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明



2013年以來,全國煤炭市場持續低迷,煤炭企業收益和利稅銳減,全行業投資水平下降。陜西以煤為主的能源大省優勢、能化當家的產業結構、能源產業驅動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面臨著嚴峻挑戰,亟需實施戰略性調整,構建產業發展新模式,實現在逆勢中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本刊專訪了張斌成,共同探究陜西煤炭與能源產業在現實的危機沖擊下,如何以新的思維面對挑戰,探尋一條科學有效的轉型和持續發展之路。
煤炭產業之困
《西部大開發》:請張總介紹一下陜西省2013年煤炭產業的發展狀況?
張斌成:2013年,我省煤炭產量為4.93億噸,煤炭產量居全國第三位,增產3017萬噸,同比提高6.52%,實現逆勢增長。以煤為主的能源化工產業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為全省工業總產值增長提供了強勁支撐。
《西部大開發》:2013年全國煤炭行業利潤下跌38.8%。在此背景下,陜西煤炭產業遇到了哪些問題?
張斌成:一是煤炭產能釋放速度放緩與價格走低的趨勢疊加。按照“十二五”末年煤炭產量達到6億噸目標計算,每年全省應新增煤炭產量5000萬噸左右,高于2013年實際產量增長值。
二是已確定的部分重大項目實施進度緩慢,項目投資力度不足。“十二五”期間確定的一批重點項目,因資源配置、土地審批或與地方股比關系等問題久拖未決,對項目順利投產造成了不利影響。投資力度放緩,致使當前產業規模與擁有煤炭資源儲量存在差距,開發潛力難以釋放。
三是省屬煤炭企業數量規模明顯偏小、發展極不均衡。在2013年中國煤炭企業產量50強中,省屬企業僅有2家入選。在中國煤炭企業100強中,省屬企業僅有3家入選,且3家企業總產量不足全省煤炭總產量的一半。反觀山西、內蒙古,其省(區)屬大型煤炭企業2013年煤炭總產量均占所在省(區)煤炭產量一半以上,多家省(區)屬企業已步入特大型煤炭企業行列。
四是煤炭轉化率偏低,長期處在高電價區位次。作為全國最早提出煤炭“三個轉化”的省份,陜西煤炭轉化率至今仍不足30%,同“十二五”末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率50%的目標差距較大。初步測算,省屬火電企業發電量占全省不足10%,遠低于央企在陜發電量,同時落后于山西省屬企業和內蒙古區屬企業發電量。現有火電設備效能未能充分發揮、火電產量偏低、省屬火電企業發電份額較小,導致工業園區用電成本過高,不利于企業落戶和擴大生產規模。
機遇與挑戰并存
《西部大開發》:您在給省委省政府的報告中提到,在宏觀經濟形勢疲軟,煤炭需求減少的當前,蘊藏著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完善的寶貴機遇。請具體談談。
張斌成:當前煤炭價格低迷期,正是煤炭產業再次“洗牌”,對以煤為主的產業結構進行再布局和再調整,凸顯陜西煤炭產業發展優勢的重要機遇。
一是提高陜北環保煤開發利用力度的重大機遇。在煤炭產業的10年高利潤期,關中、渭北地區高硫分、高灰分的煤炭因價格低廉廣受市場追捧。但在價格下跌后,其利潤空間被大幅擠壓。陜北地區的環保煤熱值高、污染小,即便價格走低,當前利潤空間仍然較大。更為重要的是,進入“十二五”以來,國家對煤炭產業的環境保護標準顯著提高,集約開發利用清潔能源資源已成大勢。因此,陜北環保煤優于其他煤炭資源開發的戰略機遇期已經來臨。轉變陜西煤炭資源的開發與銷售布局,實現關中地區煤炭就地開發和有效利用,陜北環保煤加大開發力度、優先轉化為電力化工產品并外銷的產業結構,將有助于發揮環保煤的稀缺區位優勢,實現煤炭產業管理精細化、技術高端化和產品終端化的目標。
二是推動重點項目建設擴大產能的機遇。在煤炭高利潤期,擴大產能的主要方式是對原有煤礦進行擴建和整合中小煤礦。在煤炭價格低迷期,原有煤礦擴能速度放慢、整合進程放緩,煤炭企業轉變“賣煤”的單一角色,主動參與下游產業鏈整合的意愿更為迫切,大型項目在拉動投資“保增長”和推動煤電一體化方面的優勢凸顯。大型項目建設還有助于推動主體功能區建設,將原先零散、割裂的產業布局進行銜接,實現板塊化發展,形成區域性能源產業集群。
三是低成本擴張和大戰略整合的機遇。從資源整合成本的角度進行分析,煤炭價格的低迷期,正是以低成本投資大型煤炭轉化項目的“抄底”期。通過20多年培育發展,我省已經形成3家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在煤炭市場疲軟期,這些企業發揮規模優勢、信譽優勢和準入優勢,有利于實現低成本擴張。通過實施政府引導下的市場化資源配置機制,加快收購、兼并和重組,可以實現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對前期建設滯后、監管不力的重點項目,可以進行跟蹤問效,對不具備轉化條件的企業實行退出機制,確保資源有效配置,優化煤炭產業格局。
四是實施創新驅動提升煤炭企業競爭力的機遇。在煤炭低利潤期,企業競爭壓力增加,實施科技創新的意愿更為迫切。充分利用省內能源科研平臺優勢,加強煤炭企業與研究機構的深度合作,突破煤炭深度利用和轉換關鍵技術瓶頸,對于打造科技創新引擎、趕超周邊能源強省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還可以實現煤炭產業向外與新能源產業、汽車及裝備制造、清潔火電、智能電網等關聯產業的共贏,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轉型發展之道
《西部大開發》:如何借此次產業深度調整之機遇,進一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經濟優勢,您有哪些好的建議?
