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立彬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歌曲教唱占據了大部分時間,養成好的歌唱語言習慣對成功的歌唱教學有很大裨益。歌唱中,我們不斷探討情感、技巧、表演等元素之間的關系, 然而,這些對初中學生來說遠不及對專業歌唱演員那么重要。語言是歌唱的基礎。歌唱中的語言我們常稱之為歌詞,歌詞作為歌唱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產生與發展可以追溯到歌唱的起源。甚至在文字尚未興起之前,歌詞就已成為傳承與交流的有效工具,我國第一本歌詞總集《詩經》便是明證。因此,善歌者,應善用其歌詞,應重視歌詞。而善于教授初中歌曲的老師,更應該對學生歌唱過程中的語言發聲習慣高度重視。
進一步說,不同的語言習慣往往造就不同的歌唱發聲習慣。中國地大物博,大江南北無論是文化還是風俗都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語言上的差異十分明顯,有不同的語言系統(如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等),還有不同的方言,不同語言習慣的人在發聲方法尤其是發聲腔體的使用上有極大的差異。譬如口腔的使用,北方人腔體的打開程度遠大于南方人,且越往南其發聲位置越淺,這些習慣無形中對歌唱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也由此引發了許多教學問題,如歌唱吐詞不清、腔體開得過大或語言不夠連貫流暢等。
談到各地語言之差異,我們不可回避地需要探討生活語言、歌唱語言和音樂語言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生活語言是形成歌唱語言發聲習慣的基礎和前提,歌唱發聲是對生活語言發聲習慣的直接反映,而音樂語言是我們歌唱活動要表達的最終目的。好的歌唱教師,只有教會學生處理好三者的關系,才能達到“授之以漁”的美育教學目標,也只有清楚了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發聲習慣。
首先,生活語言與歌唱語言既相互區別,又相互影響。生活語言即我們生活中交流和使用的語言,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樹葉,也極少能找到兩個具有一模一樣發生習慣的人,但從整體上來說,各個地區的人有相似的發聲習慣。例如意大利人對元音的熱愛和其方言對歌唱的有利性,促成了歌劇在意大利的最終誕生,使其成為美聲唱法高度發達的發源地;再如四大徽班進京,結合當時盛行的音樂元素和語言習俗,最終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國粹。二者由于語言上的巨大差異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發聲方式,由此可知生活語言對歌唱語言影響之重大。
同上,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亦是同理。從學生的心理特征來說,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對于外界的刺激表現出非常積極的反應,容易產生情緒和心理上的波動,這些波動大多會通過不同的語言習慣表現出來,如愉悅時常大喊大叫,惱怒時常放聲咆哮等,這都是對嗓音有一定損害的不良用嗓習慣;且由于初中學生在判斷力和掌控力上的不足,也加大了不良語言習慣的影響,最終導致一部分學生歌唱中出現嗓音沙啞、用力過猛、習慣性漏氣等諸多問題。
其次,歌唱語言與音樂語言之間有嚴格的分界。常常有人將歌唱語言和音樂語言混為一談,包括許多高校教師在內,在對待二者的問題上往往采取模棱兩可的解釋。實則,歌唱語言主要指歌唱運用的語言,即歌詞,類似于《無詞歌》這樣的作品則僅以某一元音為歌詞;而音樂語言是指作曲家組合音樂的方式,例如肖邦常采用纖細柔婉的旋律、綿長的節奏、豐富的音樂織體,這就是他的音樂語言。歌唱語言與音樂語言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為歌詞,后者為節奏、旋律等音樂組成部分,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再次,生活語言與音樂語言緊密聯系。藝術來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樂語言的產生根源于生活語言,但表現出更高的濃縮性和邏輯性,因此,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初中音樂教學中,我們常常過分地注重歌唱語言的培養,極少有人致力于生活語言與音樂語言的修煉,因而形成了歌唱教學活動中的許多問題,如學生在演唱水平上的極大差異,不良語言發聲習慣的形成等,這些問題都是造成學生不能實現自如歌唱的阻礙,身為教師不能輕視。
生活中的語言活動伴隨著我們每一次交流對話的實現,在每一次用嗓過程中,與發聲有關的諸部肌肉都會形成固定的肌肉記憶,進而發展成為一種發聲習慣。這種發聲習慣在歌唱教學中會因教師教學力度的大小而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可以說,好的生活語言習慣往往能形成優美的歌唱發聲,不好的習慣將對歌唱帶來或大或小的損害。
人們常說習慣決定命運,的確,好的習慣尤其是好的語言發聲習慣決定著一個人歌唱的能力和壽命。因此,從初中階段聲樂教師的角度出發,我們不僅要教習學生歌唱的技巧,更應該幫助和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語言發聲習慣,促進其歌唱語言發聲習慣的優化和完善。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第七中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endprint