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生
(河南大學學報編輯部,河南開封475001)
近年來,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價值法則的泛化,非學術因素嚴重干擾了學術創作和學術出版等領域,從而導致學術腐敗的不斷蔓延和發展。為了個體利益的最大化,在學術創作和文化生產上片面追求一種“快餐式”和泡沫化文化生產與消費;在學術出版和傳播方面,關系、金錢和利益往往成了通行的潤滑劑;在社會評價和認可方式上信仰和適用一種簡約式、形而上學的評價方式,由此導致了學術創作、學術出版和學術評價等諸方面一系列的混亂和腐敗。
學術腐敗所導致的學術出版和學術評價中的逆向選擇,不僅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學術出版和學術評價,而且從根本上抑制了國家和民族學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和沖動。然而,學術創新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思想可以提高學術,學術也可以充實思想”。[1]學術思想是一個民族思想文化具有持久旺盛生命力的最根本體現,而學術的腐敗必然導致學術研究、學術出版和學術評價中的非學術性。
近年來,在學術研究中存在著一系列非學術因素的制約,例如抄襲、剽竊,學術尋租,等等。信息技術的創新與一個個大型數據庫的建成,在便利了人們信息查詢的同時,也極大地便利了一些人對信息的搬運與復制,降低了復制、抄襲、剽竊和學術造假的成本。他們為了個人利益最大化而醉心于這種簡單的復制、搬運、拆分與整合,而不愿意做那些艱辛細致的創新性的學術研究與探索,正所謂行文無見解、著書不立說。這種屢見不鮮的簡單的復制、搬運、拆分與整合,在一次又一次地制造學術泡沫和學術垃圾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消耗和侵蝕著人們學術創新的內在能力與沖動,進而從根本上制約了國家的學術創作和學術創新。另外就是自以為是、狂妄無知的所謂“創新”多,扎實求證的科學探索少。價值法則的泛化和享樂主義的盛行,使不少人養成了“立竿見影”、短平快的思維模式。這些人不去從事真正的探索,沒有進入共同交流的語境和平臺,只是一味地熱衷于什么“創新”和“突破”,動輒搞什么“新理論”、“國內首創”,幾乎沒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也就只有靠自己的所謂的“勇氣”了。再就是別有用心地吹捧和“包裝”,即靠吹權威、捧老師、抬自己,歸根結底是為了自己。只有想不到,沒有吹不到,一副自我推銷奸商式嘴臉,毫無學者求真務實的作風和氣節。有人說,原來的學者、名家是七分靠實力,三分靠宣傳,而現在的所謂學者、名流則是三分靠實力,七分靠吹捧,此言不無道理。上述種種學術活動中的非學術因素的干擾,嚴重地制約了我國真正的學術創新,給學術發展帶來危害。
目前我國的學術出版存在著兩大痼疾:一是人情稿、關系稿;二是利益誘導稿。我國是一個“熟人社會”、“人情社會”,人情關系網是學術出版必須超越但又很難超越的坎。在我們的傳統思維里,“熟人好辦事”的觀念根深蒂固,背景和關系往往是辦事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條件,表現在學術出版環節上,就是大量存在的人情稿和關系稿,人情稿和關系稿成為編輯選擇的一種常態,沒有超凡的抗壓能力和天不怕地不怕的犧牲精神,要想頂住這種鋪天蓋地的人情關系,還學術出版以客觀、公正的選稿原則,是完全不可能的。再就是金錢、利益關系滲透到了學術出版領域,審稿費、贊助費幾乎成了一種公開的秘密和通則。這種金錢關系的滲入,不僅助長了權、學、錢交易的不良社會風氣,加劇了學術腐敗,而且極大地敗壞了學術誠信,使學術界、學術期刊喪失了大眾的信任。更有一些所謂的贊助單位,拿公家的(或集體的)錢謀取當權者們個人之私利,既擾亂正常的學術出版秩序,又不斷加劇著學術向權力的傾斜,給正常的學術出版造成了極大地危害。