張斌成:從產業結構和企業實力來看,煤炭產業仍然是我省戰略性支柱產業。煤炭興則陜西能源興,煤炭強則陜西經濟強的規律,在很長時間內不會改變。破解難題,應著眼當前,立足長遠,近期應重點保產能預期、保轉化預期、保投資預期,鞏固好產業基礎,長期目標應定位于打造國家級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使陜西煤炭產業走出一條高端化、終端化、精細化和市場化的發展新路。
一是加快實施煤炭產業升級。圍繞構建國家級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總目標,重點打造和延伸煤電載能工業產業鏈、煤制油產業鏈、煤鹽化工產業鏈,實現“四大升級”。一在產業布局上升級。在陜北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在關中地區重點實施精細化煤炭資源開發項目,細化產業布局。二在投資方式上升級,重點加強對轉化項目、配套企業的投資力度,把有限的資金和土地用于壯大骨干企業和開發特色產品,促進煤炭企業由以原煤采掘為主,向以煤炭深度開發利用轉化為主轉變。三在資源配置上升級,將省屬煤炭企業作為資源配置的主體,使企業承擔與其資源占有量相稱的經濟、社會責任,將更多優質資源配置給轉化能力更強的企業,促進骨干企業規模化擴張。四在扶持政策上升級,爭取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對資源性企業的扶持政策,為企業多承擔清潔能源項目和戰略性新興能源項目提供更多優惠政策,吸引其在我省落地。endprint
二是著力創新煤炭產業格局。全方位引入能源開發新思路,實現重點能源產業領域的“三大創新”。一在煤電一體化領域實現市場創新依托國家能源發展規劃,大力開辟省外用電市場。加快陜西至唐山地區港口、陜北送電華北、陜西送電重慶等輸電工程建設,提升現有電力外送保有量。借鑒新疆建設向河南年輸電60億千瓦時線路,相當于轉化2000萬噸煤的做法,加快建設超特高壓線路,向山東、江蘇、浙江等經濟大省輸電。針對陜北能化產業的用電需求,加強政府的調配管理,適度提高發電量,營造陜北合理的電價區,以更低的成本幫助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以更高的煤電轉化率推動能源化工基地品牌建設。二在煤制油領域,抓住目前原油市場價格相對穩定的成本優勢和我省已有煤轉化汽油的技術優勢,大力推進煤制油工程,實現技術創新。三是在煤轉化工領域,按照產業高端化思路謀劃,不搞一般性的煤化工項目,重點建設一批突出“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綜合效益的煤化工項目,實現發展模式創新。通過“三大創新”,力爭到“十三五”末,陜西成為全國能源產業高端化示范省。
三重點提升省屬煤炭企業規模和競爭力。政府應面向省屬能源企業提供“四大支持”。一是針對省屬能源企業在省內電力開發上基本是參股央企、話語權很小的問題,支持其擴大參股份額,再在周邊配置煤炭資源,發揮地方資源優勢,走煤電一體化的路子。二針對目前地方政府參與煤炭開發項目積極性高,參與煤炭轉化項目積極性低的問題,支持省屬煤炭企業和地方政府建立從開發到轉化一條龍的權益同比合作機制,采取市場化運作,減少行政干預,提高地方政府參與轉化項目的積極性。這樣會極大降低煤炭企業運行成本,簡化管理模式。三支持煤炭企業擴大勘查開發范圍,進入新的領域。加大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查力度,持續獲得新增儲量,保障能源戰略安全。鼓勵開展風險勘查,促進非常規氣體和新能源儲備量快速增長,形成具有跨國能源勘查開發資質的特大型能源集團。四是支持煤炭企業建立可持續發展資金,從企業收益中拿出一部分,從國家能源產業扶持資金中提取一部分,省財政支持一部分,專項支持煤炭企業科技創新和新產品研發。
四積極推動能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共贏。當前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民生發展的關鍵問題,狠抓“三大落實”。一落實中央的節能減排要求,為實現我省“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確定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1.46億噸標準煤以內”的目標做出應有貢獻。二落實煤炭開發生態補償責任,建立全省范圍內統一調配的煤炭礦區生態補償基金,根據礦區環評結果,實施生態移民、植被恢復、地質災害治理等項目。三落實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規劃,按照成本和效益兼顧,當前收益和長遠風險并重的原則,鼓勵煤炭企業參與具有陜西特色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轉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