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猜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海口 570100)
關于電氣自動化在電氣工程中的應用分析
李猜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海口 570100)
作為電力工程的主要技術之一,電氣自動化實現了電氣設備的自動監測和控制等功能,提高了電氣設備的安全系數和工作效率。近年來,電氣自動化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在電氣工程中,自動化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發散監控系統、變電站以及電網調度中。隨著電力科技的進步,電氣自動化的作用將更加明顯,電力互感器、電力一次設備也將逐漸實現智能化。文章分析了電氣自動化的設計要求、構成以及作用等,并對其在電氣工程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闡述。
電氣自動化;電氣工程;應用
電氣工程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項目之一,實現電氣工程施工的智能化和現代化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計算機系統的應用使電氣工程逐步實現了智能化,也提高了設備的效率。近年來,電氣自動化開始被人們認可,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促進了電氣功能的智能化,如何實現電氣工程中的自動化也成為國家和相關企業重要研究的課題。
1.1 電氣自動化的設計要求
根據電氣自動化的應用以及其自身的特點我們對其設計提出了相關要求。即生產工藝要符合電氣自動化的要求,正確處理電氣與機械的關系,實現電氣自動化的功能。同時,要盡量保持電氣自動化設備的外觀美觀,操作方便,提高其使用性價比。
1.2 電氣自動化系統的構成
(1)傳輸信號的接收部分:其主要作用就是實現電氣設備信號的輸入與接收,具有操作簡單、實用性強等特點。
(2)設備的信號處理和輸出部分:其作用是實現對接收信號的處理,并完成信號輸出,從而實現電氣自動化的全過程。其中,系統自動化的實施狀態靠安裝在系統內的微型計算機實現。
2.1 發散監控系統中的電氣自動化
發散監控系統是發電廠的重要組成之一,其核心為微處理機,過程控制主要通過計算機完成。即通過計算機系統實現對生產單元的熱電阻等信號以及相應單元的監控和處理。并實現對一些數據的必要處理,從而完成對發電廠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控,確保發電廠產品生產的安全。
2.2 變電站中的電氣自動化技術
變電站中自動化技術主要是實現變電站的自動化管理。自動化技術的出現實現了管理的智能化,取代了人工管理,實現了管理效率的提高。目前,自動化在變電站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其自動監控系統與測量系統上。實現變電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科技不斷進步的必然成果。
2.3 電網調度中的電氣自動化
電網調度的自動化主要通過其服務器和相對應的自動化系統實現。其主要功能包括:通過經濟調度確保整個電網的安全運行;通過計算機系統收集相關運行數據,實現對電網調度運行狀況的監控,從而查找并處理相關故障。
電氣自動化在電氣工程中的應用,確保了工程的安全運行和智能化管理,其優勢明顯。因此其應用就成為必然,下文我們將對電氣自動化技術的優勢做具體分析。
3.1 實現了對電氣工程運行的實時監控,確保工程質量
電氣工程尤其是國家電網施工工程,往往具有較大的工作量。因此實現對其施工過程的實時監控十分必要,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施工過程中的故障,并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而微型計算機作為電氣自動化的核心,很好地實現了這一功能。因此我們說電氣自動化技術與傳統的電力工程管理模式相比優勢明顯。
3.2 提高了電氣工程設備的智能化功能
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認識到電氣自動化的作用并將其應用于設備上,電氣工程也不例外。隨著電氣自動化技術在電氣工程中的應用,其設備和其管理功能的智能化得以體現,提高了工程施工和管理效率,也使電氣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4.1 智能電力互感器的出現
隨著電力技術的發達,電力互感器的智能化將會得以實現。電力互感器的主要作用是將電壓和電流降低到可應用范圍,目前,這一過程還不能完全實現智能化,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如何實現電力互感器的智能化就成為電力自動化未來發展的趨勢。
4.2 電力一次設備的智能化
主要體現在其結構設計上和其檢測功能上。首先,傳統的電力設備之間依靠大電流電纜進行連接,安全系數不高,也給管理帶來諸多不便。而實現智能化后的電力一次設備,從結構上做了調整,降低了連接電纜的長度,提高了安全系數;其次,實現了對電力系統設備的在線檢測,這樣可以隨時發現一次設備中的故障,確保其安全運行,提高其工作效率和使用壽命。當然,電力一次性設備的智能化過程還存在相關問題有待解決,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相信其智能化必將得以實現。
總之,電氣工程作為國家的重點項目,實現自動化的生產和管理模式將會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的電氣自動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也使工業和電力行業的發展更加迅速。當今社會,電氣自動化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也成為企業討論的主要話題,實現電氣自動化也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值得推廣。
[1]孫斌.淺析電氣工程自動化的設計與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
[2]楚力.電氣自動化在電氣工程中的應用分析[J].廣東科技,2012(9).
F407
A
1003-5168(2014)04-0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