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又毫無懸念地奪得了全球汽車產銷量排名第一,這已經是連續五年世界第一。伴隨著汽車業的高速發展,與之密切相關的輪胎產業在近年來也是高歌猛進。但是隨著汽車產能瓶頸問題的日益凸顯,輪胎行業也面臨著一次巨大的調整。
加入WTO后,中國輪胎行業進入市場化競爭階段,從此步入行業增長黃金期,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輪胎產量從2003年的1.9億條增長到2012年的8.9億條,并于2006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輪胎生產國。
由于產能長期快速增長,導致了較為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一是產品結構過剩,新增產能主要集中于技術門檻較低的中低端全鋼子午胎;二是地域結構過剩,主要產能集中于山東省,同質化競爭激烈,僅廣饒一個縣,集中了全國25%的產能。
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的最重要組成部分,輪胎產業在過去十年實現了年復合18.8%的高增長,但同時也積累了集中度降低、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等弊病。
由于輪胎產業兼具消費品和周期品的特點,品牌效應和渠道優勢在產能過剩時對市場份額起到關鍵作用,而原材料成本又是決定產品毛利的主導因素。未來1~2年內整體產能過剩和原材料價格低位徘徊的格局不會改變。受益于此,具有品牌、渠道、技術優勢的行業龍頭優勢將會進一步加強,業績分化將會進一步加劇,“中國輪胎行業的并購重組序幕剛剛開啟,未來集中度可能逐步上升?!?/p>
輪胎作為復雜安全消費品,消費者無法直觀鑒別產品性能,質量信譽及品牌價值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中國龍頭輪胎企業已經逐步從傳統的低價出口業務開始轉型到內銷出口兼顧。如朝陽輪胎、金宇輪胎、玲瓏輪胎都已經開始與昌河、江淮等國產輕卡面包車配套,并逐步占領替換胎市場,在二三線城市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未來伴隨國內龍頭企業品牌價值和技術實力的逐步提升,將有極為廣闊的國內市場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