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君
(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淄博255049)
秦可卿并非《紅樓夢》中的主要人物,她從第五回出場,到十三回謝幕,中間集中出現的文字不過兩回,其份量遠遜于貫穿全書的寶釵黛等人,甚至還不及襲人、平兒等丫鬟。但有關文字卻包含許多令人費解處,如小說明明說她是賈母最得意的重孫媳婦,但似乎又將賈府敗亡的罪過歸到她頭上;而這樣一個并無多少事跡的女子居然在死后博得了賈府上下老小的悲嚎痛苦,與之并無多少瓜葛的賈寶玉甚至到了吐血的地步。針對這些難以解釋的內容,不少研究者干脆歸結為敗筆、[1]52“夭折的形象”[2]197或者是“丟了魂的秦可卿”,[3]279等等;而小說家劉心武則認為其中隱藏著某些歷史事件,認為她實際是廢太子胤礽的女兒而最終淪為宮廷權力爭斗的犧牲品。[4]197劉心武先生的“秦學”招來了紅學專家的一片噓聲。
也許將秦可卿定位為作家敗筆是個最省事的辦法,但稍微換個角度看我們會發現事實并非這么簡單:如果這一人物形象的失敗如此明顯的話,作家為什么還要保留呢?如果作家明知道是個敗筆還要保留,那他不得不保留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出于藝術的考慮還是另有苦衷?弄清楚這些疑問對深入理解作家作品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按照小說文本,秦可卿是任營繕郎的父親秦業從養生堂抱養的女兒,“生的形容裊娜,性格風流”,后嫁給賈府第五代孫賈蓉為妻。小說雖明確交代她是賈母最得意的重孫媳婦,但對其行事鮮有具體描寫。秦氏第五回中曾經作為寶玉的引夢人露過一面,其后直到第十回才出現,而且一出現就是病中了。十到十三回基本是把秦可卿作為敘事中心的,其中涉及到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秦氏莫名染病。奇怪的是,不但病的時間語焉不詳,而且許多大夫甚至分不清是病是喜。耐人尋味的還有,小說將可卿之病與賈敬生日糾纏在一起,而且基本都作虛化處理,并不對人物的行為舉止和心理情感等作正面描述。
二是秦氏死后,賈府諸人表現異常。不但賈珍表現異常,表示要“盡我所有”辦理喪事,不聽賈政規勸堅持用千歲爺的棺木,還為了喪禮場面給賈蓉買了五品龍禁尉的官銜;而且賈府上上下下的人聽說秦氏死后“莫不悲嚎痛哭”,與之并無多少瓜葛的賈寶玉甚至痛到吐血。
三是喪禮場面的隆盛。小說一直在渲染這一點,如“里面哭聲搖山振岳”,“對面高起著宣壇,僧道對壇榜文,榜上大書:‘世襲寧國公冢孫婦、防護內廷御前侍衛龍禁尉賈門秦氏恭人之喪。四大部州至中之地,奉天承運太平之國,總理虛無寂靜教門僧錄司正堂萬虛、總理元始三一教門道錄司正堂葉生等,敬謹修齋,朝天叩佛’,以及‘恭請諸伽藍、揭諦、功曹等神,圣恩普錫,神威遠鎮,四十九日消災洗業平安水陸道場’等語”,“一時只見寧府大殯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從北而至”。
這并不像是一個夭折的小輩媳婦的喪禮,尤其連各路親王、公侯都來送殯,其中北靜王甚至“上日也曾探喪上祭,如今又設路祭,命麾下的各官在此伺候。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畢,便換了素服,坐大轎鳴鑼張傘而來,至棚前落轎”。
不但這三項內容頗與一個賈府第五代的小輩媳婦不相稱,而且其中不少細節也令人疑惑不解,如秦氏明明久病,而且之前鳳姐也已提醒尤氏準備后事,可等秦氏死后竟然“彼時合家皆知,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又如秦可卿未死之前,鳳姐打聽賈蓉問他媳婦怎么樣時,小說寫道:“賈蓉皺皺眉說道:‘不好么!嬸子回來瞧瞧去就知道了。’”小說對賈蓉為什么皺眉并無半點文字說明。諸如此類的疑惑還有不少,而且小說文本毫無或明或暗的說明。
更令人費解的是,秦可卿作為賈蓉的妻子明明在十三回中已經死去,但五十回后這個人物似乎又出現了,如五十回中有“下面橫頭便是賈蓉之妻”、五十九回有“賈母帶著蓉妻坐一乘馱轎”,等等,不少紅學家斷定這兒的蓉妻并非秦可卿,而是賈蓉再娶的妻子,果真如此的話,一方面,小說對賈蓉何時再娶并無交待,這樣的疏漏即使再低級的小說作者也不易出現,何以才華超群的曹公就忽略了呢?另一方面,小說五十回后出現的“蓉妻”連姓甚名誰都無交待。作家連閃過一面的丫鬟都題名字,如瑞珠、寶珠等,何以一個主子反而連名字也不肯給呢?把這些現象簡單歸結為作家敗筆是個最省事的辦法,事實上許多研究者也正是這樣做的,問題是,如果《紅樓夢》真的是一部藝術杰作,又該如何理解這一瑕疵產生的原因和對作品整體的影響呢?
