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蕊 黃衛果
(1. 山東省審計科學研究所,濟南 250012;2 山東省東明縣農業局農廣校,東明 274500)
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指出,要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環境和生態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為了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加強對領導干部的考核,首次提出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這一新概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筆者從一個審計工作者的角度,談一些粗淺的認識和看法。即本文借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之勢,圍繞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意義,對如何編制自然資產資源負債表進行了設想,倡議高度重視資源環境保護,維護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同時,本文認為,如何編制好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還需要一個研究和探索的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有經驗可以借鑒。但可以借鑒綠色GDP 探索的經驗。以期為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提供政策參考。
提到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首先想到的是資產負債表,這個表格對我們審計工作者來說非常熟悉。開展審計工作首先接觸到的就是許多的表格,如資產負債表、損益表、收入支出表等等。資產負債表也稱財務狀況表,反映企業(單位)在某一時點占有或使用的經濟資源和負擔的債務狀況,以及企業(單位)的償債能力和財務前景。資產負債表也是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財務報表。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應該是自然資源資產狀況表,表明一屆政府任期內發展經濟所耗用的自然資源資產、生態環境破壞程度的狀況,它包含資產量、消耗量、損害程度、結余量等各種項目的綜合列表。就是把自然資源資產進行量化,通過存量、消耗、結余(正或負)進行衡量,考核領導干部發展經濟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狀況或修復程度。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認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就是財產有一個存量,有一個消耗量,自然資源把它開發出來,發展經濟、開發生活,但是自然資源那一部分有所減少,環境質量有所下降,生態系統有所退化,在一定限度內是可以承受的。
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國民生產總值、總量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由于忽視了資源環境的保護,導致我國環境的日益惡化。原來衡量一個地方的發展是以GDP 為導向,所以各地為了發展經濟,追求政績,不顧自然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甚至引進了發達國家和地區嚴禁生產的污染嚴重的項目和產品,導致很多地區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增長。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說,實際上過去30 多年,一直都是環境給發展讓步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提出,為今后的發展經濟指明了方向。發展經濟,必須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資產,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
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更多是從經濟的角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類似于“綠色GDP”。“綠色GDP”是從傳統GDP 中減掉污染的損失,然后再扣除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降級成本。
長期以來,GDP 的增長率被作為評估地方官員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造成一些干部不顧本地經濟發展實際和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大搞五花八門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邊污染邊治理,先污染后治理成了常態。很多政府官員在改革開放中,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成了改革的帶頭人,卻也成了環境的污染者、自然資源的極大浪費者。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評價制度,不以GDP來論英雄。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不僅要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而且要終身追究。
我國自然資源涉及面廣、地理范圍大,中央政府統籌兼顧,協調各地政府對資源環境進行管理,同時自然資源又涉及許多的利益主體,在GDP 的驅動下,利益主體之間進行著利益博弈,單靠政府管理很難解決環境問題。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把政績與生態保護掛鉤,資源環境由管理轉向治理。吻合于環境保護的大原則就是“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修復”。
自然資源包含的領域廣、范圍大,不僅包括土地、森林、礦產,還有河流、湖泊和濕地等,有些資源能夠看得見,便于計算和統計,而有些資源深藏在地下,有些還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對這些資源進行數字化或價值化的統計難度較大。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這可能是一個過程極其復雜、內容海量的工程,不像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那些是銀行存款、現金等企業的資產、那些是應付款、借入款等企業欠債,年初數、年末數,年終進行對比,贏了虧了一目了然。而自然資源環境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有的可能需要幾年以后才能暴露出來,所以編制自然資源負債表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探索和實驗,就像當年研究綠色GDP 那樣,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特別是數據的來源、采用的技術方法、核算的口徑等等。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研究員說,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時,可以先注重實物量資產負債表核算,同時區分存量核算和增量核算。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定》中強調指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首先要對自然資源進行登記確認產權,然后明確權利責任,進行有效監管。不能既是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者、使用者,同時又是自然資源資產的監管者。對土地、礦藏、森林、草原等通過生產能產生價值,帶來經濟效益的純自然資源,把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賦予保護著和生產者;產權不好界定的生態系統和居住環境的環境資源,如空氣、水資源、污染物排放等,可以不考慮所有權,主要從占有權、使用權角度來確定。
