動力,t為時間變量,α′為資本產出彈性,β′為勞動力產出彈性,γ′為土地產出彈性,δ′為科技進步率。
對于統計中各變量取值依據的說明。其中Y表示為農業總產值,其參考數據來源為《河南省統計年鑒2012》,以及《河南六十年》農林牧漁元總產值年末數據,選取樣本為1985-2012年。對于K值選擇,依據上述參考數據來源,從農村固定資產投入數據中選取當年值代入計算。對于L表示的勞動力投入,結合我省勞動力投入不同時段的數據變化來看,農業人數現代變化顯著,特別是近年來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進度加快。對于M所表示的土地,鑒于非農建設用地以及“撂荒”現象的影響,在土地數據選擇中,對于模型1采用《河南省統計年鑒2012》和《河南六十年》農作物播種面積,對于模型2采用上述文件的耕地面積。
對于模型1的統計方法為:LnY=53.76+0.22lnK+0.23LnL-5.30lnM+0.13Lt+0.243AR。
從模型1所示的回歸結果來看,對于各變量值都能夠進行相應的解釋。從經濟學上來看,對于農村固定投入產出來說,每增加1%的固定資本投入,農場總產值將增長0.22%。而隨著農村資產投入自身的滯后性,其指標將低于農業部規定的全國平均彈性系數0.55,農業勞動力指數對地區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明顯。對于結果中出現的播種面積的影響來說,其為負數表示盡管播種面積獲得了擴大,而土地的利用率并不高??梢姡钣行У母纳坪幽限r業生產總值方式是增加固定資產投入。
對于模型2采用的統計方法為:LnY=62.79+0.63lnK-0.563LnL-6.384lnM+0.035t。
在模型2的回歸結果分析中,機械總動力彈性值為0.630,高于固定資本投入產出彈性值,說明在機械總動力上每增加1%的投入,將有助于提高農業總產值的0.63%。政府在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會加快農業經濟的增長速度。勞動力彈性為負值,說明勞動力在無限供給下的邊際產出值為零或負,與經濟發展存在不相適應。耕地面積為負,說明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嚴峻,土地產出效益較低。
結合對河南省近年來相關數據的對比分析,利用C-D生產函數來進行測算,得出河南省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受到三方面影響。一是對農業機械動力的投入,其貢獻率較大;二是對勞動力的投入顯著不足,說明政府應該在技術進步和經濟政策上加大對資本和人力的投入;三是從土地的貢獻率來看,更應該通過在土地上的精耕細作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1]趙宇飛.河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其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3.
[2]謝曉霞.河南省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D].河南大學,2012.
[3]高迎春,佟連軍.區域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分析[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11(01).
[4]劉家強.種植密度和田間配置對玉米群體結構和產量的影響[D].四川農業大學,2012.
[5]黃素芳,徐玉鵬,李榮華,肖宇,閻旭東.玉米一穴雙株種植模式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14(02).
[6]王鵬飛.河南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