近年來,學術成果評價的混亂程度更甚,非學術因素的制約更加嚴重。首先,學術評價中的關系化、權力化傾向,使學術評價失去客觀標準,嚴重地窒息了學術創新的活力。如在一些科研成果評獎、職稱評定、項目評審等過程中,背景、關系、地位往往起著極其重要作用,重人情,看地位,就是無暇過問成果的質量,官本位、權力尋租現象嚴重。科研獎勵、項目評審甚至成了關系的評審、權力的評審,其正當的利益分配、功能和作用被完全異化了。其次,金錢、利益干擾評價結果。在目前的科研成果評獎、項目評定過程中,金錢、利益的作用與意義已是一種公開的秘密。評價人為謀取自身的利益而對某些評價對象給予過高的評價或對另一些評價對象給予過低的評價。再次,學術評價中的制度缺陷,導致學術評價的非學術性。制度是社會博弈的規則,博弈結果的公正受制于規則的公正性。然而,在我國現實的學術評價中卻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如現實中我們的學術評價規則缺少應有的透明度、責任意識和真正有效的評價申訴程序;自由發言討論式所導致“少數人暴力”;投票方式中時常發生的“小數定律”等等,正是這些缺陷與不足給個別評議人“主觀能動性”的過分發揮提供了便利,進而使評價過程中過多的人為因素而導致的失誤和異化,學術評價極大地偏離了本來目的。
由于利益誘導和制度設計缺陷,導致我國學術研究、學術出版和學術評價往往很大程度地偏離學術價值的取向,進而加劇了學術腐敗。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的重要載體,不僅直接承擔著學術出版的重任,而且由于編輯活動“延遲選擇效應”的存在(即在學術創作中,創作者的先在行為在一定意義上會受到編輯選擇這一事后行為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先在的學術創作,明顯地帶上此后所發生的一些事件和行為的性質和特征,即要受一定的編輯思想、選稿原則、編輯規范,甚至一定的編輯風格等這些事后的編輯行為的作用和影響),編輯的選擇活動這樣或那樣地對作者的學術創作起到一定的規范和導向或抑制作用,因此,在抵制學術腐敗,增強學術創新的過程中,學術期刊義不容辭理應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發揮更大的正能量作用,成為一道有效的抵制學術腐敗的隔離帶和防火墻。
學術期刊不僅是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而且還是個體學術創作向社會文化成果轉化的控制器、檢測器、傳播器,掌握著學術成果進入社會文化的運轉過程。學術編輯——“學術價值的把關人,理所當然也是學術評價的第一主體”,[2]當然,現代社會學術期刊審稿離不開同行專家,即同行審稿制度。[3]無論如何編輯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首先,編輯的選擇過程就是編輯主體的學術認識和學術評價的過程,并且,編輯工作的性質決定了編輯的選擇是代表社會所進行的一種學術評價。其次,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和學術品位,就有什么樣的策劃與評價水準,因此,編輯主體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批判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以自己審慎的態度去認識和發現問題,用審視的眼光去辨識真偽,用大無畏的精神和無所顧忌的勇氣去否定偽科學和假知識,以締構健康和諧的社會文化為目標,以社會價值規范為尺度,以科學的思想、理論為坐標,質疑學術研究,辨別理論成果”,[3]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強化編輯主體的“把關”和“守土”意識,弱化編輯個體意識和個體需求,按照科學的的標準和社會的需要,做出理性的選擇,也只有這樣,學術期刊編輯才能真正勝任本職工作,才能推動社會學術的發展,才能真正為社會加強學術創新、消除學術腐敗、構筑健康向上的社會學術氛圍做出學術編輯應有的貢獻。
英國思想史學家阿克頓有句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4]342當然,就權力本身來說,也許無所謂善惡,但是,就權力的使用,特別是不受約束的權利的使用來說,它的確有自以為是,恣意妄為的傾向,并且常常導致一些不利的情況和一系列嚴重后果的產生。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作為權力的運作著和行使者存在非理性的一面,特別是在某些利益的驅使下,極易導致權力的濫用。因此,必須對學術權利進行約束和限制,將學術權利限制在規定的制度的籠子里。