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非常復雜,不是一下就能出臺一個計算公式或核算模式。首先涉及到如何對自然資源資產評價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計算它的價值。一是從自然資源資產存量進行核算,在記錄期內,核算自然資源資產數量的增減和質量好壞的變化。在資產實物量核算的基礎上,利用價值評估對自然資源資產的實物存量進行貨幣價值評估,反映自然資源資本總值。二是從自然資源資產提供的生態產品來核算。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同樣以生態產品實物量核算為基礎,對有形生態產品和無形生態產品進行貨幣價值核算。三是把通過自然資源資產存量評估出的自然資源資本總值,與生態產品核算的價值相加得到了生態產品生產總值。
自然資源資產涵蓋土地、森林、礦產、河流、濕地、海洋等,有些核算起來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但有些就簡單一些。如土地,每個地區都有土地面積,開發面積,并且國家也有土地使用紅線,有現成的數據,統計起來并不困難;又譬如森林,有多少林地面積,林業資產,這些好統計,也便于考核。關鍵是生態資源,核算起來就比較復雜,考核就比較難。國家可以出臺統一的核算、考核標準。目前我們可以行動起來,從簡單易行的單項考核開始,逐漸過渡到綜合考核。
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提出,是一種制度創新。由各種項目的綜合列表組成的自然資源負債表,作為對領導干部考核的依據,將會成為一種制度選擇。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片面追求GDP,不顧生態環境竭澤而漁式發展已經成為過去。看到了新一屆中央政府發展經濟,保護生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決心。對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有了切實可行的探索性標準。
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負責人,要好好核算自己的家底,實事求是,科學合理布局發展經濟,保護資源的長遠規劃。自己有多少資源,創造的財富和效益能消耗多少資源,執政期滿還能留下多少資源,自然資源負債表是正的還是負的,每個“當家人”都要根據當地實際,謀劃自己的執政藍圖。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這筆賬算好了,就能形成對官員的有效制約,官員在思想上重視了,就不會再放任有些企業的污染式發展。自然資源負債表絕不僅僅是一張簡單的表格,它是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基礎和依據。表格變化是正的,說明任期的自然資源資產是增值的,地方政府的生態政績是正的;反之就是破壞了生態文明,不能提拔重用,要摘“烏紗帽”。同時要關注新的自然資源資產質量上的變化,如空氣、水、土壤等資源環境質量變化。有的官員在任時對環境的惡劣影響短期沒有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將一個一個顯現。離任審計,終生追究將成為損壞環境官員的終生夢魘。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作為發展經濟、消耗自然資源的考量表,對建設和諧社會和公園式國家,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里程碑作用。如何編制好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還需要一個研究和探索的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有經驗可以借鑒。但我們可以借鑒綠色GDP 探索的經驗。況且,這幾年我們對資源環境的核算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實驗。(1)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完成了第一次試算,形成了中國第一份森林資源核算研究報告;(2)水資源核算取得了實質性研究進展,編制出中國第一份水資源核算研究報告;(3)針對環境污染的環境經濟核算在2006年第一次發布數據報告之后,每年都在繼續進行,并將研究范圍擴展到環境保護支出統計框架的開發方面。我們深信,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一大批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我們相信,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一定會早日實現。
[1]夏光,解讀《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http://politics.people.com.cn.
[2]駱建華,解讀《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中國環境報,2013,11,25.
[3]王金南,解讀《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中國環境報,2013,11,25.
[4]高敏雪,綠色GDP 與生態文明[R]. 第三屆中國生態文化高峰論壇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高層論壇,2010,10,16.
[5]周生賢. 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2,37(6):5-8.
[6]張穎,楊桂紅,陸霽等. 開展林權制度改革政策環境影響評價促進林業綠色發展[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2,37(2):5-10.
[7]張穎,楊桂紅,王蘭會等. 基于林權制度改革對生態環境影響多維量表分析[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2,37(2):11-17.
[8]鄧鴻鵠,金笙,張穎. 山東臨沂市集體林權改革環境影響調查研究[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2,37(2):22-29.
[9]劉丹,張穎. 云南省森林涵養水源核算模型探討[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2,37(2):40-45.
[10]羅森,張穎. 基于森林碳匯經濟價值中國宏觀社會核算矩陣擴展[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2,37(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