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地下水是“看不見的水源地”。 我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都是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中國地質調查局專家曾提到,全國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嚴重。我國的地下水污染形勢不容樂觀。
那么,我國地下水資源監測情況究竟如何?
田廷山:
地下水監測是保護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個最基本手段,又是一個基礎性、公益性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國在地下水監測方面,并沒有專項投入。雖然地下水開發利用大家都很重視,但對地下水存在的問題、地下水長期以來所發生的變化則不夠重視,這就可能造成將來出現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水量減少、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形成地下水下降漏斗以及周圍環境變化等現象。大家都知道這些現象是由于抽取地下水引起的。但是怎么樣來防治,進一步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不是很清楚。
比如說一個地方出現了地下水污染,可是這個地方的地下水污染來源、污染歷史都不清楚,這是由于沒有地下水長期的監測數據造成的。和人的體檢一樣,如果每年都有體檢報告,就能知道哪一年你的膽固醇高了,哪一年的心率不齊。再找病因就很容易找到,現在我們的地下水所缺乏的就是這樣的數據。
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果有一兩萬個監測點,那么每一個監測點所代表的是幾百甚至是幾千、幾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中的地下水數據,這個數據的代表性就非常有限,反映的數據也是一個非常片面的數據,不能代表一個整體的情況。
目前我國國家級的地下水監測點不足2000個,其中很多監測點的監測設施由于多年失修遭到破壞,以致監測數據無法正常獲取。中國這么大面積,這么少的地下水監測點來反映全國這么大面積的地下水情況,很可能是局部的、片面的、不完整的。所以進一步開展地下水監測工作十分有必要,包括加大監測力度、加密監測點網絡的鋪設等。不僅對現在,對將來地下水的可持續利用都非常有意義。
對于地下水修復工程,更是很少有,因為地下水污染了以后,都認為沒有責任,沒有一個責任主體。在不容易分辨責任者的條件下,要確定誰去治理地下水很難,只能靠國家治理,這就成為了公益性、社會性工程。當然也有特殊的情況,如果能找到確切的污染原因、確切的污染者可以承擔治理責任。
雖然現在也有一些地下水的修復工程,但是修復的效果和最后的目的有沒有達到?還需一定時間來檢驗。造成目前地下水資源難以修復的原因在于:
首先,地下水修復并不像地表水那么的直觀。地表水的位置、污染的來源都非常清楚。而地下水非常隱蔽,看不見污染的存在,不知道污染源來自何方,也不知道污染程度有多少?這就加劇了修復的難度。
其次,地下水恢復起來非常慢。地下水的流動速度、更新、補給、排泄都非常緩慢,在緩慢情況下,要很好的恢復需要一定時間。地下水的巖土地層、地質結構也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同地質結構采用的處理方法都不相同,這也增加了地下水修復的難度。
最后,采取的工程措施要比地表水要難。打井、抽水、井位的選擇、回灌的技術、抽水的技術都不一樣。地表水引水的時候可以直接進入水庫,而地下水的回灌非常難,要靠壓力、靠一定的孔隙度、靠很小的面積波及很大的面積,這個難度也是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