因此,學術期刊要抵制學術腐敗,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純潔社會文化的堅固防線,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加強學術規范和學術編輯制度的建設,一是明確制定科學的學術評審規范,使稿件的審理有章可循,取舍有據;二是制定嚴格的學術管理規范,嚴格編輯工作的程序,完善規章制度,認真堅持并落實科學的審稿制度,規范審稿程序,完善審稿意見,堅持稿子的質量面前人人平等;三是積極借鑒國際社會的同行審稿制度,加強審稿人制度建設,即建立完善的審稿人信息庫制度和科學合理的審稿人退出機制,努力規避稿件審理中的道德風險;[5]四是堅持信息公開和嚴格的獎懲制度,將每一責任編輯的成果推薦情況、社會反響等情況進行客觀統計和評比,同時進行適當的獎懲,以增強編輯的社會責任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制度規范健全,文章取舍有據,信息透明公開,責任具體明確,獎懲客觀公正,從而真正將學術編輯的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為增強科研成果的學術價值,提高學者的學術創作水平,抵制和消除學術腐敗,筑起一道行之有效的防線。
對學術腐敗的治理不僅要注重制度約束,同時還要注重以公眾權力制約編輯權力,使學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以個別權力制約權力往往會導致權力的失控,即使是普遍的制度約束也存在人為問題,特別是我國是一個“熟人社會”和“人情大國”,在現實市場經濟社會環境中,任何個別權力(包括各種類型的監督權力)都有可能被各種關系、金錢利益和其他的權力所擺平。因此,要想充分發揮學術期刊在消除學術腐敗中的牢固防線作用,促進學術創新,還必須調動和依靠學術大眾的力量,以大眾的權力制約編輯的權力。首先,要讓學術期刊接受學術大眾的監督和制約,使學術期刊和編輯的權力在學術大眾的監督下運行。“公共輿論一向被視為現代民主社會的重要基礎……現代民主理論認為,對于公共管理活動,不僅需要以權力制約權力,更需要以社會制約權力,以公眾力量來監督權力。”[6]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指出:要“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加強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7]而當前學術期刊中的編輯評價,屬于編輯個人評價或“小眾化評價”,顯然其監督也就屬于個體監督或“小眾化監督”。這種評價和監督的透明度不高,還需要以學術大眾權力和公眾輿論來監督,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其學術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和合理性。其次,學術大眾的評價和監督是一種“元評價”、“元監督”,即對學術期刊和學術編輯學術評價的再評價、再監督。只有真正建立和健全這種“元評價”、“元監督”(即再評價、再監督)機制,才能進一步保障我國學術期刊和學術評價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給學術和學術期刊的健康發展再加一把鎖,進而消除學術腐敗,促進學術創新。
學術腐敗往往以消滅學術的方式來象征所謂“進步”的;[8]而各種學術評價中的學術腐敗,則往往以泯滅良知和毀滅文化的方式來“服務”于社會的學術事業的。當下,學術期刊做為學術出版的重要載體,不僅對學術發展具有重要的“守土”和“把關”職能,而且其編輯活動“延遲選擇效應”的存在也會給作者的學術創作以潛在制約和影響,學術期刊應當成為一道抵制和消除學術腐敗的有效防火墻。
[1]夏中義.王元化“思想—學術”襟懷解讀[J].上海文學,2004,(3).
[2]王華生.加強編輯責任意識:防治學術評價異化關口前移[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3]王華生.權力場域的強勢存在:學術腐敗的深層制度誘因[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4][英]阿克頓.自由與權力:阿克頓勛爵論說文集[M].侯健,范亞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5]尹玉吉.中西方學術期刊審稿制度比較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
[6]張東鋒.關注“女教師裸死事件”中的傳媒角色[N].南方都市報,2003-09-26.
[7]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4.
[8]檀傳寶.“學術腐敗”“學術賄賂”與“學術打假”[J].社會科學論壇,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