脂評對于《紅樓夢》研究的重要性是治紅者的共識,那么,小說文本中的難解之處,借助脂評能否理清呢?
在梳理與秦氏有關的脂評時,我們發現其中有兩方面相互關聯的內容值得細究,一是有關秦氏生前身世和死后身份的部分,二是秦氏死后眾人對賈珍態度的異常變化。
在第一個內容中,小說提到秦氏父親秦業時,甲戌本雙行夾批曰:“妙名。業者,孽也,蓋云情因孽而生也。”說到秦氏小名可兒時,則有:“出明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謂寓褒貶、別善惡是也。秉刀斧之筆、具菩薩之心亦甚難矣,如此寫出可兒來歷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來哭此情字?!痹谶@兩條批語中,我們很難明白其中的“褒貶”和“善惡”該如何理解,為什么要將秦氏的出身隱瞞成養生堂的棄兒?如此寫法為什么又“甚苦”?為什么欲天下人共來哭可卿?而“情因孽而生”一語既有以“情”視可卿之意,又將其與“孽”聯系在一起。紅學家一般將此跟第五回中的判詞聯系在一起:“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妙j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但是秦可卿與公公私通就是敗家的根本嗎?又為什么要與“一心做神仙”的賈敬聯系在一起呢?“箕裘頹墮”究竟何意?箕裘是指先輩的、祖上的事業,那“頹墮”該作何解呢?蔡義江先生曾將“頹墮”解為“子孫不能繼承父業”,[5]93但細察“墮”字,可知其古意是“隳壞”,那么“箕裘頹墮”是否意指祖業被毀呢?脂評又說此語“深意他人不解”?其深意又是指什么呢?
按照小說的介紹,賈珍為了喪禮的風光為賈蓉買了一個五品龍禁尉的官銜,庚辰本有眉批曰:“賈珍是亂費,可卿卻實如此?!笨芍乜汕浔緛砭褪切≌f所說的五品的身份(但小說對此并無交代),既然可卿本屬五品,那小說寫賈珍額外亂費又意味著什么呢?龍禁尉官銜本身于史無考,但六十三回賈敬死時也是五品,盡管小說并未交待此五品與可卿之五品有何差異,但既然同為五品,則二者之間必有關聯,而其關聯性又該在何意義上理解呢?
另外,脂評一再提示讀者注意秦氏之殯是“大族之喪”、“數字道盡聲勢”,如果此處的“大族”僅指賈府,似無需一再提醒,可以斷定評者肯定別有所指,那么其所指的大族又是什么呢?脂評本身并無說明。在小說“四大部州至中之地,奉天承運太平之國”旁庚辰本有眉批曰:“故曰至中之地,不待言可知是光天化日仁風德雨之下矣。不云國名更妙,可知是堯街舜巷衣冠禮義之鄉矣。直與第一回呼應相接。”其實這段脂批本身會讓我們影影綽綽有帝王、朝廷之類的聯想,因為至中之地即世界中心,而在古代這恰是帝王的標志。脂評提到第一回相關內容,其中甄家“在本地推為望族”旁甲戌有側批曰:“本地推為望族,寧、榮則天下推為望族。”在封建時代天下望族當首屬皇族,難道寧、榮與皇族有瓜葛?
