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述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隨著我國東部地區要素成本全面上升、產業升級步伐加快以及西部大開發的持續推進,珠三角、長三角及環渤海地區的部分傳統產業開始加速向欠發達的西部地區轉移。這種轉移對于優化西部地區投資和產業結構,縮小東西區域發展差距,促進我國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區域協調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隨之而來的污染轉移,又使西部地區面臨巨大的環境惡化風險,這種風險如果得不到有效防范或及時化解,必將影響西部以及我國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
在廣東省的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順德等城市,經過三十多年的積累和沉淀,形成了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正如六七十年代的發達國家一樣,他們也在思考如何迅速解決當地環境污染問題。同時,政府官員也明顯意識到,改造環境污染所需的成本遠大于項目建設本身帶來的收益。于是,停止本地區重點污染行業的審批就成了他們的首選,這也無疑是一種最直接、最經濟的解決本地環境污染的方法。
近年來廣東某些領導提出“騰籠換鳥”的發展思路,極大地推動了珠三角的產業轉移工作。清遠地區、河源地區和肇慶地區被選定為廣東珠三角地區實現產業轉移的重要的接收地區。廣州的鋼鐵制造和玻璃制造行業、深圳的電鍍行業、佛山的陶瓷行業、東莞的電鍍和印染行業等紛紛開始了被轉移的工業運動。
早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區已經開始逐步不審批某些重點污染行業如電鍍、印染等行業。在面對珠三角地區的冷眼相看和行政排擠之時,這些行業被迫地選擇遷移。為了迅速發展當地經濟,粵北粵西的偏遠地區向珠三角的高污染行業伸出了“橄欖枝”。如此一來,高污染行業立刻順利地完成了“被轉移”的歷史使命。
產業轉移的工業運動,從某個角度來講是不錯的方案,是大勢所趨。一方面可以解決發達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另一方面又給接收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可以解決經濟發展的地區不平衡問題。但是,隨之而來的更值得令人思考的是污染行業對環境影響的被轉移問題。
2.2.1 環境保護風險轉移的地理成因
廣東的珠江水系主要由東江、北江和西江三大支流構成,河源地區、清遠地區和肇慶地區分別是這三大支流的起源地,是珠江水系的上游地區。因此,從水系的下游地區往上游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無論是對上游地區還是對下游地區,都會形成極大的風險。對于上游地區,很明顯就是直接新增了風險源。對下游地區,將原來的“危險源”轉移出去了,貌似降低了風險,但實際上卻暗存著“被風險”。當上游地區出現嚴重的水污染問題時,順著水系從上而下,下游地區也會受到極大威脅。對于大氣污染,上游地區產生的污染的大氣,不會每天僅停留在上游地區,它必定隨風而飄,一定有機會飄到下游地區。這些情況,不僅僅在廣東,而且在全國各地,只要是上游接收產業轉移或者新增產業的,都會存在同樣的問題。
因此,產業轉移帶來的風險轉移問題,必須引起廣東以及全國的重視。
2.2.2 環境保護風險轉移的管理成因
當地環境污染治理的成效,主要取決于:一是當地企業環境保護的自覺性、二是當地法律法規的完善性;三是當地信息技術的先進性;四是當地監管力度的有效性。
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在環境保護方面領先于其他地區,因為該地區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環境保護政策;積累了較為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形成了較為有效的監管模式。相反,在相對落后的邊遠地區,這些環境保護必需的條件卻顯得薄弱無力。
在某些落后地區,環境保護專才人員相對缺乏;環境保護的檢測技術水平不能及時提高;環境保護的執行和信息披露更會因為“不能影響社會穩定和諧”而被當地官員適時操控等等。
因此,隨著產業轉移,特別是污染行業的轉移,導致的環境保護風險轉移必須引起我們更大的擔憂。
2.2.3 環境保護風險轉移的案例參考
2010年7月的福建紫金礦業毒廢水(銅酸水)泄漏,導致福建汀江的一度污染,進一步威脅到廣東的韓江,沿路上百萬人飲用水受到威脅。污染事故發生在7月3日,而直到7月12日,上杭縣政府才正式通報這一事故,瞞報9天。
2011年7月的云南鉻渣被亂傾倒事件,南盤江污染一度緊張,沿路四省過千萬人的飲用水受到威脅,然而在網上居然查不到關于污染事件的任何消息。
這兩個事件印證了邊遠地區對環境保護的政策導向不足;對環境保護的信息披露滯后;對環境保護的監管力度缺失和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薄弱。
面對中國的產業轉移態勢,在控制環境保護風險轉移從而減少環境帶來的污染,筆者提出以下的建議:(1)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種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2)從法律法規層面上加大對環境保護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和提高違法成本;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環境保護先進企業,例如直接獎勵或稅收優惠等。(3)建立環境保護違規行為與信用相掛鉤的機制,例如對環境違法企業的銀行貸款作出一定的限制。(4)按市場規律辦事,適當增加廢物回收資質商,增大廢物回收的消納場所,降低廢物回收的成本。(5)積極引導企業建立回收利用的機制,鼓勵大型企業不僅負責消化自己產生的廢料,并且向外購買,幫扶沒有能力處理的企業實現廢漿廢渣等的循環利用;(6)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地方政府對于新建企業尤其是重大污染行業企業就環境保護方面的審批機制;(7)建立和完善各地環境保護的信息管理機制,包括環保信息的收集、處理、公開和管理等;(8)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的中央、省、市、縣(區)、鎮五級通報機制,使環保信息得到及時共享和有效聯動;(9)貫徹落實環境保護的執行機制,做到有法必依;(10)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的問責機制,明確政府層級責任人;(11)轉變思想,改變政府官員評估考核機制,將環境保護納入地方政府官員評估考核內容;(12)切實做好當地的環境保護監察工作,定期檢查和突襲檢查相結合,雙管齊下,做到公平、公正、公開;(13)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共同維護機制,實行下游地區適當補償上游地區環保投資的環境保護補償機制;(14)適當導入民間組織例如非政府組織(NGO)的環境保護監督機制。(15)加強當地環境保護的教育和宣傳。要把環境保護的政策宣傳落實到點,定期組織企業主要負責人進行環保教育和培訓等。
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進行產業轉移成為大勢所趨,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對于優化西部投資和產業結構,縮小東西區域發展差距,促進我國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區域協調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產業轉移與環境風險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關聯機制,隨著東部投資和產業轉移項目的持續進入,西部一些地區已經面臨著環境惡化的現實壓力。為促進產業轉移的健康有序發展,西部地區必須將環境風險的防范和化解納入其產業承接戰略,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確保西部生態安全。只要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就一定可以控制和解決因產業轉移而帶來的環境保護風險,為產業轉移創造良好的環境。
[1]華金科.珠三角產業轉移及其工業園管理研究[J].區域經濟,2010,(2).
[2]姚志毅.污染產業轉移對我國環境與經濟的影響分析[J].生態經濟,2009,4.
[3]福建紫金礦業遭遇重大污染事故9天后方披露[N].新華網,2010.7.13.
[4]云南被曝5000噸鉻渣倒入水庫污染珠江源[N].羊城晚報,20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