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濟花
(商丘市民權林場,河南 商丘 476800)
商丘市民權林場位于民權縣境內黃河故道腹地,1950年建場,始為河南省豫東沙荒管理處,上世紀60年代歸原林業部,更名為林業部商丘機械化林場。后隨著體制的沿革變化,于80年代初改名為商丘地區林場,1997年商丘撤地劃市,改名為商丘市民權林場。行政編制為正處級事業單位,現隸屬于商丘市人民政府,業務主管部門為商丘市林業局。經營總面積6.9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5.5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萬畝,苗圃地及非林地0.4萬畝。林木總蓄積量17萬立方米,年生長量1.7萬立方米。經營的申甘林帶是全國四大平原人工防護林帶之一,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2—4公里,是集防護、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景區,呵護著周邊40多萬畝農田,素有“綠色長城”之美稱。地理位置屬黃河故道區,土壤為黃河沖積形成的風沙土,土層深厚,地勢平坦,交通便利,酸堿度適中。商丘市引黃干渠東西穿過民權林場申甘林區,水利條件較好,氣候條件適于各類林木生長。目前民權林場經營的主要目的樹種為楊樹和剌槐。其他樹種包括椿樹、苦楝、榆樹等。先后榮獲“全國木材戰略儲備生產基地”“全國儲備林示范林場”“國家木材戰略儲備聯盟理事單位”“省級黃河生態森林公園”“全省林木種苗科技推廣先進單位”“全省林下經濟示范林場”“全省林業科技和人才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民權林場作為豫東地區生態建設的前沿陣地,是生態建設的主戰場,堅持加快發展抓項目、促進增收抓產業、資源管護抓執法、造林綠化抓質量、機制創新抓改革的工作思路,林場各項事業都有了較好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場在全區造林綠化、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科技推廣、支援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國家林業重點工程的相繼實施,我場搶抓機遇,對全場森林資源進行了區劃,界定國家生態公益林2萬畝,劃定國家儲備林3.5萬畝。在人員管理上,實行定崗定員,建立目標責任制,實行績效考核,年底根據考勤考核完成情況兌現,調動職工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在森林資源管護上,建立總場、分場、護林員三級管理體制,實行承包管護。先后制定完善了造林管理辦法、造林承包合同、幼林管護協議等制度。在營林生產上,推廣了楊+刺混交(6×9)米、(5×6)米、楊純(3×4)米、(5×6)米、(3×8)米等 7個林分類型模式。多樹種配置,主要營造以楊樹、刺槐為主的混交林,重點培育一些珍稀鄉土樹種,如榆樹、椿樹、楝樹等。在林業產業發展上,整合現有土地資源,著力發展苗木產業,目前已建成綠化苗木繁育基地5 000畝,林下種植喜蔭類藥材丹參、黨參、板藍根、藥菊花、草決明等藥材20多種,面積3 000畝。我場林下資源豐富,適宜林下放養或圈養肉牛、奶牛、肉羊、肉雞、肉鴨、肉鵝等畜禽。林場與內蒙古科爾沁牛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進行林下肉牛養殖,分別建設2萬頭優質母牛繁育基地和年出欄2萬頭優質育肥牛基地,并建設屠宰規模10萬頭的牛肉加工廠和肉牛飼料加工廠各一處。我場具備豐富的森林資源,宜人氣候與良好的生態環境共生,是生態旅游、休閑、避暑的理想勝地,現已修建旅游公路28公里。林場存在負擔重,收入少,經濟困難的局面,而森林旅游業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基礎設施不健全、市場競爭力不強等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森林旅游業的發展。通過近年來不斷的探索和改革,全場各項事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主要表現在:一是造林綠化步伐明顯加快;二是森林資源保護工作明顯加強;三是林業產業開發初見成效;四是林區基礎設施明顯得到改善。
民權林場在改革和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有林場改革和發展的進程。林場發展資金缺口很大,負債20多年。為改善林場貧困狀況,應積極爭取國有林場扶貧資金,適時進行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促進林場產業又好又快發展,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林地生產力,有利于增加林場收入,有利于林產品開發,使林下種養業協調健康發展,有利于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更好地促進林場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為加快林場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林場財務包袱大,經營動力弱,發展沒后勁,應該上的林業項目,因資金不能支持,只能是紙上談兵。應該達到的事業目標,也不得不打些折扣。
對職工工資的大量拖欠,給職工生活造成了很多困難。基本生活得不到應有的改善,子女上學、老人看病、婚喪嫁娶等好多事情上精神壓力都很大,林場職工與周邊村民相比都很感不如,曾有多次上訪,多次出現不穩定情緒。這就很難發揮出人的積極性,使職工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本職工作之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國有林場尤其是國有生態公益型林場,其經營目標所追求的是生態效益,而經濟效益相對弱化。經濟實力與其他行業的國有單位相差甚遠,生產和辦公設備簡陋,成為林場多年來的“名片”。現在的辦公用房還多是60年代初期建造的磚木結構。職工生活水平與其他行業相比差別更是明顯,職工們生活與林場周邊村民相比都自愧不如。林場想發展多種經營,在銀行貸不到款。職工想上致富項目,也只能托朋求友四處籌措,困難重重。所以,國有林場的形象和信譽關系著林場事業的發展和職工生活的改善。
林場的交通、水利、通電、通信等基礎建設十分落后,相當一部分輸電線路老化,隱患增加,林場無力更新。目前,全場有2個分場不通油路,7個分場不通固定電話,7個分場職工安全飲水有困難。林地缺少灌溉條件,幾百畝地一眼井,林地雖有井卻不通電,林地干旱澆不上水。建議國家和地方將國有林場的公路、供水、用電、通訊等各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政府規劃,增加資金投入,統一組織實施,讓林場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國有林場經營管理的林地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建設基本用地,依法確立的林權必須得到有效保護。國有林場擁有的豐富的林地資源,既是生態建設的需要,又是潛在價值所在,也是國有林場建場根本和發展基礎。林場周邊部分村民在利益驅動下,不時進行毀林開荒,蠶食侵占林地,破壞了林地資源管理的安全秩序,嚴重影響著防護林正常的經營秩序和生產活動,林場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林地完整性仍得不到有效保證。
林區職工子女由于長期生長在林區,受條件限制,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社會就業競爭力不強,只能在家幫助父母種地,靠父母養活。即使他們外出打工,也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收入低,造成職工家庭更加貧困,同時也容易形成林區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建議省、市出臺優惠政策,適度解決職工子女的就業問題。
造林是擴大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覆被率的主要途徑。生態公益型林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塊大力植樹造林,通過擴大綠化面積來提高生態功能,目的是提高森林的生態功能,產生最大的生態效益,形成最佳的森林生態環境。建議省、市加大營林投資,大力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努力提高森林的生態效能,兼顧經濟效益。
森林經營存在生產周期長,見效慢以及林業機械化水平低的特點。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日益緊張,價格不斷上漲,生產成本越來越高,發展理念不新、創新舉措不多等問題普遍存在。生態公益型林場以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為主要任務,而不是生產經營木材,其本質是從事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經營的目的是獲取最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不是經濟效益。因此,自收自支管理體制很難維持林場的可持續發展。應加大對國有林場的資金投入、政策扶持力度,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加快國有林場的改革和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