第二個內容尤其耐人尋味。小說寫拿到五品龍禁尉的執照之后:“只是賈珍雖然此時心意滿足”,蒙府本此處有側批曰:“可笑?!迸邿o疑提醒讀者賈珍的心意滿足中別有玄機。這且不論。小說往下寫到:“可巧這日非正經日期,親友來的少,里面不過幾位近親堂客,邢夫人、王夫人、鳳姐并合族中的內眷陪坐。聞人報:‘大爺進來了?!5谋娖拍镞囊宦暎岵刂坏!奔仔绫驹诖擞袀扰唬骸皵等招兄箍芍?。作者自是筆筆不空,批者亦字字留神之至矣。”
本來平常的賈珍此時卻能“唬的眾婆娘唿的一聲,往後藏之不迭”,可見可卿死后其身份變得非同一般,脂評提醒這期間賈珍可能別有行止,但其行止指什么并無交代。后文鳳姐說“外面的大事大哥哥料理清了,不過是里頭照管照管”一語時,庚辰本“大哥哥”字下有旁批曰:“王夫人是悄言,鳳姐是響應,故稱‘大哥哥’?!笨梢圆露取按蟾绺纭币辉~當也有玄機,“外面”、“里頭”當也別有所指,但是深意為何也難猜度。
細味以上脂評,可以確定,評者并非把秦氏僅僅看作是一個普通的小說人物,而是暗示此人具有特殊身份、作家欲借此表達許多幽微深意。但這一深意究竟為何,脂評并未透露明確信息。
換句話說,通過脂評我們會意識到,秦可卿一方面是個小說人物,另一方面作家和評者都賦予了其超越小說人物本身的意涵。但這一意涵無論從小說文本還是文本之外的脂評都難以找到能夠服眾的說明。
那么,很自然的,理解的思路必然應該嘗試轉向另外的方向:作家的深意是否可以在小說之外找到理解的線索呢?該如何尋找?又如何證明文本之外內容的合理性呢?
針對秦可卿形象的重重霧障,紅學史上較為通行的說法是這是作家“刪而未凈”的結果。他們的主要根據來自一條脂評,即甲戌本十三回的回前評:“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作者史筆也。老朽因有魂托鳳姐賈家后事二件,豈是安富尊榮坐享人能想得者。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刪去‘遺簪’、‘更衣’諸文,是以此回之十頁,刪去天香樓二節,少去四五頁也?!奔t學家由此認定《紅樓夢》刪掉的是秦可卿與公公賈珍亂倫被尤氏撞見然后自縊的內容。俞平伯先生是較早持此論者,[6]164后來吳世昌先生更是言之鑿鑿:“《紅樓夢》確有一部舊稿,名曰《風月寶鑒》,所敘多為一個大家族的風月之事,……雖然大量刪芟,但仍有不少明寫或暗示的風月故事被保存在前二十回中?!盵7]此類說法影響甚大,以至于今之治紅者少有人提出懷疑。
但考遍全書,我們發現,無論小說文本還是脂批都沒說《紅樓夢》是在另一部舊稿《風月寶鑒》的基礎上寫定,恰恰相反,甲戌本凡例中倒是明說《紅樓夢》與《風月寶鑒》其實只是同一部書的兩個名字:“是書題名極多,《紅樓夢》是總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風月寶鑒》,是戒妄動風月之情。又曰《石頭記》,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也。此三名則書中曾已點睛矣?!毙≌f正文第一回中也明確交代《紅樓夢》與《風月寶鑒》只是不同作者對同一部作品的命名差別,原文是:“(空空道人)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睂Υ藯盍x先生有過深刻的議論:“作者的多元性引來了書題的復名性,實際上是借書題復名,隱括敘事者審視和體驗天地人生的多元視角。”[8]443換句話說,書題的多名并不意味著是兩部或多部書稿的堆湊,而是強調不同視角之下對同一內容關注的焦點有別。
退一步講,脂評中確實說刪掉了“遺簪”、“更衣”兩節文字,但我們連這兩節文字內容是什么都不清楚,憑什么認定刪掉的是秦可卿與賈珍不倫而且被尤氏撞見的內容呢?又憑什么認定刪掉的內容是造成秦氏形象復雜難解的原因呢?
再退一步講,即使小說中刪掉的確實是不倫云云,那作家刪削的動機是什么呢?如果能刪掉部分內容,又為什么不全部刪掉而是“刪而未凈”呢?是作家藝術功力的局限還是另有苦衷?如果另有苦衷,那這一苦衷是什么?是否與秦氏的真實身份有關?對其真實身份又如何尋找理解的線索?這些問題恐怕絕非可以憑借個人好惡而輕下結論。
其實,與是否刪削秦氏不倫相關聯的是賈瑞的內容。十二回回目中說“賈天祥正照風月鑒”,許多研究者認定此處的“天祥”是賈瑞的字號,可文中對賈瑞字天祥并無交待,這是否又是作家的疏漏呢?從作品整體的角度看,賈瑞可謂可有可無的人物,而且有關情節明顯游離于小說整體之外,作家為什么不刪掉呢?可卿之死承接在賈瑞之死之后,在作家的創作意圖中,二者是否存有某種聯系呢?
眼前無路想回頭。多簡單的道理。在《紅樓夢》含脂批的前八十回中,類似秦可卿形象在文本之內難以解釋的情況還有很多,如“南直召禍”何意,“菖菱伏脈”何解,木居士、灰使者何人,十幾歲的寶玉何以如此精通醫學,“箕裘頹墮皆從敬”何意,“釵于奩內待時飛”何解,等等。從邏輯上講,此類情況既然文本之內無解,則其解在文本之外至少也具有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但不少自謂高明的紅學家就是寧肯撞到南墻也不思回頭,他們抱定“否認紅樓夢是小說就會抹煞其偉大價值”的冠冕理由,殊不知一方面將《紅樓夢》單純只看作小說的時間其實也不過百年,最早的紅學恰是以索隱為主流,只是由于后來胡適等人站在考據立場責其“猜笨謎”而使之等乎一種貶義,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海外的索隱著述仍不絕如縷;另一方面,如果作為小說的《紅樓夢》隱含著遠不止小說的內容,則其小說形式與歷史事實的水乳交融不但不會損其光輝,相反,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無疑將更加彰顯民族語言、民族文學和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20世紀70年代末,在以“考證”為主流的紅學面臨著危機的背景下,余英時先生發表了系列論文,他深刻分析了索隱派、考證派和“封建社會階層斗爭論”(小說論)的各自不足,提出了紅學的“新典范”這一概念,認為應把紅學研究的重心放在《紅樓夢》這部小說的創作意圖和內在結構的有機聯系上。在此基礎上他發表了《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一文,認為《紅樓夢》中存在著現實和理想兩個世界。[9]35“兩個世界”的觀點給《紅樓夢》研究帶來了一股春風,許多研究者紛紛接受這一觀點,并逐漸將重心放在對文本自身的研究上。
余英時先生的學術主張對促進紅學的發展功不可沒,但由于其學術觀點自身存在著缺陷,致使其對紅學的推動后勁不足。反思余英時先生紅學主張本身,會發現他呼喚從作品內部結構的有機關系上挖掘作家創作意圖的主張本身存在著疏漏。
第一,余英時先生所謂的內在結構是指全部一百二十回,還是前八十回?如果是前者,曹雪芹原作與高鶚續作之間是否存在著有機性?如何證明續作繼承的是曹雪芹原作的思想抑或相反(目前不少紅學研究者恰在此一方面下力)?前八十回是否已經完全傳達作家意圖?如何證明?當前八十回的內在思路與后四十回產生矛盾時又該以哪一部分作為標準?等等。由于《紅樓夢》的特殊性,其文本自身無法確定,因而試圖僅僅依靠文本推演作家創作意圖的努力自然便落空。
第二,探究作家的創作意圖本身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因為創作意圖既體現在文本之中,也可以從作家的生平經歷中得到說明,而對包含在身世當中的作家思想傾向的把握又往往需要借助歷史情境進行,這正是中國古人一貫強調的“知人論世”論。而一旦牽扯到作家生平,則考證派與索隱派的觀點自然是不容簡單否定了。
正如余英時先生所承認的,要闡明《紅樓夢》本旨其實是索隱派、考證派、斗爭論(小說派)等各派都有的主張。索隱派主張小說的本旨在歷史事實,考證派主張其本旨是作家自敘傳、曹家繁華舊夢,斗爭論主張其本旨在表達對社會制度的深刻批判。事實上,把余英時先生所論與他所批評的三派觀點平等置于今天的紅學背景下,我們會發現余英時先生對紅學歷史的反思本身有先入為主的嫌疑,當他批評索隱派、考證派、斗爭論之不足時,恰恰忽略了事實本身的另一面,這就是各派之產生必然有其根據、也必然有其有價值的一面。當蔡元培先生說《紅樓夢》中的女子多指漢人,男子多指滿人時,他自謂“決非牽強傅會”,[10]49而我們其實也很難想象一代大師會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輕下結論,所以今人以為妄談的判斷本身極有可能是囿于成見。同樣,考證派的產生有其歷史必然性,而其對作家身份的考證目前來說可謂紅學大廈難以撼動的基石。由于索隱派與考證派在小說之外尋找根據的做法容易流于邪僻,對小說文本的關注便成為一個歷史的新選擇,而這無疑也是《紅樓夢》研究的必然歸宿。小說派對《紅樓夢》敘事藝術、文化內涵等的條分縷析并不缺乏真知灼見,但忽略《紅樓夢》作為小說具有特殊性又是其致命不足。
從更寬泛的角度看,索隱派和考證派未必否認《紅樓夢》是一部小說,只是他們更強調其作為小說的特殊性;而余英時先生與同時及后來的小說派更著力于探討《紅樓夢》作為一部小說所體現的小說的一般性。如此說來,則特殊性與一般性并非是水火不容的關系,因而不同論見者之間的相互攻訐倒更像是陷入莊子所說的各以其是為是、各以其非為非的偏執之中。
從理論上說,特殊性必然反映一般性,而一般性也只能通過特殊性來體現。因此,如果否認《紅樓夢》的特殊性,則對其一般性內涵的歸納便成了空中樓閣?!都t樓夢》的特殊性可以從多個方面予以說明,如特殊的歷史背景(清代的文化恐怖政策)、特殊的作家情況(不但指曹著高補,也指有關曹雪芹史料的稀少)、特殊的表達方式(明顯的如書評一體),等等,這一切特殊性都集中體現于文本的特殊性之中。而在后一方面,書評一體還只是較表層的特征,其更具核心意義的特點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達策略,這既是紅學史上有論者所謂的“一聲兩歌”,也是當今有學者指出的“言此意彼”。前者見于清代戚蓼生的序言:“吾聞絳樹兩歌,一聲在喉,一聲在鼻;黃華二牘,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見也。今則兩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牘而無區乎左右,一聲也而兩歌,一手也而二牘,此萬萬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頭記》一書?!焙笳呷缪Q嗨裕骸皬淖置嫔峡?,‘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之詩已經在啟發讀者:《紅樓夢》故事的底蘊、‘味’(‘意’),不在其言語、故事(‘言’)的表面層次?!盵11]21
從此角度看,無論索隱派、考證派還是小說派,其實都在探求小說背后的作家深意。正如我們前文所提出的,作家的創作意圖并不僅僅體現于文本之中,文本之外的材料至少也具有重要的輔助價值。站在這一高度檢視紅學的歷史,會發現新舊索隱派、考證派和小說派各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們也應該是未來構筑紅學大廈的三塊基石,三者之間不應相互排斥,而應相互借鑒、吸收。
由此我們想到了霍國玲女士,她以草根身份,窮三十年研讀《紅樓夢》前八十回及各版本脂批,最終提出了《紅樓夢》隱寫真實歷史的觀點,在海內外讀者中引起了較大的反響。但非科班出身的局限首先導致其表達方式頗不合于學術規范,而這又是不少紅學家失去興趣探究其中有無深刻價值的情感因素??陀^地說,霍國玲等人所著《紅樓解夢》本身較多主觀武斷處,其將小說看作是編年史的“紅樓紀年”一說更為荒謬,但這并不意味著霍國玲女士的探索毫無價值,起碼《紅樓夢》隱寫真實歷史、前八十回是曹著全璧等見解值得紅學研究者給予足夠的關注。
[1]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蔚然.《紅樓夢》的寫實主義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李希凡.傳神文筆足千秋:《紅樓夢》人物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4]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第一部)[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5]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5.
[6]俞平伯.俞平伯說紅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吳世昌.論《石頭記》的舊稿問題[J].紅樓夢研究集刊,1979,(第一輯).
[8]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9]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0]蔡元培.石頭記索隱[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11]薛海燕.紅樓夢——一個詩性的文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